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者:「我可以學」,面試官最不喜歡的,就是候選者說這句話

2020-02-06     簡屋


文/小爽

朋友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前段時間有個小姑娘來應聘實習生,小姑娘表示自己家庭很不容易,父母都務農,母親現在身體也壓垮了不能再下地種田。她努力讀書,考上名牌大學。現在到大三了,希望找一份實習,能夠在畢業時找一份好工作,給家裡增加收入。

雖然小姑娘沒有工作經驗,但朋友看這女孩不容易,加上在面試時她一直表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學習的。雖然我現在沒能力,但我如果能得到這次機會,我一定會學習得很好的。」

這小姑娘態度積極,朋友就讓她來到公司。可是這小姑娘並沒有做到她說的「努力學習」,上班經常遲到,不斷犯低級錯誤,有時候還划水玩手機。

朋友表示自己很後悔,不該聽信候選者所說的「我可以學」。很多hr也表示:這種答案毫無意義,屬於蒼白無力的回答。甚至,有人會直接給把說這句話的候選者給拒絕掉。

但是,我們很多應屆畢業生或職場人要轉行時,的確沒有經驗,被問到自己不會的東西,不都是說「我可以學」嗎?為什麼hr會反感這句話?不說這句話又該說什麼呢?

一、面試時說「我可以學」是禁忌

1.企業要員工創造價值。

在面試的時候說「我不會,但我可以學」是一種典型的學生思維。我們還把職場當做學校,在學校里,我們自己出學費才有老師指導。而在公司,是公司需要支付給你薪水,那你就需要幫公司創造價值,憑什麼還要求公司給你指導呢?

2.面試官沒有相信的理由

應聘者說:「我可以學」,但是面試官憑什麼相信呢?像我朋友的這個例子小姑娘會說,但卻並不會實做。

說比做要容易得多,之前網絡上有個很火的詞語叫「積極廢人」,表示立了flag堅持一段時間就又放棄的人,我們自己說了都不一定能做到,又怎樣去保證別人說了就能做到呢?朋友們常說「有空再聚」「有空再來玩」,做到的有幾個?

我們可以站在面試官的角度來考慮,為什麼我要相信一個陌生人說的話呢?又憑什麼相信學了他就能夠學會,能夠勝任這項工作呢?

在經濟學上,如果一個信號不需要任何成本,這個信號就沒有意義,給面試官說「我願意學習」也是一樣。

那如果在面試時,被問到自己不懂的問題,我們該怎樣回答呢?難道要騙面試官,說自己能夠掌握這項技能嗎?當然不,求職最忌造假和欺騙。

面試官在面試的時候一般都採用的是行為面試法,就是說通過候選人過往的經驗,來推斷他對未來這項工作的能力,所以,我們有兩種解決方法。


二、可以學,不如已經學

說比做要容易得多,做比說也有說服力得多。

在《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去找工作,前期一再表示「我能吃苦、我願意學」,但是沒有人錄取她,畢竟誰願意找一個養尊處優8年、脫離職場8年的全職媽媽呢?

在招聘節目《非你莫屬》上,一位求職者表達想要應聘和新媒體運營有關的職位,但當主持人問她:「你有寫過文章嗎?」「有推過公眾號嗎?」「有研究過嗎?」她的回答都是沒有。

暴風影音的副總裁隨後就說:「因為也看出來你沒有去鑽研,也沒有去做很多的嘗試,我怎麼看得出來?」

在知乎上有個人說得很在理:「與其教一頭大象爬樹,為什麼我不直接招一隻松鼠呢?」

說「可以學」不如「已經學」,那麼大學生該怎樣去學呢?首先推薦的是在大學期間多去公司實習,如果沒有實習經驗,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著名的創業家、暢銷書作家Josh Kaufman寫了一本書:《前20小時:掌握任何技能最關鍵的20小時》。(《The First 20 Hours: Mastering the Toughest Part of Learning Anything》)

,在書提出了一個20小時學習法則,想掌握一個領域的基本知識只需要20小時,支撐這個理論的是艾賓浩斯的學習曲線:

橫軸代表學習時間,縱軸代表掌握的知識,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花時間來學習,掌握的東西就越多,而當達到「基礎」水平以後,再花更多的時間學習,知識也不會明顯增多。

要想快速學會某項技能,達到回答面試官提出問題的要求,我認為可以分為下面4個步驟:

(1)將技能分成若干個小技能

任何一個技能它都包含有很多小技能,現在網絡很發達,我們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搜索,獲取全部信息,獲得全局觀。

