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是孩子最依賴、最離不開的那個人。絕大多數孩子,當被問到:「你最愛的人,是爸爸還是媽媽?」孩子通常的回答有三種:媽媽、爸爸、兩個都愛。但也有少部分的孩子,他們的回答是:都不愛。因為在他們心中,最重要的人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爺爺或者奶奶。
很多人不理解:生育孩子的爸爸媽媽,年輕有活力的爸爸媽媽,難道還比不過年歲已大的爺爺奶奶?但如果你耐心看完如下三個原因,或許你也就瞬間懂了。
原因一、父母陪伴孩子時間太少
現如今在家全職帶娃的爸爸媽媽畢竟少數,絕大多數家庭的模式都是「父母上班的時候爺爺奶奶帶,父母下班自己帶」。其中有些父母,工作任務相對繁重,經常要開啟「996」「007」模式,拖著一身疲憊到家的時候已經八九點,孩子已經準備入睡,陪伴孩子的時間相當有限。工作日沒法陪孩子、周末節假日沒法陪孩子,孩子每次都只能看著別人的爸爸媽媽羨慕不已,久而久之,家長跟孩子的親密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離了。
原因二、父母沒有跟孩子一起睡
放眼身邊,有不少老人十分寵愛年輕父母,擔心他們白天上班辛苦,晚上帶娃哄睡+頻繁夜醒的模式會讓身體吃不消,就索性自己辛苦一點,讓孫子孫女跟自己一起睡。誠然,這樣做是讓年輕父母輕鬆不少,晚上可以睡個整覺,白天更加精力充沛,可卻也讓孩子跟老人更親近、跟父母更疏遠。3歲前的孩子是最需要安全感的,這時候誰陪孩子睡,誰就更能讓孩子感到親切、可依靠,特別是孩子半夜驚醒的時候,誰對他的細心呵護都會讓他更記在心裡。
原因三、父母只顧埋頭看手機
我每次帶竹也出門的時候,不管是在超市的滑滑梯,還是在商場的快餐店,亦或是孩子的遊樂場,都經常看到埋頭看手機的家長,很長時間頭也不抬一下。而孩子在獨自玩耍很久之後想要讓家長理自己一下,就一直要跟爸爸媽媽說話,試圖引起他們的關注,但結果卻總是等來一句「你再去玩一會兒吧。」「爸爸媽媽在忙,別吵」,也有的家長直接給孩子一個ipad,帶著孩子一起看視頻。冷冰冰的電子螢幕,冷冰冰的父母,自然也會讓親子關係更容易降到冰點。
看了這三點,相信大家都明白了:為什麼在有些孩子心中,爸爸媽媽是排不上號的,因為爸爸媽媽對孩子根本就不上心!孩子在自家爸媽身上,既體會不到被寵愛的幸福,也感受不到可以依靠的力量,自然就對爸爸媽媽的好感度就不斷降低,甚至幾乎為零。
竹媽老家有個親戚,小兩口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警察,工作特別忙碌,孩子就一直寄養在鄉下奶奶家。原本夫婦倆想著等孩子上幼兒園就接回來,結果一拖再拖,最後孩子要上小學了才回到父母身邊。
回老家接孩子的時候,小兩口買了很多零食、衣服、玩具給孩子,他們想著孩子可以回到城裡、回到父母身邊一定是滿心雀躍的,但現實卻很打臉,孩子壓根把他們當陌生人,哭著鬧著不跟他們回去,最後還是在奶奶的各種許諾下,答應孩子放假可以回鄉下,奶奶每周去城裡看他,才勉勉強強跟爸媽回去。
回去後也是經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面,每次吃飯都全程冷漠,睡覺的時候經常說夢話,崩潰大哭。小兩口原想著好好跟孩子相處,多帶孩子出去玩彌補孩子,可結果是連彌補的機會都沒有。
錯過孩子嬰幼兒時期的陪伴,當真是後悔也來不及!
孩子小的時候,各方面能力相對不足。父母(主要養育者)是孩子最主要的依靠,孩子會將他們視為最親密的人。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自主能力提高、自我意識萌芽,他慢慢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有了和自己玩耍的小夥伴,他其實和父母是漸行漸遠的。我們能夠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其實就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
建議爸媽們,備孕的時候先未雨綢繆,提前考慮孩子出生後的養育問題,做好計劃和安排,儘可能把孩子帶在身邊,跟孩子一起成長。願歲月靜好,你一直往前走,我們一直在你身後,且你無需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