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鴉片大王」利希慎

2019-12-11     正月三草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提起利希慎家族,不少香港人都會聯想起兩點─鴉片與銅鑼灣。利希慎家族可以說是香港一個顯赫一時、富過數代、在今天仍舊極有影響力的家族。


利希慎(1884年-1928年4月30日)。利希慎繼承父業,販售鴉片,牟得暴利,再投資房地產,是港澳的「公煙(鴉片)大王」。雖說當年販賣鴉片是合法,畢竟是損人利己的偏門生意,當時有一首順口溜在香港廣為流傳:「利己害人,欺貧重富,神憎鬼厭,街知巷聞。」首三句的開頭三字,就是利希慎的廣東話諧音。




家族發跡與人力資本突破

鴉片與銅鑼灣是利希慎家族的兩大歷史標誌,前者與英國殖民地管治香港時推行鴉片合法化政策,利希慎曾取得港英政府專利權經營鴉片貿易有關;後者則與利希慎在發財致富後,立即將大部分財產轉移到地產業,購入當時仍人跡罕至、未有太多發展的銅鑼灣山頭,成為家族日後的根據地有關。

要講述利希慎家族的故事,當然要從利希慎的父親利良奕和叔父利文奕這一代的創業事跡說起。

歐洲人在19世紀之初,曾因無法扭轉貿易順差問題向華輸入鴉片,因而改變了貿易格局。更為嚴重的則是,當鴉片貿易遭到滿清政府禁止時,藉故挑起事端,然後發動侵略戰爭,結果自然是軍力落後的滿清大敗,接著滿清政府迫於形勢被逼簽訂城下之盟的割地賠款與香港開埠。西風東漸與農村經濟瀕於破產的情況下,沿海地區鄉民只好一浪接一浪的漂洋出海,到外謀生、淘金。

居於廣東新會的利良奕、利文奕兄弟,一如大多數沒有太高學歷的鄉民,屬於靠勞力謀生的人群,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美國東岸「淘金」浪潮所吸引,遠赴美國舊金山尋找機遇,然後在積累一定資本後做起了小生意。但是,到了19世紀80年代,由於遭遇美國的排華運動,兄弟倆選擇返鄉。但回到新會後又覺得農村地方不利商業,發展有限,因而轉道香港,在港島中上環華人聚集的地方,開辦一家名叫禮昌隆的貿易公司,做起南北百貨生意。

1884年,利希慎在香港出生,長大後被父親皇仁書院念書,令他不但學到現代知識,了解世界形勢,同時也習得中英雙語。自皇仁書院畢業後,由於利希慎掌握中英雙語,他在商場上闖蕩時就有了更大優勢,因為在當時的香港,要進行重大貿易交往必須與殖民地政府打交道,以英語溝通勢所難免。但當時大多數華人的教育水平有限,文盲不少,中文已不太靈光,更遑論以英文溝通了。故利希慎這種雙語俱佳,且有現代視野及學識的人才變得炙手可熱,一畢業即招來不少人賞識垂青。

利希慎走進社會大門便有很多商界人士向他招手,希望納之於門下,但他志大氣銳且一心想有一番作為。所以他不但放棄加入家族企業,協助父親及叔父打理那家狹小的禮昌隆,與一眾兄弟及堂兄弟爭工作,也對純粹「打工」的招手不感興趣,而是與一批具有實力的華商合組公司,並於20世紀初組成一家專營鴉片貿易的公司─裕興公司,經營本小利大但卻非很多正派商人願意為之的鴉片生意。裕興公司成功取得港英政府的專利牌照,利氏也踏入了操贏計奇但卻屬於「偏門」生意的事業,此舉不但左右了利希慎一脈日後的前進軌跡,亦決定其命運與盛衰,影響可謂至為深遠。

雖然裕興早期的生意頗為順利,能為眾多股東帶來盈利,但後來卻因中國政局發生巨變,滿清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生意受到影響。股東間對鴉片市場前景的看法也出現分歧。利希慎則因看好後市,決定人棄我取,趁鴉片價格大跌之時以另一公司的名義入貨,此舉雖令他獲利豐厚,但卻留下被其他股東質疑的口實,隨後更演變成與股東間的紛爭,在1914年甚至鬧上法庭。

