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三國演義》開頭所說的那樣: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時期,便是天下由東漢末年的「合」轉向「分」,進而上演了天下英雄逐鹿中原,為統一漢室破碎的江山爭個頭破血流,最終卻被司馬晉統一的故事。
在三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但稱得上大戰,甚至足以改變三國未來歷史走勢的大規模戰役,僅有三場,分別是: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與孫劉聯盟的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的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每一場成就了新的王者,卻也標誌著一個英雄的落幕。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前夕
官渡之戰後
官渡之戰是決定曹操與袁紹命運的一場戰役,當時的天下形勢對於曹操來說,只有荊州劉表、江東孫權、馬騰韓遂、河北袁紹是威脅,而在這幾個勢力當中,當屬袁紹是最大的對手。戰爭開始,四面皆敵的曹操,在面對來勢洶洶袁紹時,一直處於弱勢,但最終曹操火燒烏巢,大敗袁紹,並且在數年內將袁紹殘餘勢力連根拔除。
關於這場戰役,在演義中,袁紹興兵70萬共打曹操,曹操急忙召集7萬兵馬迎戰。而事實上,袁紹兵力應該是10萬上下,而曹操兩萬左右。
戰鬥結果:一代英雄袁紹退出歷史舞台,曹操統一中原,以及北方成為天下最大勢力。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前夕
赤壁之戰後
赤壁之戰堪稱是三國最關鍵的一戰,曹操能否統一天下,以及孫權、劉備之命運都系此一役。此時的曹操堪稱無敵的存在,僅一年時間就滅了劉表,占據了荊州大部分地盤,逼得劉備攜民渡江,差點把孩子都搞丟了。
在演義中,曹操興兵80萬南下,江南百姓以及孫吳上下官員聞之無不瑟瑟發抖。諸葛亮臨危受命,使孫劉聯盟結成,共同抵抗曹操,並在赤壁曹操擊敗。而事實上,曹操兵馬不到二十萬,孫劉兵馬不到六萬。
戰鬥結果:一代梟雄曹操從此丟掉「超級大哥」的實力和身份,轉而成為勉強壓制孫劉的勢力。顛沛流離多年的劉備卻順勢奪取荊州,從此成為一方諸侯。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時
夷陵之戰後
關羽丟掉荊州之後,諸葛亮以荊州圖中原的計劃破產,為了在有生之年平定天下,劉備不得不策劃爭奪荊州,劉備稱帝後,立刻發動了以場以報兄弟之仇為藉口的討伐,意圖先滅吳,再伐魏。
在演義中,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兵75萬,浩浩蕩蕩地殺向孫權,江南之人,無不膽裂,日夜泣哭。孫權慌忙及合兵馬迎戰。而事實上,雙方參戰兵力約為5萬左右。
戰鬥結果:一代英雄劉備撤退的路上病死於白帝城,所帶兵馬全軍覆沒,給蜀漢消耗了大量地有生兵力,從此一蹶不振,被迫往南部山區發展。而孫權從此徹底消除了來自於劉備方面的威脅,穩坐東吳。此時,相對平衡的鼎立之勢基本形成。
三國時期的這三大戰役,每一戰均是以少勝多,以優勢方落敗而告終,但凡有一次多勝少,三國的命運都將改寫,晉朝時期統一的局面也將會提前很多年。不過歷史沒有如果,勝敗都是常事,曹操的八十萬大軍都敗了,生活中的那些令人憂心忡忡瑣碎小事又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