比如新媒體運營,它包括:文案、排版、活動策劃、用戶運營、社群運營等各個方面,而文案又可分為:標題、選題、結構,排版需要審美能力和圖片處理能力,將職位細分成每一個小技能,小技能又可以分成幾個更小的分支,獲得這個崗位的全景圖。

(2)用二八法則掌握關鍵技能

我們都知道20/80法則,一件事情起作用的往往只有那20%的部分,在學習一項技能時也是一樣,我們要找到真正核心的20%,另外一部分技能是領域專家才需要學習的,對我們應聘者來說不屬於最高的優先級。

比如我要應聘新媒體運營,主要應聘做公眾號的崗位,那我們就先找到它的關鍵技能:文案。那我近期的主要目的就是學會寫文案。

而文案又包括很廣,我可以把目標再細緻,同時提出一個問題:10w+爆款標題都有什麼套路?

帶著問題去學習才是最高效的,這樣我會去網絡上找資料,搜索爆款標題的取法,在新榜里找同領域公眾號來研究,分析大佬們的10w+標題。

(3)做實戰項目專注練習

任何學習要以習為目的,習表示習得,把學的知識加以應用,所有的學習要以實用為目的。

惡魔奶爸有一本書《把你的英語用起來》就提到了這一點,我們過去學英語都是死背單詞,會做題,卻看不懂英文原版書,不能用英語和人溝通。而在生活中,作為語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溝通,所以我們要以能夠流利使用英語為目的,而不是背單詞記語法。

在學習任何技能時也都要以用為目的,比如要應聘新媒體運營的崗位,可以自己開公眾號寫文章,註冊抖音帳號拍vlog剪輯視頻,親自去操作檢驗。


(4)找出問題迅速糾偏

學習任何一項東西,我們都要知道自己哪裡出錯了,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也就是說要及時地提供反饋,在《刻意練習》里講到,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個老師,讓他來指出問題。

如果我們要應聘學技能,怎樣找問題糾偏呢?

第一,多向職場前輩或師兄師姐請教;

第二,自己給自己製造反饋,富蘭克林學習寫作是記錄下《觀察家》裡面的篇章重點,然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最後對比和原文的差距,用這樣的方法來提高。

拿應聘新媒體運營來說,如果文章閱讀量低那就是標題的問題,那我們就可以對比自己的標題和10w+標題的差距,模仿別人的套路,一次次地提高閱讀量。

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實戰經歷拿給面試官看,展現實戰過程中的數據、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優化方案,在能力面前,說「我可以學」的人,一定會被pass掉。

三、可以學,不如我能學

有時候的確沒有積累到相關的技能和經驗,如果沒有時間準備,那你也要向面試官去證明你有超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在沒基礎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工作技能。

網友gashero曾分享過一個自己的經驗,當時果殼網還在開發中,他面試了一個中專畢業的女孩,那個人也是說:「我可以學」,面試官給了她1次機會,要求女孩回去一周時間學會python,寫個爬蟲出來。

一周之後,小姑娘再來時,帶著幾百行她寫出來的爬蟲,面試官當場就錄取了她。

這位小姑娘的自學能力非常強,才拿到了offer。但是,不是每一位面試官都願意給時間去驗證你的學習能力的,更多時候,當你說出「我願意學」「我可以學」時,就已經被面試官給拒絕了。

那我們該怎麼樣證明自己學習能力超強呢?對用人來說,學習能力強代表在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時,能夠快速掌握方法和技能,並且在工作中加以應用。

我們要用過去的例子來證明自己能夠快速學習並且把問題給解決,我們可以用STAR原則(情景、任務、行動、結果)來描述,從這四個方面來介紹案例。

比如大學生可以這樣回答:

「我對剪輯視頻很感興趣,想參加學校的視頻比賽。所以我花了3個月時間從1到1自學,先看了相關的書,再去網上找網課對照,自己來實際操作,最後在比賽中拿到全校一等獎。」

「大二時輔導員安排我做一張羽毛球賽的海報,我當時對設計海報一竅不通,我先找了一些海報模板,然後用傻瓜網站創客貼來製作,發現有一部分要摳圖用創客貼我沒有操作成功,自己下載了ps,在網上搜索ps摳圖技巧,後面還找同學幫忙調色,1周後將海報提交獲得了認可。如果時間來不及,我可能會在淘寶上花錢找專門的設計師來處理。」

任何一項小事都可以,只要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0到1自學技能,成功完成了某項任務即可。要轉行的職場人也要用STAR原則來描述自己的學習能力,不過這時候,最好介紹自己在上一份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面試時,千萬不要說「我可以學」,總結一下,

1.可以學」不如「已經學」,用20小時原則掌握基礎知識;

2.「可以學」不如「我能學」,用STAR原則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sCmH3ABgx9BqZZIBqx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