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能夠從家長的語言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從而將很多行為和事物分成不同的類別,也就是說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一些細微的地方的影響甚至比一些更加明顯的教學方式來得深刻。
孩子通過家長的語言對這個世界進行區分,在區分的過程中更多深層次的東西被凸現出來,幼兒的思想不僅局限於此刻的感受,他們會透過表面來了解更加深刻的含義,有時候犯錯是因為他們在嘗試正確的解決辦法。
家長的心境對孩子有很多不可估量的影響,曾經有一個社會學家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如果當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大人的態度能夠有很多不同的影響,於是就對很多大人進行了調查,當他們小的時候受到欺負之後家長如何對待他們,然後觀察和他們成長之後直接的相關性。
最後調研結果被分成了這幾個類別:
1. 惹不起躲得起
當家長和孩子說「惹不起躲得起」之後,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都會成為大家口中的「好人」無功也無過,就是兢兢業業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努力付出。
2. 找大人講理
當大人給出這樣的回應之後,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律師或者是以理服人的人。
3. 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樣的家長會告訴孩子隱忍,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些人長大之後大多數都在管理層工作。
4. 以暴制暴
這種家長就是明確奉行「你打我一拳,我要打回去」的焦慮理念,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變得錙銖必較,斤斤計較。
5. 一個巴掌拍不響
家長會教育孩子,出了問題不僅僅是對方的問題,自己也有責任,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比較理性,喜歡思考。
這就充分說明孩子小的時候言行是受到父母深刻影響的,這也同時揭示了童年時期受到父母言行影響之後,長大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知,同樣一件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就會有天差地別的結果,所以家長不能成為孩子的天花板,要更多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認識,才能帶領孩子開拓思路。
當孩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希望家長能夠給出建議的時候,希望能夠給出孩子一個跟得上時代的回答,而不是自以為正確的回答。
父母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家長的做事風格就是孩子未來為人處世的態度,只有先看清自己行為的模式才能夠不讓別人覺得不舒服。
如果當孩子處於緊張的狀態時,思維就會變得僵硬和麻木,當孩子能力不夠的時候,一定會形成屏蔽思維的自我保護模式。
尋根究底就是家庭過度控制的結果,孩子不自信的源泉是因為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是打壓積極性,得不到足夠的認同。孩子做事拖拉的背後一定是父母經常的催促和嘮叨。
很多的家庭教育沒有心理學,只有成功學,父母不會覺得孩子的快樂是一種成功,為孩子設定的幸福永遠都是追名逐利,財富加身,在利益的追逐下,很多父母都是打壓式的教育模式,和父母關係不好沒有關係,只要最後孩子有出息就行,不會考慮孩子雖然最後功成名就,但是內心藏著對父母的怨恨和遺憾,是有多痛苦。
家長的教育方式將給自己的孩子觀念形成深刻的影響,孩子長大結婚生子後的教育方式大多都是延續父母的教育模式,父母如果忙於掙錢為自己的孩子只提供了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和物質環境,卻忽略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對未來會有深遠影響。
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讓他們上最好的學校就是對教育的投資,其實並非如此,父母對教育的重視不僅僅是一些物質的投入,更多的是對孩子心理的關愛和精神的影響。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內心,遵循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不能自輕自賤更不能自驕自傲,這樣才能正確的為人處世,否則孩子就會片面的認識自己和別人,從而經常被不正確的情緒所籠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樂,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狀態很重要。
自信的基本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任務,即使這項任務具有挑戰性,也要努力進取,自信心的體驗來源於父母的鼓勵,信任是家長對孩子的基本態度,如果父母能夠教導孩子正確的面對失敗和挫折,也能讓孩子從另一個方面獲得更大的自信。
有資料表明嬰幼兒時期對孩子對父母情緒的關注遠超過於對玩具的重視,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內心的細膩有的時候甚至超過了成年人。
孩子能夠理解家長的情緒,當父母因為育兒觀念發生不一致而產生爭吵的時候,孩子會認為這都是自己的責任,從而造成不安焦慮,今兒產生破壞性的行為。
所以在孩子幼年時期最好給他們一個比較穩定的家庭環境,不要讓孩子和父母長時間的分離,更不能把孩子的教育交給平板電腦或者其他電子產品,多陪伴和溝通,用積極的性格影響孩子,當自己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可以暫時遠離孩子。
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的狀態決定溝通的效果,溝通過程中內容只有10%能夠起到作用,其他的則是態度和情緒,孩子在內心深處對父母的情緒反應是很敏感的,所以無論對孩子說什麼都要注意態度。溫和的態度能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劍拔弩張的態度則會讓孩子曲解父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