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兩歲半還不會說話,五個有效方法幫助孩子開口,必收藏

2022-04-01     母嬰和育兒

原標題:寶寶兩歲半還不會說話,五個有效方法幫助孩子開口,必收藏

寶寶說話早晚,既受先天的語言天賦影響,也跟父母的後天培養息息相關。每個寶寶天賦不同,每個家庭條件不同,造就了每個寶寶開口的不同:有的寶寶開口很早,七八個月的時候就會喊爸爸媽媽,似乎不怎麼需要學就開始學會了語言的表達;反之有的寶寶開口很晚,總是習慣性的沉默,家長怎麼費工夫教孩子都事倍功半。作為家長,我們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但同時我們也要持續觀察孩子的點滴成長。當孩子已經兩歲,還只會說一些簡單的疊詞,不能完整地說出一句話,家長就必須引起重視了!

畢竟,孩子3-4歲的時候,就要上幼兒園,沒有掌握一定的語言,不會聽也不會表達,這是非常糟糕的,關係著寶寶能否順利入園,能否慢慢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能否獲得其他小朋友和幼兒園老師、保育員的喜歡。而且, 2-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能力突飛猛進的黃金時期,爸爸媽媽們只有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才能幫助他們打開絢麗多彩的「語言寶庫」,語言發育略有遲緩的孩子更是如此。

如下,竹媽就和大家一起來說說,應對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五個有效方法。

方法一、不諱疾忌醫,及時去醫院排除聽力障礙

竹媽之前曾看到一個報道,有個非常可愛的小朋友,3歲還不會說話,也很少回應家長的對話。一開始家長以為孩子是「貴人語遲」,慢慢長大就會好,結果後面發現寶寶是先天性重度耳聾,只能看而聽不見,自然也就無法開口說話。由於發現的時候孩子已經4歲,家長在給孩子植入人工耳蝸之後,還帶孩子到特殊學校進行語言康復訓練,才讓孩子慢慢學會說話。

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2歲的孩子經常使用的詞彙還不到20個,並且不會綜合使用,或者家長發現跟孩子互動的時候孩子幾乎沒反應,有聽不清或者聽不見的「嫌疑」,那家長一定不要諱疾忌醫,而要帶孩子到兒童醫院做聽力測試,以排除孩子是否存在聽力障礙。因為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因為聽不到,所以不會說。

方法二、不介意孩子用手語,用鼓勵幫助孩子克服語言障礙

一個語言能力發育不良的孩子,他並不是不想說,而是想說卻說不出來,內心其實是很沮喪的。有的孩子因為說不出話,只能用越來越頻繁地發脾氣來宣洩情緒,讓自己的挫敗感有得釋放,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用語言之外的其他方式作為輔助,先保證家長和孩子的暢通無阻,再慢慢教孩子說話。

使用手語,就是一種很不錯的輔助交流的方法,能滿足孩子的表達意願,幫助搭建孩子和家長的溝通橋樑。比如,當孩子模仿用杯子喝水,並且用這樣的舉動向你表達他想喝水的意願,雖然只是做一個動作而不是說出來,但這表明孩子已開始知道:想要喝水,就不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一定不要用「激將法」指責孩子不說話,以免加重孩子的挫敗感,適得其反。

方法三、多管齊下,幫助孩子加強口腔肌肉的力量

現如今咱們的食物越來越精細化,輔食機可以輕鬆製作肉泥、果泥,不少寶寶在享受各種美食的同時,由於吃的食物過軟、過細、過小,孩子的口腔肌肉得不到足夠的鍛鍊,口腔肌肉協調性不夠,孩子還不知該如何配合使用它們,以致於話說不出口。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症狀,應該針對嘴唇和口腔肌肉進行相應的訓練,使他們強壯起來:

·偏愛糊糊狀的食物;

·吃東西的時候總會有湯湯水水流出來;

·平時總愛流口水;

·經常用嘴呼吸。

如下三個針對性的訓練可幫助孩子加強口腔肌肉的力量:

吸麵條:用筷子給孩子喂面,或者讓孩子抓著面吃,然後用嘴把麵條吸進去,吸麵條的時候需要口腔肌肉用力,自然肌肉的協調性也得到鍛鍊。

使用吸管:寶寶1歲以後,可開始喝牛奶、酸奶,會有很多使用吸管的機會,家長不要錯過這個鍛鍊口腔肌肉的機會,應鼓勵孩子儘可能地多用力。

吹泡泡:吹泡泡是非常有趣的吹氣訓練,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方式。家長給孩子買一台泡泡機,和孩子比一比誰吹的泡泡比較大,也可以追著孩子吹的泡泡跑,十分有趣。

方法四、說話有方法,寓教於樂對孩子進行語言啟蒙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愛自己的父母也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長能夠很好將這兩個天性靈活運用,在跟孩子講話的時候稍加註意,帶著孩子一起開心玩,不知不覺中把語言學會了,那就是非常好的寓教於樂的語言啟蒙。

首先,家長一定要注意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適當調整自己的語句、語調、語氣。跟孩子說話時語句儘量簡短一些,語氣平和一些、咬字清晰一些,讓孩子聽得懂、聽得清、能模仿。如果家長老是跟孩子講一些複雜的長句,孩子get不到,她就會漸漸失去說話的興趣和信心。

其次,家長可運用一些技巧,「誘導」孩子說話。比如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故意讓孩子來填空,等孩子能夠很好地完成越來越多的「填空」的任務時,他掌握的詞彙也就越來越多了。再比如,家長模仿動物的叫聲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辦法,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願意練習一些很難發出的音。例如,如果孩子發不好輔音「s」,你可以讓他模仿蛇的聲音「噝、噝」。如果發不好輔音「P」,你可以在每天帶他出去玩的時候,告訴他「跑、跑」。

最後提醒家長們,在教孩子發音、學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放低姿態,儘量保持和孩子同樣的高度,讓他能夠看到你的唇型,懂得如何去開口。並且,哪怕孩子發音不準確。也千萬不要反覆糾正孩子的發音錯誤,父母要做是讓孩子努力地和你交流,哪怕一開始他的發音有些不準確也沒關係。

方法五、尊重孩子性格特點,引導內向型的孩子訓練

對於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看似輸在起跑線的他們,其實很可能將來語言能力更出眾,厚積而薄發。很多說話晚的孩子其實都比較早慧且性格相對內向,更早會察言觀色、更早懂得害羞、更早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他們「不打無準備的仗」,雖然心裡知道是什麼樣的情況,但只有在很確定自己的發音正確、講得清楚的情況下,才願意開口。

孩子的性格與生俱來,當我們發現孩子更多是因為害羞而不願意說話,我們能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不斷跟孩子說,幫助孩子增加詞彙量,讓孩子對一些詞語的熟悉程度越來越高,慢慢他就會願意多說話,並且越來越好了。二是適當進行一些語言方面的訓練引導,特別是對於一些講話不太多,而且表達很簡單的孩子來說,需要家長把一些句子進行擴充,把簡單句變成複雜句,多花些功夫手把手教孩子。

希望我的分享對您有幫助!我是竹媽,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80後媽媽,願每天與您分享育兒經驗,溝通育兒情感,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我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a6f627462cfe6a203fc1605ecb3ca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