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希望死者重生的漢代玉蟬,為什麼在東漢後的墓葬中銷聲匿跡?

2020-08-27     笑語千年

原標題:作為希望死者重生的漢代玉蟬,為什麼在東漢後的墓葬中銷聲匿跡?

從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開始,先人們就有了在在死者口中含以物品下葬的習俗。這種死者口中所含的物品名叫「飯含」,「飯」主要指穀物,「含」則指珠、玉、骨、貝等物品,其最初意義可能與事死如事生,不希望死者空口無食的觀念有關。

物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兩周時期開始,這種口含物品類越來越繁多,出現了玉環、玉玦、玉珠、玉管、玉石塊等不同形狀,甚至出現了魚、蠶、蟬等各種動物造型。安陽大司空村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過四件玉蟬,說明在商代將裝飾用的帶孔玉蟬用作口含,是貴族葬禮中比較常見的現象。

漢代是中國古代玉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玉器在漢代社會的禮制活動、喪葬習俗、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達到了巔峰。

漢代玉蟬的形制與特徵

漢代人相信玉能使屍體不腐,再加上漢代人事死如事生,實行厚葬制度,所以玉蟬大多用作死者下葬時口含的葬玉,成為喪葬用玉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口含器形多為蟬形,材質多為青玉、白玉,刀法簡潔、線條挺拔、造型生動,給人以高貴、潔凈的審美感受,是漢代玉器簡潔造型的典範。

目前考古發掘發現兩漢時代的蟬形口含約有近 160件。從形態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屬圓雕作品,蟬的兩眼突出,背部用陰刻刻出頭和雙翼,頭與軀體之間有比較明顯的分界,雙翼長於尾部;第二類頭端基本平齊或略呈弧形,雙翼多與尾部等長,腹部不進行刻劃;第三類則更為簡潔,僅以一道陰刻的橫線表示頭腹的分界,背部中央起脊以表示雙翼。

三類玉蟬中,第一類的材料大多為玉質,後兩類除了玉制外,還有石質、骨質等等。從製作工藝來說,後兩類玉蟬工藝水平也參差不齊,大多比較簡單粗糙。

從年代上看,第三類比較簡單粗糙的玉蟬出現得最早,出現於西漢初年。山東膠南大場鎮西漢初年的漢墓中出土的玉蟬,只略具蟬形,但無細部刻畫,僅以「丫」形示意蟬的頭部和背脊,簡潔中又極具神韻。

西漢中期,第一、二類玉蟬開始出現,形式開始產生多樣化。到了西漢末年和東漢早期,蟬形口含迎來了它的鼎盛期,此時的玉蟬質料一般為玉質,雕刻也非常精細,出現了著名的「漢八刀」技法。這一時期玉蟬精品的數量也是最多的。河北陽原三汾溝村漢代玉蟬、定縣北莊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玉蟬都是其中的代表。

這一時期玉蟬的特徵是:蟬體較為扁薄,邊棱分明,尖角突出,突出玉蟬頭部的雙眼、和雙翅翼尖,喙部施刻正「八」字紋,肩角分明;頸背施刻半圓弧線,腹面刻有節理紋飾。這些特徵說明漢代玉蟬的形制至此已漸臻成熟。

漢代玉蟬的演變,主要表現在玉蟬的頭部頭部由尖高三角狀向低平三角狀演變;頸部絞絲紋條帶逐漸弱化;尾部雙翅翼分離,逐漸形成尾部三尖;翅翼等細部特徵逐漸簡化。

以玉蟬的雙眼為例,漢初玉蟬的雙眼僅以陰刻線表現形狀,到了西漢中期,陰刻線逐步加深,雙眼凸出的程度逐漸明顯,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凸出的高度從低矮凸出,到 略高凸出,再到懸高凸出。

西漢晚期是玉蟬發展的鼎盛期,此時的玉蟬材質多樣,玉、石、料、骨、蚌都有出現,造型也比較豐富,越來越生動、寫實。這一時期的玉蟬,玉蟬口部尖出呈鋸齒狀,雙目外凸明顯,翼尖超出尾尖,這都是使用斜砣刻制線條的「漢八刀」工藝的結果。

