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時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的趙樹理響應中國作協"多寫,快寫,用短小精悍的作品反映和鼓舞當前的大躍進"的號召,創作了《"鍛鍊鍛鍊"》這樣一部"反映當前的大躍進"的小說。小說的內容是太行山區的人們,在全大躍進中所經歷的深刻變化。
小說面世後,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讀者認為小說真實地反映了整風運動中農村生活的一個片斷,具有典型意義;也有些讀者認為這篇小說歪曲了現實生活。
趙樹理創作《鍛鍊鍛鍊》的1958年,正是"大躍進"的高潮。當時的文藝界剛剛經過"反右運動",表面上百花齊放,實際上卻暗流洶湧。趙樹理不得不在《鍛鍊鍛鍊》中,利用了反諷的方法,曲折地反映出自己的立場。從某種角度來說,《"鍛鍊鍛鍊"》是趙樹理最為獨特的一篇小說, 一改他明朗樂觀的獨白體的敘事方式,將反諷的敘事策略引入小說,,形成了含蓄深刻的反諷意義。
趙樹理自己說過:"《鍛鍊鍛鍊》這篇小說,就是批判農村基層幹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問題。不解決這種思想問題,就會對新生力量進行壓制 。"
雖然1958年農村的合作化基本完成,但千百年來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還是保留了長期"小農經濟"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小農思想"仍然非常普遍。如何在合作化經濟體系教育農民,引導農民自覺參與到"集體化"中,協調好"集體化""小農思想"兩者的關係,正是趙樹理思考的問題。
《鍛鍊鍛鍊》的內容是"爭先農業合作社"副主任楊小四目睹了兩位女社員"小腿疼"與"吃不飽"在勞動時磨洋工,而且有占公家便宜的現象,便貼了一張大字報批評她們。結果"小腿疼"找到中農出身的爭先農業社主任王聚海,王聚海卻用一貫的"和事佬"的工作方式,使得爭先社"正氣碰了牆,邪氣遮了天"。
在《鍛鍊鍛鍊》中,通過王聚海和楊小四對待落後人物的不同態度,批判了農村中"和稀泥"的工作作風,讚揚了年輕幹部,批判了少數群眾自私自利 、好吃懶做的落後思想 。
楊小四早在 1955 年就被提議為副主任人選,卻被主任王聚海以需要"鍛鍊鍛鍊"為名否決,直到"本1957年改選時候才得以當選副主任。楊小四當選後,以一張大字報,將合作社的痼疾向公共揭露出來,表明了處理這些痼疾的緊迫性。
"小腿疼"與"吃不飽"不按時上工勞動、不按領導安排勞動,應該受到批判。但作品如果僅僅說的是一個批判的故事,那麼就顯得非常的單薄。實際上,在當時全國範圍內,都有一批像"小腿疼"與"吃不飽"這樣的落後群眾,他們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愛占小便宜,所以趙樹理用傳統的價值和道德力量,對落後人物進行批判。這也是那個年代官方紀律和民間傳統力量一起,"官方民間"相結合,從而確立新的社會規範和秩序的一個特點。
在爭先社,"小腿疼"是主任王聚海、支書王鎮的本家嫂子,所以她才敢"有理沒理到社房去鬧"。這也是王聚海這樣的基層幹部不得不做"和事佬"的根本原因。王聚海為八路軍做過工作,鬥爭地主也很堅決,在歷次運動中表現得都很出色。但是他遇上社員有爭端時,卻成為一個和稀泥的人,"誰是誰非不評斷",這恰恰是王聚海對農民"個人"與"集體"之間關係的維繫,儘管這種做法並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正是這種思想,讓王聚海認為農村幹部就應該學會他的這一套經驗,而楊小四正因為不懂這種工作方式,所以就還得繼續"鍛鍊鍛鍊"。
楊小四是爭先社副社長,是集體生產的組織者與管理者。但是,他用"大字報"站在公眾道德立場上對"小腿疼"和"吃不飽"進行批判,雖然符合 20 世紀 50年代農村整風的時代主題,但對一個上了年紀的農村老太太,不是採取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的說服教育方式 ,而是像對階級敵人一樣不交代就要送法院,這種工作手段,是不是一種對人的"捉弄" ,對人的尊嚴的侵犯呢?這種工作方式,就能讓"小腿疼" 的落後思想轉眼消失嗎 ? 顯然不可能。
趙樹理曾公開聲稱《鍛鍊鍛鍊》是為反對中農幹部的"和事佬"作風而創作的 ,但真正進創作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趙樹理免不了從現實出發,把他對農村的真實感悟說出來 。在《"鍛鍊鍛鍊"》中,趙樹理塑造了一個"新生力量"的代表楊小四的形象,按說起來,這應該是作者讚美的對象;但由於作者在採取了現實主義立場,所以在楊小四並不是讀者期待的完美年輕幹部,而是帶有獨斷和武斷作風的幹部。作為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家,趙樹理實實在在地寫出了農村出現的真實情況,這也是《"鍛鍊鍛鍊"》一再得到好評的真正原因。
《"鍛鍊鍛鍊"》雖然只是描繪"小腿疼"這一個個例,但卻通過她顯示了對"工分制"下農民的生產勞動生活和相應管理策略的深刻把握。從某種角度來說,"小腿疼"的遭遇證明了集體化下勞動與報酬的脫鉤,導致農民在集體生產勞動時普遍開小差,只圖混工分,不講究農活質量,造成集體化農業失敗的原因。
趙樹理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問題歸於農民的"小農"的思想,而是把這些問題當作前進中的問題來進行探討。《"鍛鍊鍛鍊"》的核心問題是農村婦女的勞動問題,那麼什麼樣的制度可以讓農村婦女積極主動的去參加集體勞動呢?顯然,新的勞動計量方式和農村男女勞動的"同工同酬",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王聚海既要抓生產,又要處理好農村各種關係,只好採取"和稀泥"的方式,但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必然是兩邊不討好。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吃不飽"、"小腿疼如果是為自己的家庭幹活,也就不會出現類似的衝突。
然而,楊小四隻知道批判"小腿疼"的思想落後,而沒有去調查其落後的原因。所以他不是對群眾做說服動員,激發其積極性;也不是針對農業社存在的漏洞,完善制度機制,實現規範化管理;而是抓住典型處罰,殺一儆百,這種工作方式暴露了年輕幹部對待群眾的冷漠,人為製造階級鬥爭的緊張形勢,只注重具體問題的解決,而未能真正意識到尊重個體人格、人的尊嚴與個體利益在鄉村社會思想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趙樹理始終認為:"一個共產黨員在工作中看出問題不說,是自由主義,到處亂說更是自由主義"。趙樹理想通過這篇作品呈現他所發現的人民內部矛盾。面對當時農業社存在的農民吃不飽的問題, 他認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幹部對上級的任務非完成不可,而對群眾提出的問題則不認為是非解決不可的 。所以在《"鍛鍊鍛鍊"》中,趙樹理對楊小四的強權作風進行了無情的揭露。
趙樹理先又想替國家說話,又想保護農民,他一直在思索:社會主義"集體"與農民"個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種極為深刻的反思,也讓這篇小說在自誕生後,就接連遭遇全面否定,被當成極左文藝思潮的靶子,成了" 大毒草",趙樹理也受到了不公正對待。但是,歷史會給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公正的裁判,隨著時間的流逝,,《"鍛鍊鍛鍊"》也來越讓讀者領略到其獨到的藝術魅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v81SXQBeElxlkkaXN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