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文徵明軼事典故

2019-10-20     正月三草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文徵明軼事典故

愈老愈妙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起點,書法技藝通過堅持練習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為人造杯

蘇州城裡有位嚮慕儒風的大富翁特別欽羨文徵明,專誠恭請他來家宴餉。時值夏秋之交,宴畢天已晚,主人衷誠地挽留他住宿,翌日再還家。文氏感到盛情難卻就留下了,當他入睡榻從羅帳中見到榻前桌上擺列滿了一整套銀鑄餐具--主人原意是明晨先生還家時以之作相贈禮品。文氏並不知其贈意,猜測可能主人在炫富獻殷勤吧。正當文氏剛躺下,從帳中望出去只見有個人悄悄地從桌間摸去了兩隻銀杯,原來這個人也是日間宴席上的一名陪客。此時文氏並未聲張,只是暗想:若吾說出來,這個人與主人的交情從此就斷絕了!可是少了兩隻杯子呀……他一清早就獨自返還了,臨走留下了一張便條:杯兩隻吾暫時借去一用。還到家文氏就探詢明了杯為某銀匠所制,於是他就請此銀匠複製了兩杯子(花時半個月),送償還大富翁家了事。

吃虧送銀

一私塾先生失業後將50兩銀子存放於文徵明家中,並希望按照市面利率逐月取息以作家用。文徵明接見了他告訴他文家從不經營借貸事務,勸他存入某個錢鋪中好,孰知老儒某竟對文徵明說道:"這一些情況吾都知曉,只是吾不相信任何一家錢鋪,只信任你文爺一人。"文徵明在了解了對方的養家困難後二話不說就收下了五十兩銀子,從此開始老儒某家逐月來文家領取月息(自然是文徵明私人貼補的)。幾年後的一天,老儒某因家有急需就來文家從文氏手中取還了那五十兩銀子,不久他就去世了。但是老儒某卻未曾及時告知自己兒子,五十兩本金已經取回了,故而其兒子於月頭上又來文家領取月息,文徵明並不說穿它還照舊付出了月息。當晚老儒某的兒子做了一個夢,夢見父親責罵自己說:"文先生是一長者,吾往昔因有急需已取還五十金了,吾在某書書尾有記文,望爾將多領之息銀奉還。"其子醒來後趕忙在書箱裡找出某書,翻至書尾果然見父所記已取還五十金之文。第二天一早他就來到文府見到文徵明就叩頭致歉,並奉還上一兩二錢半的月息銀子,孰知文徵明非但沒收納那息銀,反而又拿出了五十兩紋銀給老儒某之子,誠懇地對他說道:"日前令尊迫於急需,五十兩本金確已取還。今日得悉他已仙逝,這五十兩銀子算作吾文某敬令翁之"賻布"。

入仕退仕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順利。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江南春圖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志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cOu6W0BMH2_cNUgcr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