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故事

2019-10-31     正月三草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輝,照耀大地。
我們懷著火一樣的熱情,
來到你聖潔的殿堂里。
你的威力,
能把人類重新團結在一起,
在你溫柔的翅膀之下,
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兄弟!」
這是德國大詩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詩,名叫《歡樂頌》。說它著名,並不僅僅因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僅僅是因為這首詩寫得很好,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首詩成為一首著名的交響樂《第九交響樂》的一部分,隨著樂曲優美的旋律飛向了世界各地。
這首交響樂的作者,就是著名的「樂聖」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南部萊茵河畔的波恩,他的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家裡條件很不好,而且父親還愛酗酒,給家裡帶來了許多的不愉快。但是,他的父親酷愛音樂,而且總想讓貝多芬繼承自己的事業。所以,從4歲起,貝多芬就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彈起了鋼琴。之後,鋼琴、長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風琴,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歲時,貝多芬被任用為宮廷劇場的首席小提琴師和教師、助理管風琴師等。


儘管如此,貝多芬的文化程度並不高,僅僅上完了初中就因各種原因輟學了。以後,貝多芬堅持自學,對歐洲的大作家作品認真學習。每當樂隊演奏的音樂題材與文學作品有聯繫時,他就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這些文學作品。就這樣貝多芬的文學素養越來越高,對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的鑑賞能力也越來越強。


在17歲時,不幸降臨到貝多芬頭上,他的母親去世了,貝多芬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埋葬了母親,回到家裡一看,父親躺在床上,爛醉如泥。以後,父親經常喝酒,把家裡搞得不象樣子。貝多芬不得不過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擔,與生活中的各種艱辛、困苦作艱難的鬥爭。


為了更多地掌握知識,開闊眼界,1789年,貝多芬來到波恩大學聽哲學課,同時,認真地學習、研究古代神話和文學課程。在學習中,他接受了歐洲作家充滿鬥爭精神的民主主義思想,並決心為了自由、人權而鬥爭。在這段時間裡,他還到過維也納,見到了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很早就聽說過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種感覺,他覺得,貝多芬將來一定在音樂方面大有建樹。貝多芬跟著莫扎特上了一段時間的音樂課,深深被莫扎特的治學、為人所感動,他決心不辜負教師對自己的期望,認真學習。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對貝多芬影響很大。他對資產階級革命才建立的共和制非常贊成,並把「自由、平等、博愛」看作是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奮鬥目標。他後來的樂曲作品中都充滿了這種思想。
1792年,貝多芬移居維也納,自此,他永遠地離開了故鄉。這時,貝多芬一心傾慕的莫扎特已經去世,於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頓學習作曲。海頓是一位古板、傳統、恪守舊規的教師,喜歡安分守己、唯命是聽的學生,而貝多芬的思想則活潑、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頓很不喜歡貝多芬。貝多芬無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頓學習。


離開了老師,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思考一個又一個問題,寫出了一支又一支樂曲。


關於他學習的故事,有許多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去辦點事情,回來的時候,他感到有些餓了,於是,便走進了一家飯館,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來。這時,他正在思考創作一支鋼琴曲,不知不覺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來,就象以往彈鋼琴一樣。


「咚咚咚,咚咚咚」,這有節奏的彈擊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來,他卻毫無察覺。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來一批,人們都在私下議論著這個奇怪的人。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他還在有節奏地敲著。這時,店老闆過來想提醒提醒他,剛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闆來了,立刻明白了這是在飯店裡,於是便問老闆:
「請結帳吧,多少錢?」
店裡吃飯的人哈哈大笑了起來。店老闆看他還不明白人們為什麼大笑,就說:
「先生,您還沒吃飯呢!」
「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來。


還有一次,他與幾個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麗的田野,翠綠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該用什麼樣的旋律來表現了。散步中,朋友們說說笑笑,熱熱鬧鬧,唯有他一言不發。很長時間之後,他突然大聲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說完,狂奔著就跑回家去了。驚得朋友們不知說什麼才好。
回到家裡,他就把剛才所見的美麗的景色用樂曲的形式在鋼琴上彈奏出來了。這首曲子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洋溢著大自然詩情畫意的《第四交響樂》。


就這樣,貝多芬靠自己的頑強努力終於被認為是維也納最好的鋼琴家和最優秀的作曲家。
1800年,他在維也納舉辦了第一屆公開演奏會,向人們展示了他卓越的、超人的音樂才華。以後,每隔兩、三年就要舉行一次,他要把他所有的新作品隨時介紹給喜歡他的聽眾。


儘管貝多芬在樂曲創作上表現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卻連遭不幸和打擊。
27歲時,他患了耳聾症,而且病情不斷惡化。這對於酷愛音樂、視音樂如生命的貝多芬來說,無異於奪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無奈地喊道:「上帝啊,這是為什麼?」到了中年,他的耳朵一點也聽不見了。


1824年5月7日,創作出了一生最後一支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在開演奏會時,他坐在一旁為樂隊打著拍子。可是,演奏結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人們告訴他已經演奏完畢,當他扭轉身時,看到觀眾在發瘋似地鼓掌,他一高興,便暈倒在舞台上。


貝多芬不知道,就是這首曲子,在演奏過程中,傾倒了無數聽眾,人們一陣又一陣地歡呼鼓掌,連續鼓掌五次。當時規定,只有在皇帝來到會場時,才允許鼓掌三次,所以在場外的警察還以為出了什麼亂子呢,連忙跑進會場維持秩序。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帶給了世界人民無限的歡樂,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卻不盡如人意。他對愛情抱著一種極為聖潔的觀念,認為尋歡作樂是愛情之外的東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個又一個姑娘離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變這種認識,1801年,他非常喜歡的姑娘又一次離開了他,他帶著戀人離去的內心痛苦和對愛情的虔誠,寫出了表現青春愛情幸福歡樂的《月光奏鳴曲》,作品表現了他純潔無邪的愛情理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S0LIm4BMH2_cNUgQ9T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