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檢查是胃病診斷「金標準」
胃鏡檢查是把前端裝有鏡頭的纖維導管直接插入胃和十二指腸, 用 肉眼觀察胃腸內部情況。通過內窺鏡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病變,並可經內鏡取活組織檢查,而且還可在內鏡下治療相應疾病。
胃部疾病的診斷,尤其內窺鏡起到舉足 輕重的作用。若胃部出現病變時,胃黏膜形態、排列及色澤等都會出現一些改變。適當的時候取少量組織進行病理分析,可以更加明確地診斷。
胃鏡檢查在臨床上也稱之為胃病診斷的「金標準」。
做胃鏡要記得取活檢
值得患者注意的是,一般大醫院,出於明確診斷和對患者負責的需要,做胃鏡的患者90%以上都會做活檢,因為只有做了活檢,才能細分和精確診斷是淺表性還是萎縮性胃炎,有無胃癌前期病變甚至胃癌。
還有潰瘍是普通潰瘍還是癌性潰瘍等,活檢是用來判別的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有人說胃鏡檢查「不做活檢等於不檢」,這句話雖然有點極端,但也反映了活檢的重要性。所以在您做胃鏡檢查之前,您可以向大夫要求儘量取活檢並作病理分析。
一、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在臨床上也稱之為胃病診斷的「金標準」。胃鏡檢查通過纖狀管由口腔直接伸入胃體內,探頭可以直接拍攝胃內的表面情況,可以詳細了解是否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能將各種急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急慢性結腸炎、各種腫瘤、炎症、息肉等病變清晰檢查出來;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的診斷依據。
胃鏡檢查前注意事項
檢查前一天:禁止吸煙,晚上吃一些流質易消化食物,如麵條、稀飯、饅頭等,這些食物消化時間較短,此外晚上八點以後禁食。
檢查當天:當天早上一定要空腹,因為人一般食物消化到排空需要4-6個多小時,如果早上吃飯,當天就不能再檢查了(因為胃部有食物殘渣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二、膠囊內鏡檢查
膠囊內鏡在檢查時,無需插管,只需服用一粒膠囊。生活、工作不受影響,無痛苦無副作用,能清晰觀察到整個胃腸道內的各種病變。
膠囊胃鏡檢查流程 :
1、檢查準備
檢查前一天醫生告知受檢者注意事項(包括流質飲食/檢查當天早上禁食) 醫生準備好檢查當天所需記錄儀,保證記錄儀電量充足。
2、吞服膠囊
受檢者穿戴記錄儀,吞服膠囊,並飲用一定量的清水 受檢者臥於檢查床接受檢查。
3、控制膠囊
醫生在體外用控制器控制膠囊在人體內的方向和位置 通過影像工作站實時觀察胃部粘膜病變,並採集圖像保存到影像工作站。15分鐘左右胃部疾病檢查即可完成。
4、出具診斷報告
檢查完成後,脫下受檢者身上的圖像記錄儀 醫生根據影像工作站採集保存的圖像出具臨床診斷報告。
三、C14呼氣試驗
幽門螺桿菌是引起消化不良的常見原因,所以,消化科醫生往往會建議你做C14呼氣試驗。
C14呼氣檢測是目前檢查「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的方法之一。
患者僅需輕鬆吹氣,即可診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注意事項: 檢查前一定要空腹,建議早晨空腹到院檢查。
四、胃功能四項檢查
胃功能四項檢測是對胃蛋白酶原(PG)的兩種亞型PGⅠ和PGⅡ,及幽門螺旋桿菌尿素酶抗體(Hp)進行定量檢測,同時給出PGR(PGⅠ/PGⅡ)值。
可以反映胃黏膜正常與否以及胃黏膜受損程度和受損部位、Hp治療效果和預後觀察的敏感性、特異性指標;
可為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Hp感染、早期胃癌、胃癌高危人群的初篩提供有效依據。
與胃鏡檢測相比,具有無創無痛,有效避免潛在的醫源性感染,可廣泛應用於健康人群體檢,或作為不適合做胃鏡人群的胃病輔助診斷等優勢。
溫馨提示:
「胃病」的種類很多,如果有胃不舒服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聽取醫生的建議,該做哪項檢查就去做,正規診治才是科學理性的做法。
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