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是城市商業的未來?

2020-07-22     飆馬商業地產

原標題:地攤是城市商業的未來?

核心提示

我們該鼓勵的「地攤」,並非簡單回退、消費降級,而應該是一種新的形態,是網際網路零售和O2O高度發展後的一種向線下的回歸,甚至於,可以成為一種代表「未來」的商業形態。

最近,網上有一段神評論:誰也沒有想到,2020年下半年最大的黑馬,不是直播帶貨,而是「地攤經濟」!

「地攤經濟」「馬路經濟」看似微不足道,但卻發揮著打通城市生活「毛細血管」的作用。今年3月,成都市出台相關政策,成為全國第一個允許占道經營的城市,兩個月時間裡,成都增加就業崗位逾10萬個,地攤經濟正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創業——從地攤擺起。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教授表示,「地攤經濟」最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是用創業帶動就業。「地攤經濟」中的創業就是勞動者低成本自我僱傭,是門檻比較低的創業行為,對做好『六保』、『六穩』工作,給擁有一技之長的創業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就業機會。同時,「地攤經濟」不意味著落後,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最活躍的環節。

所以說,我們該鼓勵的「地攤」,並非簡單回退、消費降級,而應該是一種新的形態,是網際網路零售和O2O高度發展後的一種向線下的回歸,甚至於,可以成為一種代表「未來」的商業形態。

1

產品的個性化

在量產小商品價格完全透明,電商平台微利甚至補貼銷售的情況下,地攤商品靠跑腿辛苦和信息不對稱帶來利潤空間的前提消失了。除了少量實在不夠郵費的廉價貨和線上難以公開銷售的假貨外,靠淘寶批點好玩小東西賣的難度已經很大。

2

空間的柔性化

地攤天生的「流竄」營業方式,相對於固定店面,本來就體現了一種空間上的「柔性」。除了逃避城管的天然需求,動態採集長尾流量也是地攤的核心特徵。

所以從鋪塊布方便捲起來就跑,到自行車和汽車後備箱,到各種移動餐飲車,在空間靈活性越來越高的前提下,承載量越來越接近實體店面。

最近五菱汽車推出的一系列專業化的地攤車輛,更是真正成為移動的店鋪,解決了所有倉儲、能源、操作空間和營業空間的需求。

車輛,本質上就是一種空間的移動載具。除了移動功能本身,理論上可以承載各種功能空間。汽車實現無人駕駛和電動化以後,就擺脫了很多來自人力和能源的束縛,可以自主移動和運營,真正成為移動的功能空間。

無人駕駛廠商也各自推出了載具底盤,可以在上面放置各種功能,既可以按需呼叫服務,也可以靈活聚集形成各種商業空間。

在線下大型商業空間的去零售化、體驗化已成為事實的當下,小型商業仍然被實體店面和高昂租金束縛就更顯得不可持續。空間的柔性化基本是必然的結果,地攤的進化則是重要的路徑。

空間柔性化除了體現在移動性上,時空復合柔性也是其特徵。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移動,使一塊空間在不同時段具有不同的功能,即所謂空間的「分時復用」。這是一種「共享經濟」的模式,也是提升實體空間價值的重要手段。

在SidewalkToronto的濱水區規劃中,在建築和街道空間層面基於ICT技術的空間分時復用都有不少設想。除了室內空間可以在一天的不同時段承載不同的功能外,街道空間也通過動態的設施和策略,實現了斷面的分時變化。

在非尖峰時間,可以把大量道路斷面用於生活功能。最近國內的很多規劃設計項目中,也體現了這種思路,例如圖中的《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

Sidewalk方案中的空間分時復用示意

分時管控街道-臨時帶狀廣場效果圖

移動靈活的地攤像積木一樣組合成因時而異的空間形態,給城市空間帶來更豐富的活力和體驗,也消解了機動車帶來的混亂與冷清。

商業的核心要素不外乎「人、貨、場」,以及三者的動態匹配。地攤通過實現經營地點的空間柔性,使資源的的匹配更加靈活和高效,甚至跟隨人流需求實時調整,從而根本上改變了線下零售商業的時空邏輯。

3

交通的穩靜化

這一點更容易理解,生活性街道兩側的大量地攤,必然會降低道路的通行速度。也許大家會覺得這是地攤的罪惡之處。但對於生活性道路,街道空間回歸行人使用,通過穩靜化設計來改善社區居住及出行的環境,已經是西方城市的共識。

當然,地攤只是穩靜化措施中的一個,而且不能獨立存在。為了地攤與街道的和諧融合,需要精細化的穩靜化設計。在曲折車道、花壇、隔離帶、街道家具等硬化元素基礎上,地攤及其帶來的人流和活動可以給行人帶來舒適、安全和有趣的體驗。

未來的街道,公共運輸與無人駕駛的結合,將大幅減少機動車的總量,為行人帶回更多適合步行的街道,也會帶來與街道和行人更為友好的地攤形態。

總之,產品個性化、空間柔性化、交通穩靜化,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新地攤經濟」的幾個特徵,其實也代表了城市空間和業態演進的趨勢。這些變化,反映了網際網路和其他ICT技術為城市空間潛移默化的重塑。地攤、無人零售、快閃店這些概念其實也未必有嚴格的界限。

鼓勵地攤經濟,千萬不能理解或者實施成髒亂差的傳統形態,而應該融入更多新經濟和新技術要素,探索未來新的城市空間和商業形態。

雖然在這次關於地攤的大型網際網路調侃活動中,有不少所謂的「地攤經濟風口」段子,但某種意義上,也不完全是戲謔。

線上商業瓶頸的突破,需要結合線下業態持續創新,其中必然蘊含巨大的商機,這也是為什麼阿里、京東等都跟風提出了支持地攤經濟的計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4BdiHMBd4Bm1__Yqpu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