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把東西往縫隙裡面塞,亂扔玩具?可能是空間敏感期到了

2020-04-07     春花育兒

空間敏感期是寶寶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孩子出生之後家長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有格外的關注,可能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在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總是會喜歡將一些零碎的東西往縫隙裡面塞,如果發現了一個空洞,也會喜歡用手指或者是小棍放進去,這也是為什么兒童觸電頻發的原因。在外面玩耍的時候也喜歡把小石頭丟進下水井蓋的洞裡,在這個階段他們對填滿小孔或者是縫隙會特別感興趣。

身為家長看到孩子這種舉動之後,只要不是摸電門就不會太多干涉,但是內心難免會充滿疑惑,孩子這種舉動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兒童通過拋灑或者移動物體其實都是在感知空間,從而感知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關係,將裡面的東西取出來或者把外面的東西塞進去,是幼兒認知空間的最初過程。



這就是所謂的「兒童空間敏感期」,空間和時間敏感期是他們大腦發展認知階段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通過時間和空間,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位置在早先對於孩子來說只是一種感覺的狀態,在今後的的發展過程中位置會逐漸發展為順序,如果沒有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就不會發展為更抽象的秩序概念。

對於所有的嬰兒來說,出生就意味進入了一個更加寬闊的空間中,他們首先體驗到的是空間,要在空間中體驗空間,使用自己的身體感知空間,然後透過超越自己的身體探索這個物質世界的空間,才能夠更好的把自我和現有的世界分割開來。

同樣兒童從出生之後也在開始感知時間,剛開始有了需求,哭的時候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應,他們這個時候不明白什麼是等待,什麼是時間,在成長的過程中想要不能馬上得到,有了急切感之後才慢慢了解什麼是時間。

直到五歲兒童才能夠逐漸發現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時間來完成的,然後他們在感覺時間的基礎之上學會了把握和規劃時間,時間的感知其實也是一種高級的意識感。



兒童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一歲開始,一直持續到六歲,兒童在最早的空間敏感期的時候會發現這一個物體和那一個物體是分離的,所以他們喜歡拋物,讓東西從高處掉到低處然後尋找,拿到之後再扔,這是兒童最早對空間的感受。

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孩子就會發現一個空間裡面的東西可以拿出來,外面的也能夠放進去,所以當孩子看到孔洞的時候就會把東西往裡塞,這個活動在他們一歲左右的時候會非常頻繁。

然後家長們就會發現孩子喜歡在玩積木的時候,把積木壘得很高之後推倒,不停的重複這個過程,這就是典型的空間感知行為。

在家長眼中看起來是很常見的現象其實是孩子能力的發展過程,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阻止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在阻止他們感知空間。

空間感知的發展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很大的作用,感受完了大空間孩子就會開始對狹小空間感知產生興趣,比如喜歡鑽到床下面,爬進大衣櫃里玩耍。不要因為怕床下髒或者是怕把衣櫃弄亂就阻止他們,這樣會干擾孩子探索發現的能力。



小朋友會對爬桌子,爬欄杆,爬窗台有著無比的熱情,在外面吃飯的時候他們也不老實坐著,總是上上下下,雖然會累壞帶孩子的父母,要保護他們的安全,但是這樣做也是空間感知的一種,利用身體來對空間進行丈量和把握,當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兒童的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然後孩子開始喜歡從高處往下跳,出了感受空間的大小外,還在充分調動身體的肌肉,皮膚來感知空間有多高,多遠,多大。兒童會發現自己從某個高度往下跳的時候心裡能夠承受了,就會跳下去。

兒童通過體驗發現來對空間的高度得到把握,能夠再一次承受,就會開始探索更高的空間。

所以對空間的把握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在心靈上能夠承受多大空間的狀態,這也決定了孩子未來對世界的探索能力,從而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孩子這些空間敏感期的表現可能會讓家長覺得頭疼,甚至害怕他們傷到自己,因為害怕而不讓孩子鑽到很小的地方去,更不允許他們隨便亂扔玩具,不過關於這點曾經有一個玻璃板實驗,讓孩子在玻璃板上爬行,一旦玻璃板下面出現了低洼的圖像,孩子就會自動遠離不會爬過去。也能夠說明孩子對於環境有一個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



家長可以在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看著他們玩,一旦出現會傷害到自己的行為再進行阻止,而不是禁止孩子所有的空間探索行為。

太多的限制同樣會讓孩子空間敏感期無法得到順利的發展,家長需要一定的承受危險的心理能力,還可以在平時通過閱讀或者看動畫片來提前告訴孩子什麼是不能做的,加強孩子對人身安全的意識。

孩子很多的心智都是在生活中依靠興趣去探索完成的,空間敏感期對空間的探索,是兒童成長的過程,家長要適當給他們探索的自由,這是所有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都有的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nSPV3EBnkjnB-0zqp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