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東縣店埠與曹操父子

2019-12-03     正月三草

店埠,是安徽省肥東縣的城關鎮,原屬合肥市。

店埠歷史悠久, 1500多年前的劉宋初年,店埠為"慎縣"邊域,設置界碑。

東周列國時期即有"唐、楊"兩姓定居,名唐楊村。以後因有住戶開設商店,三國時期即稱"店鋪"。隨著人口增多,商業發展,逐漸形成商埠,後又改"鋪"為"埠"。南宋時店埠已成軍家爭奪之地,宋金曾大戰於店埠,宋將楊沂中等曾在店埠擊敗金兀朮,明代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曾占店埠、攻合肥。清代太平軍亦曾自巢湖邊的施口登岸北進攻店埠。連接城區東西兩部的店埠河上的通濟橋,為明嘉靖年間所建。

清《續修廬州府志》載重修店埠石橋碑文雲:"廬州府之東四十里有市曰店埠"。古店埠街區有"三庵"(華嚴庵、地藏庵、白衣庵)、"七廟"(東嶽廟、南嶽廟、龍王廟、娘娘廟、關帝廟、百神廟、胡公廟)、"一寺"(包城寺)以及宋家花園、李家花園等。明清時期,店埠為合肥東鄉商業重鎮,尤以米市著稱。民國初期市面仍較興盛。



它是怎樣得名的呢?說起來,這裡還有一段曹操父子的故事。

 

  那時,三國紛爭,曹操領兵在合肥與吳國孫權對壘。這一帶地勢低凹,不利駐軍。曹操就組織了成千上萬的民工,在合肥築了個點將台(即今明教寺),沿途堆些土堆,墊高一些地方。取了土的地方,便成了塘,墊高的地方,便駐紮軍營。這樣一來,就有利於駐軍和打仗了。曹操很高興,便把它叫做「墊步」,並且親筆寫了「墊步」兩字,讓石匠刻出,留作紀念。

  

  民工很多,可是這兒沒有做買賣的,大家生活很不方便。衣服破了,沒地方買針線縫補,煙癮來了,沒有地方買到煙草……一句話,民工是人不是牛馬,哪能只做工不安排好生活呢!石匠衣服破了,正咕噥著:「衣服破了,要有個店,買點針線縫補該多好!」一聽說叫他刻「墊步」的石碑,心裡喜滋滋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把「墊步」聽成「店鋪」了。他接過曹操寫的紙,隨手放下,先去鑿那石碑。等碑鑿平,曹操那張「墊步」的紙,早讓風吹跑了。他於是一錘一鑿、一筆一畫地刻「店鋪」兩字,心裡想:丞相可真關心民工啊!

  

  曹操的二兒子曹植也在軍中,他人聰明,性情隨和,有時跑到民工處玩玩。這天,他跑到石匠處一看,見石匠篡改了父親的字,大吃一驚,說:「石匠師傅,你怎麼把『墊步』錯刻成『店鋪』,這可有殺頭之罪啊!」

  

  石匠一聽也嚇壞了,便把自己怎樣想的,怎樣做的,一五一十都照實說了。曹植連連點頭,說:「有理,有理!不過『鋪』字不如『埠』字,我來寫,你來刻。這樣你就不會有欺上之罪啦!」

  

  石匠聽曹植這麼一講,高興地連說:「好吧,好吧!」

  

  當下曹植便寫了「店埠」兩個字,交給石匠師傅,自己就回到父親那裡去了。

  

  第二天,官員來收碑,一看「墊步」變成了「店埠」,大吃一驚,便把石匠綁起來問罪。

  

  石匠說:「這是世子曹植叫改的。」

  

  官員不相信地說:「你的罪已夠大的了,還攀上世子,真是膽大包天!」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石匠押赴法場。

  

  正要開斬,曹操父子來了。原來,頭一天,曹植回去,未找到父親。曹植放心不下,一清早又去找父親。找到父親,便把民工的想法和石匠改刻石碑的情況一一稟報了。曹操聽後,連連點頭說:「這是我一時欠考慮。石匠師傅改得對,他沒有罪。」

  

  曹操父子急匆匆地趕來,看到石匠正要受刑,曹操立即命令士兵放了石匠,轉身又對官員們說:「從城裡搬一些鋪子來,就在這裡做買賣吧!」

  

  這樣,店鋪搬來了,生意非常興隆,漸漸地這兒成了一條街。從此就叫「店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kGBzW4BMH2_cNUg-k6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