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為什麼說,是他們自己的愚昧守舊導致法西斯坐大

2021-04-12   沐一場月光雨

原標題:邱吉爾為什麼說,是他們自己的愚昧守舊導致法西斯坐大

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年腦子進的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英法美的壓力下,德國被迫承擔了2600多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

一戰後巴黎和會現場

這筆金額巨大的賠款,幾乎衝垮了德國的經濟。在1923年的時候,德國民眾需要支付7000萬馬克才能購買一份報紙。然而,讓眾人感到詫異的是,就在德國經濟即將崩潰之際,英美兩國卻以購買德國公債的形式,在1924年-1929年給予德國近150億金馬克的借款支持。

在英美的幫助下,德國迅速穩定了貨幣並且恢復了經濟。到1929年的時候,德國所有的工業產量已經占據30%。

這英美兩國有點意思了,先逼著德國人認慫,然後看著德國人揭不開鍋了,又借錢給他過?而且,從現在看來,1933年希特勒當政之後,德國之所以可以快速擴張,這跟1924年-1929年的經濟快速恢復有著莫大的關係。

所以說,為什麼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英美兩國不願意德國倒下,而且還要把它重新扶起來呢?

自以為得計的英國人

英國人有句外交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幾乎就可以完全解釋,英國人在一戰後幫助德國人的全部動機,他們當時的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樂意看見法國坐大。

一戰結束後,強占德國工業重地,還要德國賠款1300億金馬克的法國,在實力上已經超出歐洲一大截。這讓奉行「大論均勢」的英國人,非常不高興。

法國士兵

英國人認為,只有當歐洲各國的實力較為均衡的時候,英國人的利益才能保證最大化。著名的邱吉爾首相曾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說道:英國的外交政策,就是永遠反對歐洲大陸上出現的最強的國家,而英國將參加實力稍弱的一方,聯合他們一起打敗最強大的一方。

邱吉爾

於是,扶持德國就成為了英國人的戰略。正好德法雙方又是世仇,扶持德國非常有利於牽製法國,繼而形成新的「大陸均勢」。

英國人為了獲取「大陸均勢」,提供給德國人不僅僅是資金支持。在希特勒上台之後,英國幾乎是默許了德國重建空軍以及恢復武裝部隊的做法,甚至還單獨與德國簽訂海軍協定,允許德國的海軍噸位可以達到英國的35%。

希特勒檢閱軍隊

因此,英國人不僅是幫助了德國的經濟恢復,更「貼心」地為希特勒鬆開了《凡爾斯條約》的鐐銬。後來,邱吉爾在一次講話中這樣說到:因為我們自己的愚昧守舊,使得法西斯有機會不斷壯大他們的戰爭機器。

邱吉爾談及的「愚昧守舊」,就是指的一戰結束後,英國對德國的援助以及後續的縱容行為。

掉進錢眼裡的美國人

相對英國人的單純目標和複雜心思,美國人的心思就單純多了——我只想賺錢。

美國人在一戰當中是發了財的,它搖身一變成為其他所有國家的債權國。這個時候,各國的對美國的債務和德國對各國的賠款,就構成了一個下圖所示的一個結構。美國一看這情況,明白了。這隻要德國人一完蛋,那我的錢也要跟著飛了。因為只要德國人給不起戰爭賠款,美國人就收不回來戰爭借款。

戰爭賠款、借款相互關係的示意圖

當戰爭賠款跟戰爭借款建立了充分聯繫之後,美國人就主動加入到了這場遊戲。在德國外國投資的頂峰時期,美國人的投資占比德國全部外國投資的70%。美國人為了收回借款,可真的是不遺餘力。

美國人加入到了賠款遊戲之後

只是,英國人沒有想到,復甦後的德國不是重新牽製法國,而是完全占領了法國;而美國人也沒有想到,復甦後的德國並不能幫他們收回借款,因為當法國只剩下100多億美國借款沒有收回之時,它卻被德國完全占領了。

德軍占領巴黎

書生妄言:

說到底,「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人對歐洲事務並不太關心,只要不影響貿易往來,那美國人其實也沒什麼底線可言。

而英國人還是玩「代理人戰爭」玩的太多了,總是以「老大帝國」自居,想玩平衡,結果引火燒身。

說到這裡,書生想問了,英美在一戰後扶持德國,結果讓德國引發了二戰。那為什麼二戰後扶持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卻沒有重蹈覆轍呢?這個問題,咱們下回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