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
歷史如潮,縱觀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若說哪一位清官給後世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那莫過於北宋名臣包公包孝肅。時至今日,無論是影視形象,還是傳聞故事都是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詳的。
無論是前些年成為不少90後兒時噩夢的《少年包青天》,還是讓80後難以忘懷的《包青天》。每當音樂響起,總會把不少人的回憶扯回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
在那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當中,不覺得讓人感到包公的剛正不阿,也或是佩服他那種不近人情般的正義凌然。殊不知在新中國也有這樣一位包公式的人物,他就是曾經的上海市市委書記王一平。
01漁家兒郎,投身革命
在山東威海有一個三面環海、風景宜人的小縣城,它就是榮成,如今的榮成經濟發達,頗有一番現代化小鎮的氣息。
但在一百多年前,這裡的老百姓多大還是以海謀生,打漁為業。1914年的時候,王一平就出生在這裡的一個漁民之家。
自從有了孔孟兩位夫子,在山東這塊土地上,就有了一股濃厚的儒家氣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苦,金榜題名時」,無論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還是達官貴人的子弟,只要家庭條件允許,總會讓孩子念上幾天書,好改換門庭、光宗耀祖。
王家雖然歷代以打漁為生,也知道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當王一平到了上學年齡的時候,父母也是義無反顧地把他送進了學堂。
雖然不奢求他能夠考上什麼名校,謀個一官半職,但多認識幾個字,總比是個文盲強。畢竟在那個年代,能夠讀書寫字的人並不多,上幾天學也就多了一份前程。
王一平倒也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自從進入學堂之後,也是勤奮好學。18歲的時候,還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文登的鄉村師範學校,也正是這個時期,他接觸到了當時在文登工作的地下黨員,接受到更多的思想上的教育。
當年正在文登鄉師擔任黨委書記的劉家語,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谷牧同志是王一平的老鄉。
見王一平不僅氣質不俗,還對革命事業抱著極大的熱情,就不斷地和王一平接觸,對他做了更多的思想上的教育,並且成為了他的入黨介紹人,而他也成了一位真正的共產黨人。
02從小學教員到主政一方
王一平在文登鄉師學習了三年時間,雖然最終以肄業的形式結業,但並不影響他在黨的領導下的工作,在這期間他還擔任了學校里的黨支部書記,全身心的投入到黨的工作當中。這段時間素有「膠東王」之稱的劉珍年和山東省主席韓復渠也是爾虞我詐,爭端不斷。
結業之後的王一平,在黨的安排下先是回到老家做了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員,一方面可以隱藏自己是共產黨人的身份,避免被國民黨發現,一方面發展當地的革命事業,秘密的從事黨的思想的宣傳工作。
直到黨中央和紅軍的主力經過千難萬險到達延安之後,王一平才根據指示去往了西安。
也就是這個時候,中國大地上遭遇了從未有過的災難,日軍打開盧溝橋,向泱泱中華發起了全面侵略。鄉村教師出身的王一平,也從戎入伍,在東北軍的抗日先鋒隊中做起了政工工作,這也為王一平後來成為我軍當中,一名出色的政治工作者奠定了基礎。
1938年,已經在西安進修一年的王一平再一次回到了家鄉,回到了山東。他從一名普通的中隊指導員干起,從團政治處主任到分軍區的政治委員。
無論是泰山地區,還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沂蒙山地區,都留下了王一平的身影,解放戰爭前夕,已經做到了魯中二地委書記。
當蔣介石獨裁的槍聲打響之後,王一平再一次回到了他熟悉的政治工作當中,長期在陳毅元帥的軍中主持政治工作,對將士們進行思想上的教育。
到了1952年的時候,已經做到了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的政治部主任。
03剛正不阿、嚴於律己
在有關包公的影視劇中,都不乏有包公怒鍘包勉的橋段,用來彰顯包公剛正不阿、公正嚴肅的人物形象。
曾經有人質疑,這本身就是影視化的形象,只是貧苦老百姓對於清官的期望而已,現實社會中,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呢?可王一平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1952年的時候,在陳毅的舉薦之下。王一平從部隊的政治工作當中,再次回到了政府管理的工作崗位上,擔任了上海市的組織部長。
當時新中國剛剛誕生不久,從戰場上回到生活中的人們,漸漸地開始沉迷於和平時代的生活,也逐漸滋生出了貪污腐敗的現象。
王一平主動扛起了上海「三反」工作的旗幟,對上海市的黨員幹部們開始清查,當時有人提出老虎越打越多的不當言論,王一平提出了堅決的反對。
他在大會上說,社會上應該有多少老虎,就該打多少老虎。打老虎不是一個可以指定數量、有指標的事,也正是王一平這種公平公正的做事原則,才避免了不少人被冤枉、被錯判。
王一平向來是個對事不對人的主。在彭柏山的案子上,他力爭公平,堅決反對把彭柏山定為反 革命。為了此事,王一平甚至憤然辭職,辭去在上海的工作,只可惜他最終沒能攔下這一冤假錯案。
十年浩劫的那段日子裡,王一平毫不在乎張春橋的打壓,與之據理抗爭。W革結束之後,他接過了上海市委書記的重擔,與當時的第一書記、以及各級領導班子同心協力、攜手共濟,為上海的飛速發展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然而,就這樣一位熱愛著人民,寬容著同志的人,對家人的要求卻極其的嚴格,她的妻子張梅修在紀檢的工作上表現出色,本應受到提拔卻被他擋了下來。
兒子在企業中表現優秀,本應能成為企業的管理人員,卻在他的「阻攔」之下,只能以普通工人的身份退休。
部隊轉業的女兒原本可以調回到上海,他卻怕因自己官位的關係,讓她留在了南京,直到退休。
王一平有五個子女,工作中表現都非常優秀,但沒有一人能當官。
這或許對他們來說,父親過於嚴苛,但也是父親為了避免特權的濫用。不得不感慨這位優秀共產黨人的大公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