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鴛鴦劍,讓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2022-08-16     後知後覺吳

原標題:一對鴛鴦劍,讓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是武昌起義,第二槍是什麼,沒有公論也很少有人在乎。

正如珠穆朗瑪峰是第一峰,無人在乎K2是第二峰一樣。

武昌起義能夠成功是偶然的,卻不是必然的。

必然的是清政府早晚要被推翻,至於是在武昌,還是在南昌,或者是西昌,就不一定了。

如果說是武昌的特殊位置——清朝的腹心位置決定了辛亥革命一定要從武昌起義開始,也有一定道理。

湖廣總督張之洞,苦心經營武漢數十年。造就了武漢在當時的全國,是前五的城市。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武漢。

沒看錯,當時的天津比北京更繁華、更重要。

北京當時是政治中心,天津則是各國列強、富人貴胄雲集之地。

何也?天津的交通方便啊,坐上大輪船,全世界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自從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到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再到1911年的武昌,起義的次數少嗎?絕對不少,然而都失敗了。

武昌起義的成功,首先要感謝兩位大清王朝的重臣——

端方和盛宣懷。

端方是滿清貴胄,官至直隸總督。

盛宣懷跟著李鴻章混起來的,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官至郵傳部大臣。

晚清政府沒錢,海關被列強把控,民間的那點稅收不夠還外債的。

沒錢花,是個人都著急,晚清政府也著急。

於是開始想各種餿主意斂財——鐵路國有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晚清的運輸主要靠水路和鐵路。

水路畢竟是有限的,鐵路則不然,可以到處修。

要致富、先修路,是有史以來的共識。

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天府之國四川,物產豐富,奈何運輸不行,好東西運不出去。

於是清朝設計了川漢鐵路,從四川到漢口,從漢口這個九省通衢之地連接全國。

本是為造福民生,連接四川和全國,是大好事。

清廷沒錢,於是民間用籌款的方式,準備建造這條鐵路。

沒想到開建不久,清廷就要「收歸國有」!

始作俑者正是端方和盛宣懷。

收歸國有?清朝有錢修路?

非也,收歸國有的目的是為了讓列強投資來干!

不讓自己人干,讓外人干,何也?

一則是「利用外資」可以短期內收到一筆錢,用於朝廷開支。

二則是列強眼紅這塊肥肉,勢必要分一杯羹。

三則端方盛宣懷之流準備乘機中飽私囊。

至於國家、民族、人民,誰在乎?

四川人民愛吃辣椒,性子辣——妹子都被稱為辣妹子,男性更不必說了。

當然不同意朝廷的這種明搶,於是四川很快暴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端方和盛宣懷沒想到事情鬧的這麼大,心裡也有點肝顫。

端方親自帶兵去四川鎮壓(自己都沒想到會死在那兒)。

然而朝廷哪裡有兵?靠滿八旗那群廢柴嗎?

端方只能從湖北新軍抽調新軍去四川鎮壓。

如此一來,武漢的清廷勢力便大大削弱,革命黨的機會就來了。

小編在其他文章中曾說過,同盟會自1905年成立後,很快便一地雞毛。

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的華興會、章太炎陶成章的光復會,都有自己的小算盤。1907年便因為錢,章太炎陶成章聯合送檢人,一度掀起了兩次倒孫風波。

孫中山一氣之下,在廣東安心搞革命,不再過問同盟會總部事宜。

黃興一頭扎進香港,一門心思搞暗殺,閉門不見客。

宋教仁東北起義失敗後,在日本整日戒酒消愁,後獨立門戶,在上海成立了同盟會中部總會。

章太炎和陶成章則重新恢復了光復會。

所以,武昌起義和同盟會並無直接的關係,但有著間接的關係——受同盟會影響頗深。

武昌起義的鴛鴦劍是什麼呢?

文學社和共進會!

湖北武漢最早成立的反清革命團體叫「日知會」,不過起義失敗,日知會被清廷取締了。

日知會為什麼很快便失敗?

日知會大量吸收軍官入會,而忽略了普通士兵。

清朝的軍隊,軍官很容易動搖、變節甚至投降。

所以後期武漢地區的革命組織對普通士兵的吸收是非常重視的。

這也是武昌起義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

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武漢地區的反清革命組織又重新興起了。

有湖北軍隊同盟會、群治學社、振武學社等。

最為有名的,是共進會和文學社。

文學社的前身是振武學社,振武學社的前身是群治學社。

群治學社、振武學社先後暴露,革命黨人於1911年初,改組革命組織為「文學社」——「聯合同志,研究文學。」

這個名字起的好,不僅非常高雅,看起來和革命完全沒關係。

很好的掩護了革命行動。

主要領導人是劉復基、蔣翊武。

劉復基曾留日,同盟會創立時便加入了同盟會。

回武漢後,劉復基介紹蔣翊武也加入了同盟會。

為了革命,蔣翊武毅然投軍——參加了湖北新軍。

文學社的發展對象主要為湖北新軍中的士兵。

共進會的領導者是孫武、黃申薌。

孫武是留日學生,也是在東京參加了同盟會。

黃申薌則是湖北當地會黨界的大佬,又是知識分子出身。

孫武則是打著孫文弟子甚至弟弟的旗號,一時間應者雲集。

共進會前期主要招募會黨入會,因孫武和黃興的聯繫比較緊密,在黃興的指導下,開始發展湖北新軍。

文學社是走湖北新軍的擴張路線,共進會則是走會黨擴張路線,原本進水不犯河水。但共進會也發展湖北新軍時,就觸碰到了文學社的利益。

文學社的兩位領導人劉復基和蔣翊武長的都有點土裡土氣,所以很容易和士兵打成一片。他們認為,孫武和黃申薌這種長袍的文人,寫寫文章還可以,鬧革命怎麼能行嘛。

孫武和黃申薌則認為,劉復基和蔣翊武土裡土氣的大老粗,一群大老粗鬧革命怎麼能行嘛。

但是他們忘了,劉復基和蔣翊武的組織可是叫「文學社」。

互相看對方不爽,但在大政方針上卻都是一直的——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而且都和同盟會有一定聯繫,受同盟會影響。

文學社和共進社在1911年的5月份,開了幾次會。

雖然有很多分歧,但形勢已經讓他們忘了分歧——四川保路運動已經轟轟烈烈的開展了,推翻滿清政府的機會就在眼前,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文學社和共進社拋棄了分歧,達成了一致——統一稱為湖北革命黨人!

而且在推舉領導人時,雙方竟然禮讓了起來。

團結就是力量!

當文學社和共進社這兩對鴛鴦劍合二為一時,就註定了武昌起義是必然要成功的!

本文由寂寞火爐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武昌起義紀念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9d15e00e4da891a71c00c4084fe51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