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本是古時候的一個官職。
監,也是古時候的一個官職。
兩個字放在一起,就變味了,成了被閹了的宮廷「僕人」代名詞。
中原地區一向只有「宦官」,「太監」是少數民族政權的舶來品。
有了朝廷、政權,就有了宦官。
直到先秦和西漢時,做宦官是不要閹割的。
本著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原則,皇帝的後宮少不得身強力壯的男性。
但後宮又都是皇帝的女眷,雖說,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就要有點綠。
但皇上發自肺腑的不想被綠。
於是自東漢始,到後宮當宦官的男性,就必須先閹了。
閹了,皇帝的安全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沿襲了下來。
「太監」這個詞語,誕生於遼代,代表一種官職,在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等部門,都有「太監」。
元和遼都來自北方,元朝的很多習慣沿襲了遼,太監依然是一種官職。
明代,太監和宦官忠於產生了交集:
相當太監的首先必須是宦官,但宦官卻不一定就是太監。
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有品級的官員。
到了清朝,太監才真正取代了宦官,成為專稱。
清朝嘉慶之前,王公大臣的太監數量沒有規定,只要有錢,隨便閹、隨便割。
可見,不僅皇帝不想被綠,但凡有權有勢的男人,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被綠!
嘉慶是個挺勤奮的皇帝,也是喜歡立規矩的人。
從嘉慶開始,太監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了。
太監的標配數量為:
皇上:自己定的規矩自己看著辦。
親王:四十名;
郡王:三十名;
貝勒:二十名;
貝子:十名;
公主駙馬:十名,
一品以上官員:四名;
二品以下官員:不准用。
只因嘉慶登基後,清朝在下坡的路上,越走越艱難了。即使搬倒了和珅,嘉慶吃了幾年飽飯,奈何國力止不住的衰弱了。
這也是嘉慶皇帝的無奈之舉。
清朝太監的奇聞異事:
1、清朝早期的太監,本無品級。
順治皇帝規定:太監不得干預政事,太監官職不得超過四品。
雍正皇帝規定:太監最高級別為正四品,最下等的九品。
只有大太監李蓮英比較牛,混了個二品頂戴。
2、清朝早期,太監人員基本都是北方人,特別是京城附近的。康熙晚年,清朝有了第一個來自南方的太監。此人叫唐憲臣,上海青浦人。唐憲臣當太監時已經二十三歲了。此人是來京城做生意的,結果虧損嚴重,自己凈了身,找門路進攻當了太監,一當就是四十年。老婆孩子不要了,債主也不敢追到宮裡找他討債,有得有失,總算保全了一條性命。
3、慈禧早期最喜歡的太監安德海,是第一個娶老婆的太監。安德海的老婆是徽班的一個旦角,年僅十九歲。不得不感慨,有錢有勢就是好啊。聽說安德海娶媳婦,慈禧還特地賞了安德海白銀一千兩,以示恩寵。這件事在當時的京城,轟動一時。可惜,當新郎官不到一年,安德海南下路過濟南,被巡撫丁寶楨抓了,隨便找個理由殺了。否則,後面也沒李蓮英什麼事了。
4、大太監李蓮英為何能得寵?此人身懷幾個絕技。
一是會梳頭,經常為慈禧梳理出全京城最流行的髮型。
二是會美甲,慈禧總是戴上長長的指甲套,據說不僅僅是為了威嚴,還是因為李蓮英做的美甲太美了,慈禧怕弄髒了、碰壞了。
三是會唱戲,慈禧看聽什麼戲他就唱什麼戲,不會的就偷偷學,還一學就會。
三是眼頭活,這一點,是李蓮英的看家本領,是天賦,獨此一份。
5、清朝的皇帝生某個大臣的氣了,又沒有確鑿的證據問罪,或者皇帝也不想治他的罪,只想罵一頓出出氣,太監就有用了。皇帝可以派太監去去「代罵」。太監在宮裡壓抑啊,這下逮到機會了,可以自由發揮,經常把大臣罵的狗血淋頭。大臣可不敢還嘴,只能聽著。但如果大臣願意出銀子,太監也可以象徵性的罵一罵;銀子再多點,可能這頓罵就不罵了。
太監劇照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