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劉春雄
《自有品牌革命》:隨著自有品牌份額的增長,有人擔心知名品牌最終會變得多餘。然而,自有品牌與知名品牌是互補的,因為知名品牌產生商店流量,從而支持零售商優化利潤,並為消費者提供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品類自有品牌銷量滲透率高和品類自有品牌市場份額大並不一定會導致品類盈利能力最大化。
先說答案。硬折扣時代來臨,主要替代廉價雜牌。快消品企業應該快速占據高價位,而且高價位的機會之窗,一閃即失。
結論很簡單,邏輯很複雜。本文先展開,再回到主題。
硬折扣憑什麼硬?
硬折扣,就是絕對性價比。在相同的品質情況下,絕對便宜。即使不打折,也便宜。
那麼,硬折扣為什麼便宜呢?
在由PSCC採購與供應鏈專家會團隊編寫的《採購管理與運營實戰》一書中提到,通常情況下,與供應商談判降價只能帶來5%-10%的降成本收益,通過精簡流程和交易信息化降低管理成本預計能帶來10%-20%的成本優化空間,70%-85%的成本優化空間則產生於技術研發、市場營銷、消費者服務等領域。
解讀一下上面這句話。
通常情況下,零售商找區域代理商拿貨,哪怕談判力足夠強,也只能帶來5%-10%的價格優惠。這樣的折扣空間,當然不夠硬。
如果繞過區域代理,直接找廠家,簡化渠道流程,就能夠帶來10%-20%的成本優化空間。雖然折扣空間大了一點,但還是不夠硬。而且產品仍然帶有品牌商標籤,不是自有品牌。
如果零售商進入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和消費者服務,那麼,就有70%-85%的成本優化空間。這個時候,折扣空間就非常硬。而且產品抹掉了品牌商的痕跡,成為自有品牌。
我在《自有品牌為什麼那麼便宜》一文中,提到了零售商的5個拿貨價,價差可能高達85%。
1. 車間成本價=車間生產成本(變動成本)+車間分攤固定成本
2. 公司成本價=車間成本+公司分攤固定成本
3. 公司出廠價=公司成本+公司毛利
4. 一批經銷商價=公司出廠價+經銷商經營成本+經銷商毛利
5. 二批經銷商價=一批經銷商價+二批經營成本+二批毛利
價格差越大,硬折扣就越硬。
以我個人的商業經歷,確實有過在生產廠家以2折零售價拿貨的經歷。
自有品牌聯盟「螞蟻商聯」的創始人吳金宏說,螞蟻商聯有很多中國零售企業沒有的崗位,就是介入生產的源頭,乾了一些過去由品牌商乾的事。
中國的硬折扣時代剛開啟,零售商還處在渠道流程優化階段。目前也只是做到找廠家拿貨,極少參與產品研發,因此,硬折扣仍然不夠硬。
也就是說,硬折扣雖然來了,但距自有品牌還比較遠,目前的成本優化空間還不夠大,需要一個較長時間逐步疊代的過程。
之所以選中零食賽道打響硬折扣第一槍,主要是零食品類的渠道足夠長,優化空間比較大,帶來的折扣比例比較高。當硬折扣的戰場轉移到其它品類時,成本優化空間就沒有這麼大了。再加上零食賽道本來就是長尾品類,知名品牌不多。
中國商業的發展,品牌商通過深度分銷抵達終端,在經銷商小型化的環境中,崛起了行業品牌巨頭。
硬折扣的發展,將是零售商通過抵達源頭(廠家),優化環節,完成和替代部分原來品牌商的職能(如產品研發),從而掌握話語權。
硬折扣之硬,在於供應鏈革命要徹底。中國的供應鏈革命,在零食賽道打響第一槍,以後會蔓延到其它賽道。
供應鏈革命的周期很長,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國的硬折扣,目前還不夠硬,主要是跑得太快,比如,盒馬的自有品牌份額已經達到35%。
小結
面對硬折扣,知名品牌千萬不能降價應對。第一,硬折扣替代的不是知名品牌,而是廉價雜牌;第二,即使降價,也無法降到自有品牌的價位。自有品牌的拿貨價及品牌背書,決定了它在成本上難以替代的巨大優勢;第三,如果你在自有品牌的價位區間,趕快轉移或撤退,留給你的時間不會太寬餘。
硬折扣是身份認同
中國目前瀰漫著一種氛圍,硬折扣是消費降級的產物。非常應景目前不景氣的商業氣氛。
那麼,硬折扣到底是短期消費降級的產物,還是可以穿越經濟周期的相對穩定的商業模式呢?
