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著名作家姚雪垠逆境創作和他浪漫幸福的如意婚姻

2019-11-05     正月三草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中國現代小說家。現代著名作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一個破落地主家庭。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全國第六屆、七屆政協委員。

坎坷的人生鑄就偉大的文學家

姚雪銀的父親上過開封優級師範。由於家境窘困,母親準備在他出生時溺嬰,幸為曾祖母所救。從小愛聽外祖母講故事,還由此激發了想像能力和文學興趣。

鄧縣地處豫西南,環境閉塞落後,水旱災害與瘟疫頻仍。加上封建軍閥壓迫,農民無以為生,或外出逃荒,或鋌而走險,土匪遍地。姚雪垠9歲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燒光,從此隨父母逃到鄧縣城內居住。在縣城裡,先讀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會辦的高等小學,背誦過大量古文並習作文言。暇時愛聽藝人說《施公案》、《彭公案》、《三國志演義》等書。

1924年小學畢業後,去信陽上中學。同年冬,由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學校提前放假。回鄉途中,與二哥和其他兩名學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隊伍作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個土匪小頭目認為義子。在土匪中生活約100天的這段特殊經歷,成為他後來創作自傳性小說《長夜》的基本素材。

此後四年多,除去樊城鴻文書院讀書的幾個月外,基本上失學在家。利用這段時間,閱讀了許多"五四"新文學作品,也讀了一些俄國作家的小說,培養了對新文學的興趣,增強了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實的不滿。家庭的缺少溫暖與社會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兩次到具有進步色彩的軍隊中去當兵。由於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悶感傷的情緒。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與此同時,在《河南日報》副刊用"雪痕"的筆名發表處女作《兩個孤墳》和其他作品,這些小說寫了下層勞動者受封建勢力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表現了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入學後不久,即參加進步活動,和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還讀了清代樸學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觀派的一些代表性論著,立志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家或文學家。1931年暑假被學校當局以"思想錯誤,言行荒謬"的罪名開除。從此結束學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書、編輯為生。到抗戰爆發前夕,先後在《文學季刊》、《新小說》、《光明》、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上發表了《野祭》、《碉堡風波》、《生死路》、《選舉志》等10多篇小說,這些作品展現了內地農村黑暗混亂的現實圖景,和被壓迫者奮力反抗的鬥爭畫面。

抗戰爆發後,從北平輾轉來到開封,與別人合辦《風雨》周刊,任主編;在此前後,還發表論文、雜感數十篇。並曾赴徐州前線採訪,隨後寫成書簡體報告文學《戰地書簡》。

1938年春去武漢,不久參加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抗日的進步的文化活動,抗戰勝利前後,姚雪垠轉向故鄉與童年的題材,完成了自傳性長篇小說《長夜》,並寫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運》、《大嫂》等一組散文。

1951年,姚雪垠去浙東參加土改,因不懂當地語言,無法了解風土人情,於是萌生返豫之念。這年夏天,他回鄭州從事專業創作。1953年因中南地區作家協會成立,遷居武漢。除寫了少量報告文學、短篇小說、散文、雜感外,創作上處於苦悶的時期,只在50年代中期發表了《試論〈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現實主義問題討論中的一點質疑》等論文。1957年被錯劃為"極右分子"後,在逆境中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

他在逆境中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小說以明末義軍領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禎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揭示了明末農民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和封建社會階級鬥爭以及民族鬥爭的複雜局面。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文筆新穎,堪稱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畫卷。這部巨著從1957年動筆起,歷時30餘年,約230萬字,分為5卷。從20世紀60年代出版第一卷時,就影響較大。曾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第2卷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追求幸福浪漫的婚姻

姚雪垠在婚姻問題上,既反對過封建家庭對他的包辦逼婚,又經過自由戀愛的苦痛,最後在半包辦、半自由的情況下,才結婚組成了家庭。姚雪垠的婚姻,深深地打著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的烙印。早在姚雪垠10多歲時,家庭父母包辦,就有了一個沒有見過面的未婚妻。

這個婚事,完全是按照姚母的極其現實的功利主義包辦的:在媒人給姚雪垠說親時,她對姚雪垠的父親說:"馬馬虎虎說成了,心凈一條事,以後一天窮一天,誰肯把女兒許給咱們!"可以說,她為兒子找媳婦,根本不是為了兒子的幸福,完全是為了找一個侍奉她的供她使喚的奴隸。但姚雪垠有姚雪垠的看法和想法,他對這門親事一直不予承認。

後來,當姚雪垠於1929年秋天,在19歲考上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後,曾跟同班的一個姓梁的非常漂亮的女同學很要好。姚雪垠當時的文章、小說寫得好,這位家在商丘的女同學的國文比他並不遜色。大家總把他倆看成天生的一對。同學們非常調皮地經常在黑板上寫"姚"字時,故意把右邊的那個勾拖得很長很長,然後再寫那個女同學的姓,把"梁"字包在"姚"字裡邊。姚雪垠對這位女同學很有感情,很喜歡她。為此,他還寫了一篇題為《心裡開花》的短篇小說,用意識流的手法,專門寫他怎樣想這位女同學。國文老師看了他的大作後,非常同情他。曾問姚雪垠要不要幫忙,姚雪垠說不要。那時才華出眾,很有風度的姚雪垠,雖然愛那位漂亮的女同學,想跟她好,可又不敢同她當面講,而且一見到他就心裡發慌,面紅耳赤。他想自由戀愛,卻沒有膽量和勇氣進行表白,採取行動,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悄悄地傾吐在不能發表的小說中,還落得一個"單相思"的名聲。他為自由戀愛受盡了折磨和苦痛。幾十年以後,成了大作家的姚雪垠,有一次去河南鄭州大學講學,還有熟人同他開玩笑,說他青年時期,進行過"單相思"的戀愛。

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真實情況是:姚雪垠喜歡的那位女同學,在當時也一樣喜歡姚雪垠,只是她更沒有勇氣向姚雪垠表白。後來,當這位女同學聽到姚雪垠同別的女子結婚以後,她痛苦無比,後悔不已,大哭一場。這是二十年代,受了封建思想毒害和影響的中國青年自由戀愛的一場悲劇!

