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曹操、劉備、孫權的遺言,誰更高瞻遠矚?結果沒想到

2021-04-06   沐一場月光雨

原標題:三國英雄:曹操、劉備、孫權的遺言,誰更高瞻遠矚?結果沒想到

三國中雖有諸葛亮、關羽之一文一武,冠絕古今,二人在整部《三國演義》中也之占據主角地位,但三國終歸還是曹操、劉備、孫權的三國,正如曹操對劉備說的那句話:「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曹操說這句話的時候是199年,當時還沒有孫權呢,屬於孫策當政時期,而曹操對孫策的評價是: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公元200年時,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才上位。曹操知道孫權之後,還專門補充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來評價孫權。可見,在曹操心中,天下英雄惟劉備,孫權與曹操罷了。

既然此三人被稱為英雄,並且成功將天下三分,目的是統一或者是不倒,那麼就要具備一個要素:高瞻遠矚,可以一針見血看透事物的核心。在這方面,三人的遺言可以很好的證明。因為臨終前說的話根本沒有容錯率,一旦說錯了,後悔也晚了,沒法補救,因此遺言才是最代表個人能力的話。

曹操:

赤壁滅吳

曹操臨終前靠三馬同槽而食的夢境,來測試大家對司馬懿的戒備心,結果竟無一人懷疑司馬氏,說明司馬懿隱藏的極深,於是大叮囑曹丕說:司馬懿其人,城府深不可測,只可用之,不可不防,切記。(事實證明,後代如果遵循這一條,曹魏肯定不會這麼快就斷送。)

隨後曹操又交代大臣道:「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唯有孫權和劉備,未曾掃除。而今病危……(託孤之事)」。曹操遺言的核心內容是:搞好內部關係,滅蜀吳,平定天下。

劉備:

先滅東吳,後滅曹操

劉備在臨終時,處境比較尷尬,剛剛喪失了蜀漢全國之兵約70萬大軍,西蜀之地又剛平復不久,還是搶來的,民心尚未穩定。而在蜀漢集團內部,關羽、張飛兩位兄弟都已經不在了,只剩下趙雲和諸葛亮了。趙雲是自家兄弟,這沒的說,但卻是保鏢身份,缺乏謀略。而諸葛亮的智謀獨步西蜀,免不了要出現專政局面,殺掉吧,沒人能撐得起蜀國,於是就有了白帝城託孤。

於是劉備先是誇讚了諸葛亮的才能和對自己的恩情,隨後有用馬謖來測試諸葛亮,問諸葛亮怎麼看馬謖,如果諸葛亮有二心,必然會順著自己,豈料諸葛亮卻說馬謖是當世人傑。於是劉備放心,便寫遺照。因為劉備死的時候,孫權還未稱帝,處於向魏國稱臣的狀態,所以劉備只說了「殲滅曹賊」,興復漢室的意願,其實本意就是:滅魏吳,平定劉家天下。

(劉備知道自己經常做反客為主的事情,比如:去徐州反客為徐州牧,去荊州又占了荊州,去益州又偷偷高走了人家的兩川之地。他自然十分清楚這其中的心理過程,於是便讓諸葛亮可輔便輔,不可輔便取而代之。讓諸葛亮無法在劉禪這一代下手,除非劉禪死了,但諸葛亮咋可能耗得過劉禪的壽命呀。當然了,這只是萬無一失的做法。)

孫權:

孫權臨終前,也有一段離奇經歷:吳主先陵的柏樹,盡皆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於道上。孫權因此受驚嚇病重。沒多久便支持不下去了,臨終前,孫權也留下了遺囑。遺囑的核心內容是:看魏蜀兩國鬥爭,持觀望態度。二虎相鬥,必有勝負,而吾必隨之矣。……切記,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憂樂,與民共乏困……如何善待百姓等。

許多人沒想到孫權居然是這個態度。因為在三國之中,魏國帝位來自於禪讓,蜀國屬於漢位繼承者,以復仇名義討賊,一旦二者分出勝負,無論是曹魏勝還是蜀漢勝,孫吳想打誰都將毫無藉口可言。而且,勝利方可以兩面夾攻,打吳國還出奇的好打,防禦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孫權死後留下遺言,不管是誰贏了,咱們便直接向其投降,不僅可保一方平安,還能使後代富貴無憂。這條遺言對於人民,對孫氏家族,對文武百官,都是百利而無一害,堪稱三方之中最為精妙,最高瞻遠矚的一句遺言,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大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