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中四歲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孩子過了四歲之後就像一個小大人一樣,行為做事有一些成年人的影子,孩子三歲之前是沒有什麼是非觀念的,然而過了四歲之後他們開始有了性別意識,有了身份意識,他們開始嘗試模仿父母的行為。
四歲也是最頑皮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嘗試控制自己的身體行為動作,他對控制自己的手腳有了自信,是在建立全面掌控身體的信心,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不要過多的阻止孩子的一些跑跳行為。即使摔倒也是一種學習。
四五歲的孩子正是問題多的時候,整天問這問那,什麼都想試一試,有無數個奇思妙想,自己要做一件事的時候,藉口和原因多到無法想像,面對這樣年齡的孩子,家長要怎麼教育才是最好的呢?
四歲的孩子有的時候分不清楚想像和現實,有的時候大人給孩子敘述一件真實的事情,經過幾次重複之後如果講述的方式是誘導孩子將聽到的說成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孩子就會順應成年人的思路,把聽到的說成是自己看到的,有的時候孩子還會在家長的暗示之下將想像的說成是實際發生的。
這是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還不太會區別哪些是實際發生的,那些是虛幻的,他們也並不在意把想像的說成是實際發生的有什麼不好,所以想像和真實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模糊的界限。
看過法律節目的人都知道孩子是不能作為證人在法庭上作證的,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一個人先進來對孩子說小紅家的珠寶被偷了,是一個男人翻窗進來拿走的。
然後過一會第二個人進來問「誰看到了小紅家發生的事情?」孩子們就會搶著說「我看到了。」並且會把剛才聽到的事情當成自己親眼看到的,描述一遍,並且還會加入自己想像的情節描述珠寶被偷那件事。
孩子會將自己做過事情的細節添加到聽到的事情中,或者是把想像中的事情當成真正發生過的說出來。
一開始提問的人用「誰看見」這個詞來暗示孩子,他們就會順著提問人的話接下去說「我看見...」。孩子不會注意到自己的用詞是否準確,他們只是單純的滿足了提問人想要答案的願望。
如果只看現象,那就是孩子在撒謊,但其實是孩子還不能分清楚一些詞語的差別,所以要保護孩子單純美好的心靈,不要一下子就把撒謊的帽子扣在孩子頭上。
4歲的孩子會用撒謊來增加彼此的親密感,但是他們對對方承受謊言的能力沒有過多的了解,不明白有些玩笑會給別人帶來麻煩或者痛苦。
所以成年人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所以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直接用語言制止即可。
有的時候是孩子遇到了困難,為了保護自己而撒謊,就像是早晨說肚子疼其實是為了逃避去幼兒園一樣,這種情況下,家長要首先判斷孩子是不是真的不舒服,如果是假的,就不能讓孩子撒謊得逞。不過即使每次孩子都有可能是撒謊,家長也要先確認孩子的身體狀況之後再下結論。
孩子用撒謊來逃避困難,保護自己,這就需要家長從根源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不需要用撒謊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如果家庭環境比較惡劣或者是給孩子的壓力很大的話,就會促使孩子撒謊來保護自己。
發現孩子用這種方式逃避家長首先要自省,想一想有沒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的,了解孩子的恐懼點在哪,才能從根源解決。一味的批評和教育只能制止一時,但孩子有可能會用其他的方式去逃避。
當孩子撒謊的時候,家長要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如果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將東西還回去,並且讓孩子道歉。
當孩子遇到障礙的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障礙的根源,引導孩子戰勝困難,父母需要的是平靜和耐心,不放過每一次機會,也不能一味的向孩子發脾氣,或者用激烈的情緒來回應孩子。更沒有必要因此而焦慮,孩子撒謊是成長必經的階段,當他們能夠分清楚現實和想像,並且知道自己撒謊會帶來什麼後果之後,逐漸就會改掉撒謊習慣的。
家長的焦慮和恐懼或者是憤怒只會延長孩子的撒謊期,甚至學會用更高超的手段去撒謊,讓這個自然發展的行為演變成為孩子的壞習慣。
面對4.5歲撒謊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1. 耐心傾聽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管他們敘述內容的事情是多麼的不著邊際,先不要急著評價孩子敘述的內容,一邊聽一邊作出回應就可以了。真相是通過孩子的探索和認知而得發現的。除非他們問了不需要父母在這個時候直接告訴孩子真相。以免造成孩子的羞愧和自卑。
2. 引領孩子認識現實
不要因為孩子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家長就選擇漠視甚至給他們讀一些更不著邊際的童話故事。這個年紀的孩子給他們讀故事的時候,儘量選擇一些比較現實的或者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不然只會讓孩子在想像的空間中越走越遠,有可能對現實充滿了不正確的認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npKw28B3uTiws8KQz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