雖然官司糾紛 (前後長達4年,即1914年至1918年) 令利希慎花了不少精神與財力,但最後的勝訴卻又令他有了繼續上路發展的資本。而當時港府已逐步收緊鴉片貿易,但澳門政府則繼續其鴉片專利政策,驅使利希慎將發展目標投向澳門,並在那個與香港一衣帶水的小城市展開鴉片生意。利希慎經營中的一項重大舉動,是將生意中的大量利潤,投放到物業地產之上,於1923年間從渣甸洋行(後來的怡和洋行)手中購入銅鑼灣一個山頭的大片土地,日後成為家族長盛不衰的最重要依託。

鴉片專利生意的盈利豐厚,自然吸引黑白兩道三山五嶽人物垂涎,所以一直是非相隨,爭拗不斷,利希慎不久 (1927年至1928年) 又捲入另一場同樣轟動社會的官司,而這次的訴訟一方更是澳門政府的官員,連澳門總督和夫人亦牽涉其中。對於這場官司,利希慎同樣表現得無所畏懼,據理力爭,像上次一樣雖然面對巨大壓力,但最終於1928年4月的裁決中獲勝,寫下香港歷史上兩次捲入巨大官司,但兩次均大獲全勝的紀錄。

可是在贏得官司不久的4月30日中午,利希慎在人流如鯽的中環鬧市一家茶室門前遭刺殺而死。

至於由此引起社會關注談論紛紛的話題,則有幾點:

(一)兇手為何能在行兇後全身而退,日後也一直沒被捉拿?

(二)背後的指使者到底是誰?因何種深仇大恨要置利希慎於死地?

(三)家大業大,擁有一妻三妾七子七女的利希慎一家,會否因為他的突然去世,出現爭家產、內部爭鬥,甚至家族從此四分五裂?

(四)早前購入的大批物業地皮,由於不少曾在銀行做了按揭,會否因此被收緊信貸而令企業陷入困境?


原配當家應對危機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利希慎被殺後,過去一直沒過問家族生意,生活極為低調的元配夫人黃蘭芳,自成為家族中的女家長後,卻表現出出人意料的堅毅和果斷,既能抑壓諸妾與子女們的潛在爭拗與離心,又可成功爭取到主要借貸者─渣甸洋行大班(後來的怡和洋行)和滙豐銀行─的信任與支持,成功化解家族潛在的巨大危機,從而使利希慎家族能轉危歸安的核心。

首先,據家族中人指出,黃蘭芳是來自同屬新會商人家族的大家閨秀,所以並非一般士人家族般執著於「無才便是德」,而是年幼時已接受家庭教育,擁有一定學識,知書識禮。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中生活,讓她掌握了世界形勢與商業信息,對物業與股票等投資也常有接觸,所以能在危局面前不至於空白一片,全沒認知。

更加不容忽略的,當然是那些年紀已長的子女們 成為她的重要依託。

利希慎,雖然妻妾子女成群,便他除了精明經營生意,還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為子女們尋找著名學校,讓他們接受良好教育,還請了家庭教師,傳授不同知識。其中又以教授國學,重視中文基礎與傳統文化。當子女年紀更長,利希慎將他們送到國內外名校學習,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將利銘澤、利孝和、利舜華、利舜英兩子兩女送到英國,前兩人分別進入牛津大學的工程學院和法律學院,兩女則在英國念高中,預備升讀大學。另一兒子利榮森被送到燕京大學,入讀文學院。同樣年紀較長的兒子利銘洽,則留在香港,相信是進入了皇仁書院 (利希慎曾任皇仁書院舊生會會長,利銘澤亦曾在該校就讀,後留學英國)。其他子女如利榮傑、利榮康、利榮達、利舜賢、利舜琴、利舜豪、利舜儀和利舜娥 (利希慎被刺三個月後才出生) 等,則因當時年紀尚幼而留港完成小學及初中教育。

利希慎被殺時,雖有部分子女尚未成才,但長子利銘澤已在牛津大學畢業,剛成家立室,計劃升讀研究院;次子利孝和是法律學院二年級學生,成績優異;三子利銘洽中學畢業後已加入家族企業,協助父親打理業務;四子利榮森則剛進入燕京大學。因此,當危機發生時,年齡較長的兒子即被召回黃蘭芳身邊,協助她應對難關。

黃蘭芳雖為一介女流,在那個年代不被視作家族的人力資本,但她卻能在臨危授命中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一方面遏止了妾庶之間的明爭暗鬥,甚至利用危機意識凝聚一家,化解家族內部離心;另一方面則抵禦了外界的虎視眈眈─尤其是利希慎生前結下的仇家與對手,可見她的精明與領導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m2p9G4BMH2_cNUgfP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