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不同跑步類型,精英選手會如何選擇薄底/厚底/碳板競速跑鞋?

2023-01-11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針對不同跑步類型,精英選手會如何選擇薄底/厚底/碳板競速跑鞋?

先了解不同跑鞋的特性,然後根據用途選擇鞋款。

每款跑鞋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適合的使用場景,你需要根據跑步用途來選擇它們。碳板和更厚中底的普及讓跑鞋進入全新的時代。我們來看看職業/精英選手是如何選擇薄底/厚底/碳板競速跑鞋的,他們的選擇依據對普通跑者又有哪些借鑑意義。

路跑鞋的用途分類:慢跑鞋,訓練鞋,競速鞋

針對不同類型的訓練穿不同的鞋款,可以降低受傷的風險——假設A跑者日常慢跑為6分配速,速度訓練則是4分配速,每一步觸地施加的負荷都有所不同,對中底材質的緩震支撐要求就不一樣。不同類型的跑鞋可以防止負荷集中在特定部位,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相比傳統的慢跑鞋,訓練鞋/競速鞋不光只在重量上實現優化,跑步的經濟性也會更高。實驗室的數據顯示,相同配速下,跑者穿訓練鞋/競速鞋跑步時攝氧量和心率都更低。簡而言之,這意味著可以跑得更快,訓練的效率也更高。

當然反過來說,日常慢跑不會特別追求跑步的效率,傳統跑鞋可以增加運動負荷,對鍛鍊腿部力量的效果更為明顯。

我們經常會提到,嚴肅跑者應該至少準備幾雙鞋(慢跑鞋+訓練鞋+競速鞋),以應對不同的跑步。並且相同類型的跑鞋(比如通常訓練距離/時長占比達到70%的有氧慢跑)也最好有兩雙,可以交替使用,這樣跑鞋的使用壽命也會大大延長。

精英選手會如何選擇薄底/厚底/碳板競速跑鞋?

我們以男女兩位職業馬拉松選手,前田穂南(2:23:30)和川內優輝(2:07:27)為例——

日常慢跑:配速4'00至5′00

鞋款:TARTHEREDGE 3

誕生於1983年的TARTHER虎走系列是雙充滿傳奇色彩的馬拉松競速跑鞋,初代就曾創下單鞋僅重170g的神跡,遠比當時同類產品要輕盈得多。也被譽為「最適合亞洲足型」的競速鞋。

在厚底競速跑鞋大行其道的今天,虎走這樣的傳統競速鞋依然有數量龐大的擁躉,它們接近赤足的腳感、更清晰的場地感代表了一種競速鞋風格。

TARTHEREDGE 3
主要科技:FLYTEFOAM中底材質、PROPULSION TRUSSTIC中足穩定片、3D TETRA SOLE大底
離地高度:12mm-22mm
前後掌落差:10mm

速度訓練:配速3′25″至3′40″

鞋款:METASPEED EDGE/METASPEED EDGE +

METASPEED EDGE定位步頻型競速跑鞋,速度訓練時腿部擺動頻率相比慢跑更高,前田穂南認為METASPEED EDGE對肌肉的負荷更低,相比傳統跑鞋有更高的活動自如度。

METASPEED EDGE+
適合選手:步頻型精英跑者
主要科技:動態包裹鞋面、FF BLAST TURBO中底材料、全掌碳板、弧形中底設計、ASICS GRIP大底
離地高度:31mm-39mm
前後掌落差:8mm
重量:210g

馬拉松比賽:配速3′04″至3′24″

鞋款:METASPEED SKY+

前田穂南這樣的專業選手可以以不到3分半的配速巡航馬拉松,定位頂級碳板競速鞋的METASPEED SKY+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出跑者的實力,以相對更低的消耗產生更多向前的能量。

賽前前田穂南會選擇在幾次適應訓練中穿著競速鞋,但除了比賽外她並不會再上腳。

METASPEED SKY+
適合選手:步幅型精英跑者
主要科技:動態包裹鞋面、FF BLAST TURBO中底材料、全掌碳板、弧形中底設計、ASICS GRIP大底
離地高度:34mm-39mm
前後掌落差:5mm
重量:205g

日常慢跑:配速4'30至5′30

鞋款:NOVABLAST 3

川內優輝的日常慢跑和競賽配速差異極大,他經常進行大量5分外甚至接近6分的慢跑——要知道川內是出了名的高頻參賽選手,所以這些慢跑也更需要發揮身體恢復的作用。他尤其鍾愛緩震性能更加出色的慢跑鞋,腳感上也會更加柔和。

NOVABLAST系列符合厚底緩震跑鞋的概念,目的在於通過更明顯的壓縮形變,來獲得更好的緩震-回彈效果。相比上一代,NOVABLAST 3中底升級為FF BLAST+,這也讓它實現了非常明顯的重量提升,單鞋輕了20+g,所以非常的輕便。

NOVABLAST 3
適合選手:正常足型
主要科技:FF BLAST+中底、後跟穩定性、內嵌式大底
離地高度:23mm-31mm(男款)/22mm-30mm(女款)
前後掌落差:8mm
重量:253g(男款 US9)/222g(女款 US7)

速度訓練:配速2′50″至3′20″

鞋款:SORTIEMAGIC RP6

川內優輝曾穿著SORTIEMAGIC RP系列以黑馬態勢拿下2018年波士頓馬拉松的冠軍。SORTIEMAGIC RP系列屬於虎走的輕薄輕量升級,中底厚度更為貼地,也有更高的駕馭門檻。一般建議全馬成績在3小時30分以內的跑者可以穿著虎走系列,而全馬成績能進入3小時大關的,可以嘗試下SORTIEMAGIC系列。

這種極致輕薄的競速鞋會提供非常明顯的場地感,也從足底筋膜到臀腿的肌肉給予最強的刺激,它幾乎完整的將跑者的能量輸出反饋到速度上。

SORTIEMAGIC RP 6
主要科技:雙層外底結構、FLYTEFOAM中底材質、PROPULSION TRUSSTIC中足穩定片、DUOSOLE鞋底、ASICS GRIP橡膠大底
重量:155g

馬拉松比賽:配速2′50″至3′20″

鞋款:METASPEED SKY+

厚底碳板競速跑鞋能儘可能的幫助進階選手提升成績,35歲的川內優輝近年也在不斷的創造更多好成績,半馬、全馬的PB全部刷新。

選鞋小總結

  • 嚴肅跑者應該至少準備幾雙鞋,用於慢跑、速度訓練和比賽競速;
  • 不同類型的跑鞋可以防止負荷集中在身體特定部位,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 相比傳統的慢跑鞋,訓練鞋/競速鞋不光只在重量上實現優化,跑步的經濟性也會更高。相同配速下,跑者穿訓練鞋/競速鞋跑步時攝氧量和心率都更低;
  • 日常慢跑不會特別追求跑步的效率,傳統跑鞋可以增加運動負荷,對鍛鍊腿部力量的效果更為明顯;
  • 每雙跑鞋都有自己的使用場景和壽命。穿競速鞋進行慢跑,即便是同樣的距離/時間,它的損耗可能也比用來比賽更高。切記專鞋專用;
  • 預算有限無法準備3雙以上的跑鞋,也最好有2雙用來換著穿。兩雙跑鞋都可以穿更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41993a17fa35f4404787ee50503cc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