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在大人眼中不好的行為習慣令人頭疼,但是有的時候不管怎麼說教和嘮叨,他們總也改不過來。
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行為的好壞都是人們在生活中通過結果來定義的,沒有到達最後一步誰也不知道這種行為是不是真的「不良」,孩子懵懂無知,好奇心重,在他們的世界中只有勇敢的嘗試,並不會對結果過多在意,而家長更願意從全局出發,考慮到後果之後直接阻止了孩子的行為。
嘗試就是在尋找自我定位和普世價值的行為,小到啃指甲,拆玩具,偷吃零食,大到逃學,說謊打架,這些行為通常都不能夠被家長理解和接納,認為都是需要在做之前就要明確知道這是不被允許的。家長們忙著教育孩子什麼是不能做的,但是卻不告訴他們為什麼不能做,又或者做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但是試問誰的成長過程中絕對沒有犯過錯呢?很多時候越是家長不讓孩子去做,他們反而更想要挑戰權威,努力往家長反對的那條路上走,說到底不過就是孩子想要的並不是要做這件事情,而是從內心要逃離父母的控制而已。
比如說孩子自己明知道多吃零食會發胖對身體發育沒有好處,原本並不是很喜歡吃的,但是家長總是在他們耳邊嘮叨,不要吃這個不要吃那個,反而造成了孩子當著父母的面去吃零食,看著家長暴跳如雷的反應,覺得自己才是被重視的。
為了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家長甚至會把孩子送去千里之外的特殊學校,讓孩子遠離家庭的教育,遠離親人,不能和親近的朋友同學聯繫,剝奪它們對所有熟悉環境的安全感,被所謂的軍事化管理起來。
在溝通中有父母甚至驚恐的對待孩子的一舉一動,用放大鏡去看孩子身上的缺點,恨不得他們什麼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其實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是很無助的,家長同樣也很痛苦,因為只能看到那些令自己不滿的方面,生活總是在各種挑剔中度過,惶惶不安,如果家長沒有辦法改變孩子,他們就會將孩子送去特殊學校管理,這樣做只會加重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和距離。
孩子的「不良」行為,全部都是他們自己的錯,都需要改正嗎?其實很多看起來不良的行為都是孩子在尋求自身美好的過程,孩子生而美好,他們都是對世界抱有期待和探索欲的,他們的行為走向源自於環境對他們行為反饋,尤其是來自於家長。
當父母對他們做一件事情有了反應之後,就會成為下一次行為的動機,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關注和鼓勵,當一些正常的行為沒有獲得足夠關注的時候,反而是那些錯誤的行為總能吸引注意,孩子就會更願意去做。
而父母的愛最有效的表達方式就是陪伴和表揚,這樣的美好訴求一直是孩子最期望的,如果無法得到正面表揚和鼓勵,那麼反面的批評也是關注的一種,孩子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這樣的行為。
當孩子用打架來發泄情緒,用逞強和冷漠疏遠所有人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其實才是最渴望被理解的,用這種不良的方式來呼喚父母的關注和需要。
有不良行為的孩子通常發生在以下幾種家庭中:
1. 太過刻板專治的家庭
在這樣的家庭中,條條框框規矩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更多,他們通常壓力很大,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接納和允許,即使是出於愛,但是由於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冷漠和疏離。
父母如果一方是很嚴格的還好一些,如果兩人都用不近人情的方式進行管教,就會造成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比較容易焦慮,同樣容易積壓負面情緒,一旦內心的需求長期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得到滿足的時候,就終將使用不良的表現和手段表達出來。
2. 太過縱容溺愛的家庭
現在的二孩家庭有這樣一種現象,對於老大管教都很嚴格,但是對於老二就會比較寬容,原因就是因為當初對第一個孩子管教太嚴格,父母心中的內疚感促使他們會對第二個孩子更加寬鬆。
曾經對老大過分的要求導致的內疚,要在老二身上彌補回來,可是這樣的做法反而會更讓老大覺得偏心,從而橫生不滿,甚至會故意做出一些不良的舉動來博取家長的注意。
還有的家庭從一開始對孩子就是過於溺愛的,崇尚快樂教育的時候對於他們的過分行為會縱容,最後導致孩子極度自信自私,形成一些扭曲的價值觀。不管是一個孩子還是兩個孩子,都不能過於溺愛,父母的愛不代表縱容,教育是有底線的,不可以的行為堅決不能做。
以上這兩種家庭都偏離了愛的中心,帶來的大多數後果就是極端的叛逆,結果自然也是很難糾正的,措手不及的不良行為問題讓很多父母都吃盡了苦頭,與其後來發現之後糾正,不如從一開始就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不要走極端,更不能試圖用過於嚴厲和過於溺愛的方式去去教育孩子。
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內心成長,當發現孩子開始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時候,當發現他們總是通過非常極端的行為來吸引家長注意的時候,就要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不要讓孩子用極端的行為來懲罰家長對自己教育的失責,這樣對雙方來說都是痛苦的折磨。
家長的童年經歷會影響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會將自己的不良感覺投射給孩子,對孩子的不滿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為人父母其實就是重新成長的一次最好機會,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進步,先與自己和解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充滿愛的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