《跨過鴨綠江》是一部描述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戰爭劇。該劇講述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鄧華、洪學智、韓先楚等開國將領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率領志願軍不畏強敵、英勇鬥爭的故事。
該劇由著名導演董亞春執導,著名表演藝術家唐國強及丁勇岱等眾多實力派演員出演。
在這部電視劇中,有一個看上去不太起眼的人物,在劇中一閃而過。如果看劇不仔細,都不一定會能發現這個人物。
這個戴墨鏡的配角,其實是一名志願軍 的高級幹部,和他站在一起的,是志願軍39軍軍長吳信泉。而他,就是39軍的政委徐斌洲。
我們都知道,39軍有個外號叫做「常勝軍」。在朝鮮戰場上,它的表現一點也不比「萬歲軍」38軍差。這支脫胎於萬里長征的開路先鋒、徐海東大將紅25軍的英雄部隊,於1950 年 10 月首批入朝,在朝鮮戰場奮戰2年零9個月,殲敵4萬餘人,創下了我軍在朝鮮戰場的多個紀錄。
最先與美軍交鋒:1950年11 月 1日,39軍在在第一次戰役雲山戰鬥中,率先與美軍交火。經過三天激戰,殲滅美騎1師第 8團大部、第5團一部和韓1師一部,斃俘 2200 多人,取得了中國軍隊對美軍首次交鋒的勝利。
最先繳獲美軍飛機:雲山戰鬥中,39軍116 師348 團在三灘川發現美軍一小型飛機場,該團經過激戰, 繳獲美軍4架飛機。可惜的是,當時沒人會開,348團又有新的突擊任務,所以只得將這4架飛機炸毀。
最先擊毀美軍坦克:同樣是在雲山戰鬥中,39 軍年僅17歲的戰士羅泗亮,在戰鬥中用爆破筒炸斷美軍兩輛坦克的履帶,使敵 坦克動彈不得,被我軍用炸藥炸毀。羅亮泗也在戰後榮立了一等功。
最先迫使美軍成建制投降:在第二次戰役中,39 軍某團迫使美 25師 24團一個連隊 115 名官兵集體繳械投降。這是朝鮮戰場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軍成建制向志願軍投降。
最先攻入平壤:在二次戰役中,39 軍 116 師冒著美軍飛機的轟炸,第一個進入平壤,收復了朝鮮首都,為志願軍贏得了國際聲譽。
戰鬥俘敵最多:第四次戰役中,39軍 117 師一舉俘敵 2500餘人,創下了志願軍俘敵的最高記錄。
39軍如此強悍,當然與它的軍事主官分不開。相對來說,人們對志願軍39軍軍長吳信泉中將比較熟悉,但對該軍政委、三次與死神擦身而過的「獨目將軍」徐斌洲比較陌生。
徐斌洲1912 年出生於湖北黃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 年參加黃麻起義,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紅軍獨立營指導員。
1932 年 10 月,由於反「圍剿」失敗,紅四方面軍被迫向西轉移。在這次轉移過程中,徐斌洲調入紅12 師34 團政治處主任,成為34 團團長許世友的得力助手。
在轉移途中,敵人前堵後追,紅軍處境十分危急。總指揮徐向前命令許世友、徐斌洲率部從敵兩個旅的接合部打開一條通道,保障全軍通過。
關鍵時刻,許世友、徐斌洲帶著突擊隊,與敵人死拼。徐斌洲端著刺刀,刺死兩個敵人後,一個敵人端著刺刀從背後向徐斌洲刺來。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候,許世友一個箭步衝來,用槍托將敵人砸倒,救了徐斌洲一命。兩人率領34 團,生生將敵人的包圍圈扯開了一個口子,四方面軍從這個口子突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1935 年 3 月,擔任紅 9 軍 80 團政委的徐斌洲,在攻打江油城的戰鬥中,親率敢死隊,全殲了川軍鄧錫侯的4 個團。在這次戰鬥中,一顆子彈擊中了徐斌洲左眼,幸虧搶救及時,徐斌洲保住了性命,但左眼從此失明。
1948年秋,國共兩黨在東北展開大決戰。毛澤東要求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截斷北寧線,將國民黨軍困死於東北,然後攻錦打援,殲滅敵衛立煌集團。
遼瀋決戰的核心,就是我軍能否拿下錦州。因為錦州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道,是國民黨軍東北、華北兩大戰略集團的聯繫樞紐。
