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跑步愛好者,你每年會參加多少場馬拉松?

2023-06-05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作為跑步愛好者,你每年會參加多少場馬拉松?

我們以嚴肅訓練、且盡力在每場比賽中展現自己全部實力的馬拉松跑者為例,從比賽選擇、訓練安排、賽前準備/賽間恢復/比賽頻率等角度,看看在一年時間裡,怎樣的參賽量是比較合適且合理的。

先看一下馬拉松的舉行規律。

馬拉松一般分為春季賽季和秋季賽季。

春季賽季通常從2月下旬、近3月開始,直至5月中下旬。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過後,2月下旬開始逐漸回溫,3、4月室外5-15℃的氣溫非常適合馬拉松舉行,因此比賽也會迎來小高峰,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各種規模的馬拉松扎堆。6月起氣溫提升,室外動輒20+℃已不太適合比賽進行,因而從6月開始到9月下旬,馬拉松比賽很少。 秋季賽季通常從9月下旬開始,至12月中旬。高峰往往在10-11月,這段時間絕大多數地區秋高氣爽,且濕度、日照強度、降雨機率都較為適合馬拉松。11月以後北方進入嚴冬,江南嶺南地區的馬拉松進入高峰期,直到12月中下旬。元旦前後的馬拉松也通常會歸類在秋季賽季(的收尾)。 ——全年合計52個周末,除去春節等大型節日,以及酷暑和嚴冬的數月,實際適合馬拉松舉行的周末,上下半年各會有6周左右(總計約12個比賽日)

(WMM馬拉松大滿貫的東京馬拉鬆通常安排在2月下旬,它也被認為是春季馬拉松比賽的開端。)

但馬拉松這項運動的特點註定了即便是經驗豐富、實力超群的選手,也極少會高頻的參加比賽——比如從運動生理的角度,精英選手全力輸出跑完一場馬拉松後,其有氧能力需要至少一個月時間才能基本回到巔峰水準(約為巔峰水準的97%)、身體組織的恢復也遠比想像中需要更長時間——所以,想要以最好的身體狀態且儘量全傾全力的發揮出訓練水準,比賽的選擇就必須要有取捨,且兩場比賽間也要保證足夠的恢復時長。

兩場比賽間隔時間少於4周,即可視為短時間內連續參賽。這也是追求極致成績的精英選手會考慮的最短比賽(全程馬拉松)間隔。所以對嚴肅跑者而言,春季、秋季賽季各6個比賽日,能安排的比賽上限,可能至多也就2-3場。

因為賽事的春秋賽季制,馬拉松的訓練也就有了很有針對性的夏訓和冬訓(各自有約4個月,16周的時長)。從時間上,經過一個完整的夏季/冬季訓練周期,待比賽來臨,成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一套系統的馬拉松訓練方案,通常包含基礎耐力期、強度訓練期、比賽準備期和減量競賽期,這樣的周期化訓練,每段周期有各自的訓練目標(比如基礎耐力期主要是夯實有氧耐力基礎,並為後面的強度訓練做好準備),這樣一套訓練長度在12-24周不等、最常見為12-18周。

在相對不適合跑步的時期堅持訓練,而後在適合跑步的季節做最後的調整與備戰,所以馬拉松跑者中經常有「得夏訓/冬訓者得pb」這樣的箴言。誠不我欺。

總結下來,

一個嚴肅訓練、且盡力在每場比賽中展現自己全部實力的馬拉松跑者,往往會有兩段較為完整的各長12-18周左右的系統訓練計劃,而在適合馬拉松比賽的春季、秋季賽季,各選擇其中1-3場比賽進行。算下來全年的馬拉松比賽數量,2-4場比較常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67fc3aa15ae229eb0dcbd80d0fc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