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朋友辦健身卡的很多,但一年多了,身材也沒有什麼變化,一問原因就是很難堅持……
健身很難堅持,這個問題相當普遍,進入任何領域,在沒有形成習慣之前都是阻力重重。因為身體天然不願意離開「舒適區」,除非,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身體適應、得到了正向反饋,才有可能形成「積極的、不斷走出舒適區的」正循環。
你沒看錯,鍛鍊本身是反人性的。湛廬文化還專門出過一本書叫《鍛鍊》,由進化生物學家丹尼爾·利伯曼所著,他還寫過一本暢銷書《人體的故事》,通過這些知識都會發現,人類的進化底層邏輯就是為了適應環境、生存並繁衍後代。數百萬年來的進化歷程中,人類及所有動物都是能吃則吃、能休息則休息,光是維繫生存已經耗盡一切,哪有多餘的精力來鍛鍊?現代人這種看上去「自討苦吃」的鍛鍊,絕對是物質極大豐富、「吃飽了撐的」的產物。丹尼爾·利伯曼認為多數現代疾病(如糖尿病)是緩慢進化的身體和文化進化的衝擊共同導致的。
鍛鍊是反人性的,你的基因告訴你要節約能量,多吃。所以從天性角度來看,主動健身確實是個有毛病的事,又浪費糧食又浪費能量。健身和躺在床上看風景打遊戲相比,毫無吸引力。健身沒多久就想放棄,不是一個人要面對的,而是幾乎更多人都要面對的。
唯一天然對健身感興趣的階段就是小孩子階段,當然他們主要是玩耍,而非針對某些肌肉練力量、練柔韌、練耐力……小孩子玩耍,追瘋打鬧,本身暗合了健身的各種特徵,人類最原始的健身其實就是玩耍打鬧中的身體開發,以便更好的適應環境,提高生存幾率。
健身很難,主動走出舒適區意味著酸痛等一系列天然你不喜歡的東西,每個人都一樣。
健身入門很難,堅持更難,但是一旦堅持下來走入正軌就很容易,這是因為眾所周知的「上癮機制」——內啡肽的補償機制。
內啡肽是成就感的代名詞,當你通過艱苦的努力獲得某種成果,身體就會產生內啡肽,這是一種「高級的快樂」。內啡肽具有鎮痛、欣快、調節情緒、調節壓力、調節免疫、調節生理等功能,每次運動後都會感覺身心愉悅就是內啡肽的功勞。
適量的運動能產生內啡肽,讓人感到狀態非常好,但是需要一定的基礎時長。比如有氧慢跑,大概需要30分鐘以上的連續運動才能大量產生內啡肽,如果跑步5分鐘就想要滿滿的成就感是不可能的。
所以,每次去健身房,運動時長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比較合適。時間太少無法產生內啡肽提供下一次鍛鍊的動力,時間太長,過於疲勞也會影響下一次訓練。
題主特意提到健身房,無論增肌還是減脂,使用器械是少不了的。使用器械抗阻訓練,一定要注意的是強度控制、動作標準和持之以恆。
健身不容易堅持的一個點過度疲勞。新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剛開始幾次太過用力,導致疲勞累積,第二天還是渾身酸痛,根本沒法繼續訓練。於是合理的訓練計劃變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剛有點兒起色又倒退了回去。這很容易造成心理打擊,進而對健身產生厭倦。
建議新人健身,找個教練或者有經驗的朋友一起訓練,主要是幫助你控制強度,糾正動作,經過一段周期,找到「可持續健身」的節奏,你就不用刻意堅持,而是喜歡去健身房。如果非要給健身找一個訣竅,那就是剛開不要做太多。
我們常說習慣21天養成,如果隔天去健身房一次,有三周時間足以形成習慣,那時每次訓練完都能有「小確幸」,看著自己身體變好,精氣神變好,你會迷戀上去健身房的感覺的。
前面說了,鍛鍊本身是反人性的,它不是人類的本能,它是物質極大豐富後現代生活中為了抵消過度飲食、過度壓力等副作用的產物。如果你在健身房做個調研,問大家為什麼來健身,多數回答都會是「被動的」,肥胖、體弱、壓力大會是多數原因,那些積極主動健身的往往也是某些機緣巧合感受到了健身的好處才會不斷去追尋的。
所以,題主說的健身很難堅持,解決方案就是從外因入手,為了解決肥胖問題、體弱問題、壓力問題,約個朋友一塊兒健身,設立一個可以堅持的訓練計劃,嚴格按照計劃去訓練。切記剛開始一定不要上太大強度,循序漸進增加訓練量,就容易把健身堅持下去。
也可以每次健身完發個朋友圈,朋友點贊也會成為你繼續下去的動力。當然,要避免訓練5分鐘、拍照1小時那種表演式健身,到底練沒練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你能按照計劃健身超過3周,大機率你已經愛上健身。無論是內啡肽帶來的神清氣爽感覺良好,還是身材肉眼可見的改變,都能讓你的健身無需堅持而自動自發。這時你還要解決的就是把健身放在自己時間管理的重要位置中,避免工作太忙中斷了健身的持續性。
再說點兒題外話,就是辦卡這件事很可能成為不健身的心理補償。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健身卡辦了,好像已經成功一半了?去不去都會心安理得,大吃大喝的時候就會想,我有健身卡呢,還能減下去。殊不知,很大的可能是辦了年卡只去過三次,剛辦卡去了2次,年卡快到期又去了1次……
以前也流行過跑團內部實施打卡懲罰機制,沒有跑步就群里發紅包,其結果就是發了紅包之後反倒更加心安理得不跑了,這就是補償機制抵消鍛鍊動力很好的例子。
真正想健身,在哪裡都能練,一對啞鈴就能打造全身。沒有啞鈴礦泉水瓶也能做小重量的平替,哪怕徒手健身也能鍛造出很不錯的身材,關鍵是想不想練。健身房有更好的器械,更好的氛圍和更安全的保障,用好了是可以大幅度提高訓練效率的。只是,千萬不要被「辦卡=健身」這種心理補償機制綁架,而忘了真正健身的初心,是為了更好的身體、更好的精神。
健身本身是一種走出舒適區的行動,開頭都比較難,但只要找對方法,循序漸進,你會愛上健身的。它會給你特別多維度的好處反饋,支持你不斷運動下去。健身,必將成為你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可以抵消諸多當代生活副作用的優秀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