國民黨錦州守軍共有十餘萬人,他們在錦州城外紫荊山、罕王殿山構築了堅固的外圍陣地,並依託市區中心的高大堅固建築物,構築了核心陣地。錦州城牆高4米、寬3米,敵人在城內築起了無數鋼筋混凝土碉,可謂固若金湯。
設在錦州城內的敵東北「剿總」指揮所和第6兵團司令部之間的鐵路局,是錦州的心臟。擔任主攻任務的東北野戰軍三縱司令員韓先楚,將攻打鐵路局的任務交給了徐斌洲的17師。徐斌洲決定以48團和49團為第一梯隊,二者互相策應,直插敵人心臟;以50團為第二梯隊,在前面兩個團後面消滅殘敵,鞏固戰果。
10月14日11時,對錦州的總攻開始了。17師49團繞到小北門一帶,趁敵人混亂之機,向鐵路局逼近。國民黨守軍憑藉火車車廂的掩護,拚死頑抗。49團與敵反覆爭奪,冒著敵人火力從正面猛衝過去。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戰,49團控制了鐵路局南面500餘米寬的一個廣場,為48團打開了前進的通道。
48團從東北、東南方向向鐵路局發起攻擊。戰鬥至18時40分,將鐵路局外的守軍全部消滅。
錦州鐵路局是一座鋼筋水泥大樓,四周用沙包壘成一圈掩體工事。48團兩次進攻未果,於是改從東北方向突破,從東北角向大樓發起攻擊。而此時49團則派出爆破組配合48團,從鐵路局南邊的一個窗口扔進去一個幾十斤重的炸藥包,將大樓一樓部分炸塌。此時,擔任第二梯隊的50團也趕到鐵路局大樓西側,乘敵人被炸蒙的的時機突入大樓,占領了鐵路局大樓,並俘敵600餘人,繳獲坦克3輛、火炮9門。
經過一晝夜激戰,錦州國民黨軍的防禦體系全盤崩潰,錦州攻堅戰勝利結束。錦州攻堅戰開創了東北野戰軍城市攻堅戰的光輝戰例,奠定了遼瀋戰役勝利的基礎,林彪代表東北野戰軍,授予徐斌洲的17師「攻堅老虎」光榮稱號。
1950 年 3 月,徐斌洲調任 39 軍政委。當年10 月,徐斌洲與軍長吳信泉率39 軍跨過鴨綠江,來到了朝鮮戰場。
39 軍入朝後不久,便迎來了第一戰——雲山之戰。雲山之戰是中國軍隊與美軍的初次交戰,是關係到志願軍自信心的一戰,更是讓美國重新認識中國軍人的一戰,因此只能勝不能敗。
雲山是朝鮮北方的交通樞紐,守敵是號稱「160 年沒打過敗仗」的美軍「王牌」騎兵第 1 師。而擔任我志願軍攻克雲山重任的,正是吳信泉、徐斌洲的 39 軍。
11 月1 日下午,在我軍的炮火準備後,39 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雲山守敵發起突擊。39軍發揮夜戰、近戰的優勢,採取正面攻擊與側後突擊相結合的戰法,於當晚攻下敵人占領的262.8高地,打開了通往雲山的大門。凌晨 3時,39軍一部從敵間隙中直插雲山,端掉美軍一個指揮所,封閉了美軍南逃的道路。隨後,39軍115 師從西南方向向雲山迂迴,將美軍團團包圍。
傲慢的美軍慌了。為解雲山之圍,美軍又派出了一個加強團, 在空地火力掩護下,惡狠狠的向雲山撲來。39軍的343團奉命阻擊,他們打退美軍 10 余次進攻,敵團長被當場擊斃,迫使美軍援軍不得不後撤。到了第二天早上,雲山守敵被39軍全殲。
這次戰鬥,39 軍創下了多個紀錄。這是我軍以劣勢裝備首次打敗現代化裝備的美軍,打碎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國威、軍威。戰後,彭德懷接到雲山之戰勝利的戰報,連聲讚嘆:「39 軍打得好!美國這個『王牌軍』從未吃過敗仗,這回敗在了我 39 軍手下!」
作為近年來比較貼近真實歷史的戰爭劇,《跨過鴨綠江》是一部良心劇。該劇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著力塑造中央領導決策層、志願軍將領、前線志願軍戰士等人物,弘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展現中華民族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艱難時期,不畏強權霸權、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重大歷史抉擇。
在《跨過鴨綠江》中,觀眾能看到很多抗美援朝的往事,了解一大批老一輩的軍事家。徐斌洲並非該劇的主角,在劇中戲份也不多,但是他的歷史功績同樣應該被我們後人記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spdaXcBDlXMa8eq7H9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