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是一種性格,陪著≠陪伴,高效陪伴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0-03-22     春花育兒

很多家長已經認識到親自撫養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對於陪伴孩子還是有一定的誤解,他們認為只要在孩子身邊,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合格的家長了。

但其實陪著並不等於陪伴,尤其是在這個特殊的假期中,每個家長都從繁忙中脫離,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孩子,從而更加了解陪伴的意義。

家長努力掙錢似乎都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父母真的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嗎?其實有的時候孩子並不需要家長成為多麼成功的人,創造多好的生活條件,也不希望家長全天候身心俱疲的忙於工作。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重視和高質量的陪伴,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高質量的陪伴呢?

其實陪伴質量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狀態如何,只要雙方都感覺舒適平靜,這就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



其實在家庭中,高質量的陪伴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和他們一起玩,還有一種更重要的,就是允許孩子自己全身心的投入遊戲,父母只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和孩子一起玩是很多父母能夠理解的陪伴方式,但是後一種陪伴是家長不太常見到的。

難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各做各的事情也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這裡所指的「各做各的」不是說孩子在一旁玩,父母看手機,而是說一些孩子能夠理解而且模仿的事情。

比如家長在孩子身旁看書,做手工,做家務,這些孩子能夠理解並且明白的日常事務。只有當家長做一些孩子能夠理解並且模仿的事情的時候,家長所做的才能夠成為能夠真正「陪伴」孩子所做的事情。



所以父母陪伴孩子做事的狀態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手上的任務而工作,還是為了享受工作本身而去做,在孩子的眼中狀態都是不一樣的。

孩子所看到的不僅僅是父母所做的事情,而是他們做事的狀態,陪著不等於陪伴,孩子需要的是有意義的陪伴,而不是為了陪著而陪著。

高質量的陪伴並不僅僅是把玩具扔給孩子,也不是嘴上敷衍著孩子,手裡還一直玩手機。也不是花錢給孩子買很貴的玩具,而不花一點心思陪著孩子一起玩,哪怕每天只有半個小時,家長能夠放下手中沒有完成的工作,輕鬆坦然,全身心的投入到和孩子關注孩子的世界中去,給孩子講幾個故事,和他一起聊天,陪他玩耍嬉戲,孩子都會從中獲取到足夠的滿足感。

陪伴可以是孩子早晨睜開眼的那一瞬間,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宜環境,比如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進來,輕輕撫摸孩子的頭頂,讓孩子睜開眼睛,父母送上快樂的問候,說上一句「早上好」。

如果家長能夠讓入睡前成為孩子的一個特殊時段,父母就可以拿起故事書給陪孩子一起做個睡前閱讀,那麼孩子就會盼望就寢時間的到來。



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認真聽他們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學會如何尊重他人,也會知道分享的重要性。這樣能夠及時緩解孩子內心的困惑和不安,讓身心得到放鬆和滿足。

孩子開心快樂的成長,是每個家長的心愿,只給孩子他們最想要的心靈滿足,孩子才能夠充分的成長,體會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愛,家長不要總是說上班和陪伴不能兩全,沒有任何一份工作能占據一個人一天24小時的時間,關鍵就在於父母是不是有心真的想要和孩子在一起,只要足夠重視就會有時間陪孩子呆一會。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能夠發現更加優秀的自己,優秀是一種性格,孩子的成功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家庭教育,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是相似的,監督孩子養成習慣的過程是很辛苦的,但是一點定型後面的路就會容易很多。



這其中家長的自律是很重要的,不能一邊看孩子一邊玩手機,高度的自律和長久的陪伴才是讓孩子優秀的最好滋養,很多人對於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是有誤解的,以為給孩子報興趣班,花大價錢買開發智力的玩具,每天陪著孩子上課下課,認為這就是好的陪伴,但如果僅僅如此,而不是用心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當中,這只能算是一種低效率的陪伴,與其說是把時間花在了孩子身上,不如說是把時間花在了自己身上。

用心的付出總會有回報,只有心靜的人才能夠長時間專注於做一件事,而這種「靜氣」是家庭氛圍培養出來的,父母的情緒足夠穩定孩子才能夠情緒健康,表現卓越的孩子父母說話也是輕聲慢語的,普通的中產家庭與其去拼好幾萬的出國遊學,倒不如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增強孩子的閱歷和知識,給予孩子智力上的自由和思考事物的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N9-A3EBfwtFQPkdOE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