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基因影響身高的孩子,這個年齡多半還有「躥個」潛力,別錯過了

2020-10-14     糯豆包媽媽

原標題:被基因影響身高的孩子,這個年齡多半還有「躥個」潛力,別錯過了

前段時間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大火,在感嘆劇情跌宕起伏和演員精湛演技的同時,公眾更多地把視線放在三位優秀的小演員身上,各大綜藝也紛紛邀請他們做客節目。

前段時間,劇中分別飾演朱朝陽和嚴良的小演員榮梓杉、史彭元在《天天向上》同台,很多人發現,當時劇中身高差不多的兩個男孩如今差距不小——06年出生的榮梓杉反而比05年的史彭元高出一大截,榮梓杉笑稱這是「愛喝牛奶」的功勞

男生後竄個?別看小學

很多父母經常糾結於這些問題:我兒子怎麼還沒班上的女生高?是不是不長個了?別著急,我們看看大家都熟悉的這兩位——張一山和楊紫。

多年前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家有兒女》讓很多觀眾誤認為楊紫比張一山年齡大,其實二人都出生於92年,只不過當時張一山還是個小矮個,給大家留下錯覺。長大後,張一山卻長了個大高個。

這就給父母一個啟示:很多男孩子都是後長個,別看小學和初中是小矮個,但到了14-16歲,看似身高定型,其實還能猛躥

最終身高=遺傳×70%+後天×30%,這套男女身高公式你還沒get嗎

基因固然強大,但科學研究表明身高是「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拚」,後天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下面這套男女身高公式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分享給各位父母,快算算你家娃能長多高吧!

男孩看這裡】身高=(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3)÷2±7.5(cm)

女孩看這裡】身高=(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3)÷2±7.5(cm)

雖然這個算法存在一定誤差,但公式基於大數據分析,據此推測孩子長個的潛質也並非不可。值得注意的是公式末尾的±7.5,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分靠打拚」,每個孩子都有長高的潛力,家長是否能正確把握時機,讓孩子在恰當的時期發揮出潛力。

家長把我時機,決定了你家娃是在遺傳基礎上加7.5厘米還是減7.5厘米

小方一米六左右,老公大概一米七五,小方總擔心自己的身高給兒子未來發育拖後腿,但作為骨科醫生的老公深諳長高的「秘訣」,抓准孩子發育的關鍵時期,營養均衡,搭配運動。

按基因講兒子會長到一米七四,沒想到現在才17歲身高就飆升到了一米八,見過小方兒子的朋友無不感嘆:這孩子的身高,前途無量啊!17歲就一米八,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性,簡直是「別人家的孩子」了!聽到這很多家長坐不住了——孩子發育的關鍵時期是何時?怎樣才能掌握孩子長高的「秘訣」?

這兩個階段是「身高潛力股」躥個階段,爸媽千萬別錯過

根據2015年的普查結果,我國男性平均身高的達到167.1cm,女性則達到155.8cm,以此平均水平看,小方夫婦身高不算矮,但總的來說不出眾,沒想到兒子身高如此「優秀」,這和兩個關鍵時期的培養脫不開關係:小學前、中學後。

【小學之前】

寶寶身高發育的首個高峰期就在1歲之前,新生兒這段時間通常都能長高二十多公分,三歲之後寶寶身高漲幅通常穩定在每年十幾厘米,發育較慢的每年約六七公分。一歲前寶寶的身高是「一天一個樣」,三到七歲基本是「十天一個樣」。把握住這個黃金階段,不要讓孩子的身高輸在起跑線上啦!

【初中之後】

很多家長誤認為孩子初中長勢漸弱,身高几乎定型,其實不然,俗話說得好,「女長十七八」,男生「二十三竄一竄」,初中十三四的年齡才不是孩子長個的盡頭呢!如果把發育過程比作長跑比賽,青春期可是最終的衝刺階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們的身高很可能在此階段拉開差距。

孩子有長高潛力,發揮不出來都是空談,最終發揮出來才是王道,父母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將長高的「偏方」與父母分享,這「偏方」既不是藥物也不是補品

一:營養要跟上

均衡的膳食搭配是保證生長發育的重要一環,不必多強調,但需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營養跟上不代表越多越好,給孩子補充過量的營養會導致發育過快,「性早熟」導致骨骺線提前閉合,這樣的行為無異於「揠苗助長」。希望孩子長高的心思是好,但同時要遵循自然法則。

二:早睡早起是真理

成年人熬夜過多也會渾身酸痛疾病纏身,更別提抵抗力不夠強的小朋友了。兒童睡眠必須保持充足才有精力應對學習和生活,晚上十一點必須上床睡覺,早晨最好七點左右起床,一日三餐按時吃,規律的作息必然是成長發育路上的好夥伴。

三:多運動才長高

成長發育階段必須保證每日一定量的鍛鍊,散步、跑步、拉伸都是可供選擇的項目。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養成飲食後立刻躺下休息等壞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飯後百步走,真能活到九十九?不完全正確!飯後胃部處於充盈狀態,輕微的震動都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消化功能,應該飯後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再散步。家長可以鼓勵多進行各種球類運動,這類運動有利於長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fHpL3UBURTf-Dn5c8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