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拜寺溝口的兄妹塔

2019-12-29     正月三草

聳立在賀蘭山拜寺溝口左側的一個方形平台的雙塔,當地人把他們叫做兄妹塔,都是國內稀有的密檐式磚塔,距離不過百米,遙遙相忘。西邊一塔八角十四層,人稱兄塔。東邊一塔八角十三層,人稱妹塔。兩塔均高四十米,氣勢蔚為壯觀。

拜寺口雙塔是一對磚砌佛塔山口東側的塔稱為東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築,高13層,每層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種獸頭的浮雕,西塔也是13層高,較東塔粗壯外形呈拋物線狀,曾發現梵文、西夏文題記和元代銀幣等。




傳在很久以前,賀蘭山里虎豹爭鬥,狼狽相殘,梅鹿成群,羚羊攀岩,簡直就是一個動物的世界,熱鬧極了。有一天,龜靈聖母雲遊到這裡,看到一群梅鹿在戲耍,有的在抵角相爭,有的在跳躍比高,有的在奔跑爭快,惟獨有兩個梅鹿坐在一塊大岩石上一動不動。龜靈聖母走到這兩個梅鹿前端詳了一陣,發現這倆鹿很有靈氣,好好修煉一定能成正果。便點化他們說:「你倆雖是畜類,但多少還有點仙風道骨,這裡太鬧了,去找一個僻靜的地方打坐修煉吧。渴了接點天上的雨水,餓了吃點刮來的南風。啥時修成了人形,你倆啥時就能位列仙班。」說完用佛塵在兩個梅鹿角上輕輕拂了一下離去了。這兩個梅鹿是一娘所生,一公一母,自生下來就好靜不好動。他們雖不會說話,但龜靈聖母點化他倆的一番話卻聽明白了。夜靜時候他倆悄悄離開了鹿群來到溝口。在溝口北側山坡上找了兩個小山洞,公鹿在西,母鹿在東;從此盤腿打坐,靜心修煉,漸漸頭上的大角蛻去,尾巴也蛻去,初具了人形。
西夏時期,李元昊當上了西夏王,自認戰事無多,天下太平,就常常帶嬪妃大臣到賀蘭山里去打獵。有一次,他帶人順倆鹿修煉的溝口進山打獵,發現山裡面獵物很多,這一天,所有參與打獵的人興致都很高,一直打到夜晚才紮寨休息。第二天早晨,李元昊對手下大臣說,本王一生喜好征殺射獵,如今天下太平,本王從興慶府到賀蘭山射獵每每要風餐露宿,甚覺辛苦。今本王意欲在此地建一行宮,也好供本王避暑射獵休息,免得本王受風餐露宿之苦。眾嬪妃和大臣一聽要在此建行宮,個個高興,皆稱大王英明。李元昊回到興慶府立即劃撥錢糧,徵集工匠,從這個山口進去,建造行宮。
話說建造行宮的一夥工匠開到山裡後,立即就放炮弄山,伐木鑿石,建窯燒磚,一時間把個寧靜的山谷搞得驚天動地,烏煙瘴氣,直攪得這兩頭梅鹿神思不聚,心緒不寧,無法修練。兩頭梅鹿在此修練了三百多年,已是人形初具,也多少有些道行。隔洞修煉,心意相通,對李元昊在此修建行宮十分不滿。每到夜深人靜之時便在內心默默詛咒。說起來也怪,那些工匠白天辛辛苦苦建起來的宮牆每到深夜就轟隆一聲全部倒塌。監造大臣無法,趕忙派人去報告了李元昊。元昊接報後立即帶大臣趕往山溝里查看究竟,果然見宮牆倒塌,磚石狼籍。他問一旁的漢匪張元,聽說你在宋地曾跟天師張道靈學過道,現在本王建行宮每到夜間就轟然倒塌,這是何故?張元本是高人,一到山口就覺得有點道風仙氣,心中一算知是北側有兩頭梅鹿在修練,再過若干年便能修得正果。但他知道修到這般時候已屬不易,如壞了他們的好事便是違背天意。就對昊王說,大王在此地射獵飛禽走獸無數,恐是得罪了神靈。大王只要在此山中修建幾座塔以示掩埋生靈殘骨,以告神靈,此行宮便能修得。李元吳聽後覺得有理,又問道,塔建何處,塔建幾多?張元說,塔就建在溝里,以十一座為好。李元昊又問,為何要建十一座?張元說,十為滿,一為添,十上添一表示大王對神靈的至高誠意。李元昊聽後,讓工匠先建造十一座塔。再建造行宮。從此這個山溝內就有了十一座方塔。李元昊安排完後,君臣一行就出了這個溝口回興慶府。回到溝口,張元為表示建行宮打攪二鹿修練歉意,又讓李元昊對山口拜了一拜。從此這個山口人們就叫它拜寺口。
話說李元昊一行離去後,工匠們不幾日就建好了十一座方塔,因不用開山鑿石,動靜不大,二鹿也沒動心念。接著開始建造行宮開山放炮依舊,又惹得二鹿動怒,宮牆又連連倒塌。這一回惹得李元昊心火起:何方妖孽,竟敢在本王頭上動土!轉問張元,塔也建了,拜也拜了,為何宮牆還要倒塌?張元因早有惻隱之心,就推說實在算不出來。旁邊有一大臣叫沒藏羅的說我有一師兄叫沒藏青,現在黑城,是當今大法師,要是能把他請來,妖必除,怪必滅,行宮必能順利建成。李元昊讓沒藏羅請來了沒藏青。沒藏青掐算掐算,心知肚明,就說妖孽在溝口北側,只要在北側建起兩座塔鎮住妖孽,行宮自然就會順利建起。建塔時要注意,東邊為陰,西邊為陽,塔身東邊要矮點,西邊要高點,切記,切記。
從此,拜寺口北側就出現了兩個塔。

明清時期,銀川地區地震頻繁,特別是清乾隆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發生一次八級以上地震,雙塔附近的建築、房屋均被震毀,可是雙塔卻仍傲然挺立於崇山峻岭之中,這充分體現了當時西夏建築業的高超技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iGOU28BMH2_cNUg1M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