1930年暑假,姚雪垠在被同鄉王庚先保釋回到學校後的一天。學校會客室突然通知他有人來找。姚雪垠到會客室一看,才知道是為王庚先辦事的劉先生。

"你好!請轉告王老先生,謝謝他救我出獄。""不必客氣。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劉先生開門見山地對姚雪垠說:"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今天奉王老先生之命,來找你只為一件事情。""什麼事情?請說,只要我能辦到的,一定盡力!"姚雪垠說。"王老先生有個姑娘,你見過沒有?"劉先生問姚雪垠。"沒有見過,聽說長得很漂亮。"我對你照實說吧,王老先生兩口子認為你相貌端正,英俊滯灑,聰明好學,才華出眾。他二老看中你了,願將他們的女兒嫁給你,選你做他們家的乘龍快婿。要我親自來問問你,願意不願意?"

"我倒願意,但自己不敢作主,要問過父母以後,才能正式回話。"姚雪垠思考一陣之後回答說,同時向劉先生提出要求:"你能把王老先生女兒的情況給我介紹一下嗎?""可以!完全

姚雪垠可以!"劉先生說,"她名叫王梅彩,年方17歲,眼下在北京翊教中學讀書。梅彩姑娘不僅身體健康,人長得漂亮,性情溫柔;而且,心地善良,知文識理,很有教養。在她的身上特別具有一種書香門第大家閨秀的動人風采。郎才女貌,同你非常般配。"劉先生一口氣說完,但好象還忘記了點什麼,想了一下後,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條,一邊給姚雪垠,一邊補充道:"這是王梅彩姑娘的地址,王老先生說,你可以給她寫信。"

送走劉先生之後,姚雪垠回到宿舍沉思起來,王庚先老先生的情況他是了解的:早年曾留學日本,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是辛亥革命的參加者,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為人正直,思想進步,在當時是河南乃至全國的知名人士。為了向王老先生請教學問,在此之前姚雪垠去過他家兩次。如今,他要把他的女兒嫁給他,姚雪垠當然非常高興!很快,姚雪垠便寫好並寄走了兩封信。一封是給他父母寫的,說明他願意娶王老先生的女兒為妻,要父母將原來給他訂的親事退掉。父母收到信後,雖然很為難,但還是給姚雪垠退了親。另一封信,便是給王梅彩寫的,從此以後,他們兩人就書來信往了。

到這年寒假的時候,王梅彩放假從北京回到開封家中。王庚先通知姚雪垠到王家同他女兒見面。當時姚雪垠聽說還有別人想追求和"進攻"王梅彩。因此,他得到通知後,就立即叫了一輛黃包車前往王家,生怕遲到一步,王梅彩被別人"搶去"。由於心急火燎,跑的太快,黃包車在路上還翻了一次。趕到王家以後,姚雪垠顯得非常緊張。結果,頭次見面,他連王梅彩看也沒敢看上一眼,至於漂亮不漂亮,他更說不上來。還是王梅彩大方,這次見面之後,她竟主動到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去找姚雪垠。在寂靜的河大校園裡,雪花一朵接一朵的飄落著,剎那間,小路白了,房屋樹木白了,整個學校都變成了一片銀白世界。姚雪垠和王梅彩不顧這些,倆人仍邊走邊談,漫步在校園裡。外面的氣候雖然寒冷,但他們的心裡卻是火熱的。

"你不是上次沒有看清楚嗎?現在好好看看吧,我讓你看個夠!"王梅彩深情地看了姚雪垠一眼,紅撲撲的臉上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把臉朝著姚雪垠莞爾一笑說。姚雪垠用手撫摸著王梅彩的肩,目不轉睛地從上到下仔細地看著王梅彩。

"你有著美麗溫柔的眼睛,蘋果似的臉龐,豐滿勻稱的身段,渾身都充滿了青春的活力!確實非常漂亮、動人。這一下我看清楚了。"姚雪垠仔細地看完王梅彩後,非常高興地說。

"喜歡不?""喜歡!"

就這樣,這一對青年戀人便彼此深深地相愛了。到1931年5月,他們由袁介亭做媒,在開封結了婚。時年,姚雪垠21歲,王梅彩18歲。從此,姚雪垠和王梅彩就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附:姚雪垠岳父王庚先資料

王庚先(1867-1934),河南鄧州人,1905年赴日本留學,初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班,後考入高等警監學校,並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起義後,為響應辛亥革命奔走開封、杞縣等地,密與張鍾端聯絡舉義,不幸事泄,突圍後赴武昌,面見黎元洪,被委任為北伐軍左軍先鋒糧台幫辦。中華民國成立後,被選為臨時省議會議員。二次革命期間,投入反對袁世凱的鬥爭。袁世凱死後,回汴力求實業救國,先後開辦愛國毛紡織廠,省立第四工廠。1925年被河南省政府委任為宜陽縣長。1929年在汴創設國貨市場,以抵制洋貨。1934年2月9日被內鄉實力派殘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VzTPW4BMH2_cNUgT9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