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勵孩子正確的表達憤怒,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

2020-04-04     春花育兒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很多孩子不會表達憤怒,不管是撒潑打滾的激進型還是沉默不語的自閉型,其實都不是很好的憤怒發泄的方式。

親密關係有的時候比說話要重要,父母有的時候會太過於重視教育而忽視了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

其實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建議才能夠更好的被孩子所接受。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可以先改善親子關係,把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到檯面上來說,其實孩子很多的憤怒都是來源於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出現了障礙。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係不滿意就會逆反,比如家長想讓孩子吃這樣蔬菜,越說孩子就越挑剔,只有家長和孩子能夠建立正確的共情關係,孩子才能夠接受父母的教育。



要明白,孩子有感受痛苦和表達憤怒的權利,有的家長不允許孩子哭,不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憤怒,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壓抑自己的情感。

憤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不需要壓制,可是任其發展就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所以父母不願意讓孩子用憤怒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讓孩子學會表達憤怒之前首先家長要對這種情緒有清晰的認知。

1. 接受事實

在與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會發脾氣是正常的,這不需要懊惱也不需要生氣,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眼前發生的事實,很多時候生氣是因為不願意接受結果造成的。



2. 有權利生氣

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應該明白,自己是有權利生氣的,不需要內疚和羞愧。在考慮安全因素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有表達憤怒的權利。

只要不攻擊對方的人品和性格,不動手就可以適當的表達憤怒。

這些想法可能在比較平靜的時候都懂,就是在火氣一上來的時候很有可能什麼都忘了。這就需要家長多一些覺察,讓自己更快的從燃燒的憤怒中找回理智和清醒。



如何讓憤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呢?這些適用於家長同樣也適用於孩子。

1. 找出憤怒的理由

生氣的時候不應該是無名火,而是要找出讓自己生氣的根本原因,通過陳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說出來給別人聽也可以說出來給自己聽。

找出憤怒的理由有助於更好的針對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個問題的第一人稱一定要是「我」比如「我是因為....而生氣」「我現在很不開心是因為...」。

然後可以試著加強這種描述的程度,比如說「我現在特別生氣」其實這樣也是減緩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有的時候只需要說出憤怒的感受,就能讓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



2. 解釋生氣的原因

在說出憤怒的事實之後,就可以開始解釋生氣的原因,說出內心的想法以及自己希望的行為。家長可以和孩子說出自己想要他們做的,孩子同樣也可以和家長說出自己的要求,儘量冷靜的溝通而不是用憤怒去表達。

這樣可以讓人釋放怒氣但是不會有人受到傷害,這其實也是一種情商的訓練,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能得到情緒的控制的練習。

當家長學會安全的表達憤怒的時候,孩子也能夠明白除了發火之外還有其他的更好的表達情緒的方式。

生氣是本能,如何生氣則是可以控制的,管理憤怒不僅能夠讓自己更冷靜的看待事情也能不對別人造成傷害。所以要從小教會孩子表達憤怒的方式,要讓他們儘可能早的學習在社會上的一些表現規則。



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在某個情境下該如何合適的表達情緒,在某些場合中,自然的表現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孩子也要學會掩飾自己的情緒。

學會一種可以被社會環境所能接受的情緒表達方式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情商,該如何發怒也是需要學習的。

孩子的憤怒需要家長進行引導,而並非一味的否認,這樣做的前提就是父母要承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接納不代表認同,如果孩子正在生氣和傷心的時候,父母看到了就要表達出自己重視他們的當下的感受,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

一個能夠準確表達自己情緒狀態的孩子,將來在群體中會更受歡迎,能用非攻擊性的方式應對憤怒的孩子也會讓別人更喜歡,將來長大了他們的領導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都會更強。

當孩子生氣時說一些不好聽的話,家長不能讓孩子閉嘴,而是要告訴他們可以聽意見,但是要好好說話,不能口不擇言。讓孩子學會使用能夠被別人接受的方式去將想法說出來。不顧他人感受叫發脾氣,懂得適當表達才是真正的溝通和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YeyR3EBrZ4kL1Vivz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