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富養:物質上剛剛好,精神上滿滿的愛

2020-02-26     春花育兒

對待孩子,怎麼樣才是真的為他們好呢?很多父母都有比較統一的答案: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和教育,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其實這種方式只能讓孩子現在過得很好,將來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畢竟很多被寵溺長大的孩子都活成了「巨嬰」,所謂活得好其實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物質生理層面,另外一個則是精神層面。

比較成功的人都是先富裕了精神才富裕了生活,現在社會上,普通的家長都能做到第一個層面,但是卻不能保證第二個層面,因為要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和環境,就要忙碌的工作,結果疏忽了管教孩子,沒有給他們精神層面的教育。

精神層面的支撐需要的是內在心理的力量,而並非來自外在物質的提供。父母都捨得給孩子物質的滿足,卻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精神滿足,因為太忙了,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或者是有的家長有時間陪伴孩子,但是用的方法是錯誤的,缺乏足夠的耐心和尊重。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快樂,反而帶給孩子焦慮和壓抑等負面情緒和壓力。

物質的滿足和及時的享受能夠帶給孩子短暫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通常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物質享受就是短暫的。

只有心靈上的資陽和智慧的成長才是支撐一個人長久生活的力量來源。不僅能夠帶來長久的快樂,更能夠在未來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能夠伴隨孩子一生。

當孩子通過努力挑戰自己,做了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而且還成功了,做事的經驗和成就感就會為他增加自信,強烈的愉悅感會讓他銘記一生,成為希望和勇氣的不枯竭的源泉。



經常有的家長說,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給他們吃好的用好的,不僅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愛和快樂,更重要的是不想讓孩子被別人瞧不起,不想讓孩子覺得低人一等,從而產生自卑感。但是豐富的物質條件帶給孩子的優越感時間長了就會是一種孩子成長的阻礙,對孩子的人格塑造,三觀形成都會有不良的影響。

如果孩子這個時候習慣於依賴父母提供的外在物質成為快樂的來源,他的內心會比較喜歡物質的占有,失去了成長的物質基礎,價值感只會從外界羨慕的眼光中獲取,依賴於外界的評價而失去了自我肯定的力量,最終在攀比和虛榮中迷失了自己。

所以家長為孩子提供物質條件「剛剛好」就可以了,以滿足孩子的日常需求和成長需求為主,多了就會成為孩子成長的負擔,容易讓孩子形成奢侈浪費,愛慕虛榮的不良習慣。

如果孩子的自尊心來源於外界的價值感和財富,一旦陷入貧困就會陷入深深地自卑感,覺得自己沒臉見人。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不僅給孩子當下的物質享受,還會給孩子心靈的滋養,如果家庭條件不錯,那就不應該只限於給孩子買名牌,可以帶孩子多參加各種體驗,開拓眼界增長見聞,也可以讓孩子增長更多見識見聞,多為孩子著想。,讓孩子沐浴在健康陽光的生長環境中,去增加自己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內心富足的人。



如果條件不允許,依然可以用智慧的方式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讓孩子多讀書,父母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在陪伴中給孩子精神上的富養,比起買玩具給孩子,其實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多一些動手動腦的玩具,孩子從什麼方面能夠得到成就感,他們就會對哪個方面產生濃厚的興趣。

多給孩子一些機會參加互動的活動,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將關注點放在心靈的層面,他就會不會對未來的生活感到空虛,睿智的父母會經常給孩子一些金錢買不到的東西,讓孩子擁有一生受用不盡的的知識和財富。相對於砸錢給孩子,不如讓他們學會用金錢買不到的自我肯定。

自卑來自於心靈方面的匱乏,雖然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但是真正讓人自卑的根源並非貧窮,而是缺乏一顆能夠自我肯定的內心。



有很多現實條件並不好的孩子,在家長的 指導下獲得了自信的行為,從而收貨了自信,在人群中落落大方。

自我前提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愛和接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受到歡迎的,從而內心獲得安全感和價值感,從而有了自我肯定。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更好的自己。

樹立孩子樂觀向上的心態,讓孩子學會自我肯定,就等於讓孩子學會接受現實,培養一顆平常心。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用有樂觀的心態,更容易感到幸福,擁有更強的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從而燃起擁有對生活希望的信心,擺脫困境收穫更大的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uiihHAB3uTiws8KU_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