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態、經常內疚、過度保護…這提示你要改變育兒觀念了

2022-05-05     母嬰和育兒

原標題:受害者心態、經常內疚、過度保護…這提示你要改變育兒觀念了

文|竹也媽咪 全文共1827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育兒先育己,家長只有自己先成為內心強大的人,才能教給孩子魄力和勇氣,讓他可以不畏將來,活得精彩。然而放眼現實生活,很多家長對孩子都是一種「關心則亂」的心態,希望儘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資源和環境,更是十分擔心自己的育兒方式不科學、跟不上潮流,耽誤了孩子。受害者心態、經常內疚、過度保護……就是這些家長常有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然而竹媽今天要告訴你,如果你也有這個「症狀」,這提示你要改變育兒觀念了!

你是否,曾感覺自己被孩子控制了?

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更是家長的軟肋。雖然家長有時候會打罵孩子,但是打的是孩子,疼的更多的是家長,家長也無外乎是想通過「打」和「罵」讓孩子更懂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更懂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將來能夠更好在社會上立足和生存。但也有不少家長,管教孩子的時候感覺越來越被動,每當孩子表現出一副委屈巴巴的模樣,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就忍不住心軟、妥協、放棄管教……換言之,家長感覺被孩子控制了,從主動的一方變成被動的一方。

舉個例子,琳琳爸爸一直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並且決心從小養成孩子睡前刷牙的好習慣。但琳琳就是不愛刷牙,每刷一次牙就是打一場戰爭,家長孩子都難受。某天,琳琳爸爸在給孩子刷牙的時候,孩子劇烈反抗,放聲大哭,一開始爸爸試著跟她講道理,但是孩子卻越哭越大聲,小手緊緊拽著爸爸的衣角,一副又害怕又無助的模樣,最後爸爸就妥協了,當天沒給孩子刷牙。等孩子安然入睡,他自然也是十分後悔:「我明知道妥協是不對的,今天同意孩子不刷牙,她以後一定會一次、兩次、三次地拒絕刷牙,睡前刷牙這個習慣的養成就更難了,但是當時,我就是感覺被孩子控制了。」

你是否,常感覺自己對不住孩子?

現在的年輕父母,全職在家陪伴孩子的畢竟是少數,且大家都渴望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再加上手機這個發明,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矛盾的心態:孩子吵鬧的時候嫌煩,總想著能夠把他支開,自己能夠躲起來刷手機;閒下來的間隙,自己在反思育兒方式的空擋,又會內疚自己對孩子陪伴不夠,對孩子的情緒態度不夠穩定,對孩子有各種虧欠。

舉個例子,身為白領的陳爸爸,工作經常是「996」「007」的模式,在公司當完一天社畜,回到家都是想著「放鬆」「放鬆」「再放鬆」,當兒子拿著玩具想和爸爸一起玩的時候,他往往掩蓋不住自己臉上的厭煩情緒,經常對孩子不理不睬,或是直接把ipad塞給孩子。拒絕孩子的當下,他會感到短暫的放鬆,但隔天再想起這件事,他又會深陷內疚無法自拔,「自己當時為什麼不能克服一下,陪孩子玩一會兒呢?」

你是否,會不自覺過度保護孩子?

聰明的父母一般帶點強勢,會不自覺地把強勢帶入到育兒的方方面面,心裡想著讓孩子獨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卻會在孩子做事慢、做不好的時候,控制不住地出手幫忙,結果打擊了孩子獨立自主做事情的自信心和興趣,而家長則慢慢進入了「事事包辦」的育兒狀態。換言之,家長在不自覺地過度保護孩子。

比如,帶孩子到小區樓下玩滑滑梯,孩子被更大的孩子排擠,「你不要過來,這是我們三個的地盤」,你看在眼裡十分生氣,不由分說地就要去安慰孩子,甚至想要批評那粗魯的大孩子。但你可想到:「孩子的成長終究需要自己面對,所有好的與不好的,孩子都要學會承受、消解自己的情緒,試著去應對和處理,才能真正長大。家長或許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幫他一把,但我們終究無法陪伴孩子的一生,無法做孩子永遠的金鐘罩,教會他自己應對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如上竹媽列舉的這三項,相信不少家長朋友已經躺槍了吧?不瞞大家,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忍不住掉坑裡,用這種錯誤的育兒方式帶孩子。雖然說媽媽是超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時候我們在繁重的工作面前,在喘不過氣的連軸轉面前,在兩代人觀念衝突的育兒矛盾面前,會失控、會崩潰、會忍不住淚流滿面。所以,我們也十分需要把自己鍛鍊成一個內心強大的家長。

推薦大家閱讀俞敏洪等大咖聯名推薦的《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一書,這本書的作者埃米·莫林是全球知名心理治療師,她在TEDX上所作的演講,點擊量超過5000萬次,她既懂得孩子的心理更懂家長的心理,用13條核心法則,幫助內心強大的家長養育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全書共有75個案例分析、13個提問測試、51個實戰技巧和69個行動指南,是全球30多個國家、5000多萬人都在實踐的強大心理訓練法,建議家長們人手一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ae4867ef47864286c82cbac17bb70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