東漢中晚期是玉蟬的衰落期。這一時期蟬形不但數量驟減,且形制上又開始回歸為早期抽象的造型。如河南南陽東漢墓出土的玉蟬,更為立體化,頭端呈三角形,翼部簡略或由尾端缺口表示,總體上更抽象。

從分布上來看,玉蟬出土比較集中的地區一是陝西關中地區,二是江淮地區 。目前關中地區出土的玉蟬有57件,江淮地區 47 件,占出土全部玉蟬的三分之二。這說明漢代玉蟬的流行始於關中及江淮地區,再逐漸影響到其他區域。

漢代的玉蟬文化

一般來說,出土玉蟬的墓葬,墓主人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江蘇邗江縣姚莊 102 號夫婦合葬漢墓,除出土一對玉蟬外,墓中隨葬品還有金餅、鐵劍、 玉豬等,男性棺內頭骨上還有一具金面罩。從墓葬的形制與隨葬品看來,死者絕不會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是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貴族階層。

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在漢代思想界占據統治地位,"仁、義、禮、智、信"均為儒家的"君子"標準要求。

在古人的心目中蟬向來被視為純潔、清高、通靈的代名詞,同時也是一種高貴的禮器和尊貴身份的象徵,地位極高。蟬作為一種傳統裝飾母題早在三代的青銅器上就已出現,因為古人認為蟬有五德:文、清、廉、儉、信。

蟬要經蛹經過蛻變方可成蟬,這種特有的生長規律,符合古人對重生的嚮往和追求。蟬無口不食,只是吸風飲露。而《莊子·逍遙遊》中提到的神仙正是「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這些都足以使當時人將蟬作為死而復生、屍解成仙的榜樣。因此古人認為把蟬形玉珞放入死者口中,死者的靈魂可以如蟬蛹蛻變成蟬一樣得到重生,寄託著古人對死者死後靈魂不滅,有一天能像蟬一樣破土而出、獲得重生的願望。

古人認為蟬的一生只飲露水,非常的高潔,所以用蟬陪伴死者,可以讓死者「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後世的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用"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喻指高潔的人品,正是這種思想的延續。

玉蟬與其他隨葬品的組合

商周時期的玉質口含並沒有特定的形制,那時的玉蟬與其他動物形象的玉器並無本質的區別,還沒有具備漢代作為葬玉的意義。

作為葬玉的一種,玉蟬通常不會單獨出現在漢代墓葬中,而是與眼罩、耳塞、鼻塞、肛塞等形成組合,是古代葬儀中」竅塞』的一種。

自西周以來,貴族下葬時,都十分重視對面部竅穴的保護。當時的貴族下葬時,要「綴玉覆面」,墓主的頭部要覆蓋79件形制各異的玉件。到了春秋中晚期,綴玉覆面漸漸消失,同時出現了耳塞、鼻塞和肛塞等竅塞作為替代。這種葬俗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新的組合關係。

西漢中期以後,綴玉覆面完全消失,各種竅塞、口含、手握代替了綴玉覆面,最終將綴玉覆面、竅塞和口含統一起來,形成了新的葬儀文化。

漢代葬儀文化中,貴族們使用玉蟬,平民們也可以使用、石質、骨質等材質的蟬形口含。這說明當時蟬形口含的使用是沒有等級規定的,等級和身份的差別是由製作口含的材質來體現的。也就是說,漢代喪葬制度之中,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可以使用蟬形口含,它是一種流行於全社會的喪葬用器,沒有什麼等級限制。

東漢以後,社會推行薄葬,同時人們對蟬的認識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也發生了改變,人們已經認識到,蟬不僅不能死而復生,反而生命短促,只有一年的壽命,蟬也從神話的寶座上跌落人間。因此,玉蟬的在漢代以後就基本絕跡了。

結語

漢代是中國玉雕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的玉雕構思獨特,技法嫻熟,不拘形式,突出動感,常將多種刀法融合,雕技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

玉蟬是中國玉文化發展的見證,也是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發展與思想意識發展的見證,在中國古代玉文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ZAL3QBLq-Ct6CZHN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