TreeHouse食品公司零售部總裁說:「對於千禧一代來說,追求性價比的購物方式是他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
TreeHouse劃分自有品牌的購物者特徵分為五類:價值優化者(29%),純粹的質量主義者(28%),解決方案尋求者(25%),品牌忠誠者(9%),獨立的習慣主義者(9%)。
請注意關鍵詞:身份認同。這才是硬折扣的核心。
其實,曾經流行於歐美日的中產消費同樣是身份認同。美國有一個調研,除了中產者外,相當多的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也認同自己是「中產人群」。因為中產是一種身份認同。這與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典型的中產也不認為自己是中產。
那麼,什麼是身份認同呢?這是中長期經濟塑造的生活方式決定的。
早期的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特徵:1. 消費廉價雜牌;2. 偶爾消費大眾知名品牌;3. 仰望高端名牌。
這個階段,購買廉價雜牌是無奈。
當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後,消費特徵有了變化:1. 正常消費低價自有品牌(硬折扣部分);2. 正常消費大眾名牌;3. 偶爾消費高端品牌;4. 低頻消費奢侈品牌。
此時,消費自有品牌是收入增長後的自信。
收入增長後有兩個很重要的變化:
一是消費者對大眾名牌的態度。比如,過去認為可口可樂、寶潔等跨國品牌是高端名牌。現在視為大眾名牌。中國消費者對大眾名牌的態度已經與歐美相似。
二是低價自有品牌替代了廉價雜牌。實際上,自有品牌等硬折扣模式並沒有搶占知名品牌的份額,而是搶占了廉價雜牌的份額。受影響最大的是三四線品牌,甚至包括二線品牌。
在品牌圖譜中,原來的圖譜是:廉價雜牌大眾名牌高端品牌奢侈品牌。
現在改換為:自有品牌大眾名牌高端品牌奢侈品牌。
最大的變化是,自有品牌替代了廉價雜牌。自有品牌相對於廉價雜牌有兩大優勢:一是自有品牌比廉價雜牌的價格更低;二是自有品牌作為零售商品牌,有更強大的品牌背書。
歐洲自有品牌的歷史已有60年,期間有經濟高潮,也有低谷。自有品牌的消費者,高中低消費者都有。可以視為穿越經濟周期的商業模式。
這樣的商業模式,無論在經濟高潮還是低谷,都是受歡迎的。這是供應鏈革命的產物,並非消費降級倒逼。之所以發生在當下,而不是消費能力更差的改革開放初期,就是因為供應鏈革命的到來有它的歷史規律性。
小結
低收入階段,購買高端和奢侈品是因為不自信;中高收入階段,購買自有品牌是因為足夠自信。這種足夠自信成為一種常態生活方式,就是自有品牌的性價比和高端名牌的品牌溢價都能正常接受,比如三浦展在《第4消費時代》所展示的日本消費模式。
千萬不能把硬折扣定義為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模式。它是收入達到某個階段後,為各收入階層所能接受的消費方式,或者說是全社會的共同身份認同。
硬折扣也許在某個經濟低谷時被迅速催熟,但卻是能夠穿越時代的消費模式。歐美60年的經濟變化萬千,但硬折扣一直在良性發展。
重新劃定價格帶
中國經濟的發展,每個品類的價格帶越來越長。按照「自有品牌大眾名牌高端品牌奢侈品牌」的品牌圖譜,正在形成全價格帶光譜。
第一,自有品牌價格帶
自有品牌構成了一個獨立價格帶。典型的自有品牌是三層架構。
《自有品牌革命》描述的三層架構是:好,更好,最好。當然,前提是硬折扣低價。也就是說,硬折扣產品在品質和價格上也是分層次的,並不是擁擠在最低價格帶。
即使是三層架構的最低一極,品質也是好的。所以,只有低價,沒有廉價。
歐洲自有品牌也在不斷進化,經歷了白牌階段(1970年代),山寨階段(1990年代),質量優良的概括性品牌(2000年代),細分客戶階段,混合自有品牌架構(2017年起)。
當然,隨著歐洲自有品牌的普及,自有品牌也延伸到其它價格帶的空間,這是後話。
第二,大眾名牌價格帶
快消品跨國公司和國內頭部品牌的超級大單品,可視為大眾名牌。
自2013年開始,我就提出「主流換擋」,就是大眾名牌價格帶前移。比如,礦泉水的主流價格帶從1元調整為2元,現在正向3元和4元轉移。10多年前,很多人認為可口可樂是高端,現在知名企業推出的飲料,極少有低於可口可樂價格的。
自有品牌的繁榮會不會搶占更多的大眾名牌份額?《自有品牌革命》一書告訴我們歐洲的做法:自有品牌當然會搶走部分大眾名牌份額,但零售商會更注重推廣更高價格的大眾名牌以平衡全價格帶。
畢竟,大眾名牌對於引流非常重要。但品牌黏性較低的大眾名牌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離自有品牌價格帶越近的品牌,被自有品牌覆蓋的可能性越大。反之,離自有品牌價格帶越遠越安全。
第三,高端價格帶
即使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消費者,仍然有購買知名品牌的衝動。只不過由於消費能力有限,只能低頻消費。
3年疫情期間,儘管受疫情影響,但高端消費竟然有爆發之勢。過去,高端品牌是跨國品牌的天下,中國國力的強盛,消費者自信心的提高,中國品牌已經在高端品牌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茅台是比較早的開創品牌高端化的白酒品牌,引領了白酒高端化過程。
第四,奢侈品價格帶
除白酒、香煙等品類已誕生國產奢侈品外,奢侈品整體上仍然是跨國品牌的天下。
上述四大價格帶,受自有品牌及硬折扣影響最大的是廉價雜牌,知名品牌基本不受影響。當然,有些硬折扣店拿知名品牌降價,比如,本來5元的東方樹葉賣3.5元。這不是硬折扣,只是招徠定價。
小結
離硬折扣價格帶越近,被硬折扣覆蓋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知名品牌不是應該向自有品牌價格帶靠近,而是遠離自有品牌價格帶。當然,如果向自有品牌價格帶靠近,短期內是可能有巨大收益的,但長期是有害的。關鍵看你是關注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
漲價的機會窗口期
知名品牌是硬折扣店的硬通貨。《自有品牌革命》一書告訴我們,知名品牌在硬折扣店必不可少。兩者之間有一個最佳組合。
從經濟發展的規律看,行業持續縮量與高端化是一對孿生兄弟。這個過程從2016年就已經開始。
目前影響品牌商的三大因素:行業縮量,自有品牌及硬折扣,高端化。前兩項對品牌商不可控,可控的因素是高端化。
可以說,目前環境下,零售商的主要機會在自有品牌與硬折扣,品牌商的主要機會在主流換擋和高端化。
具體來說,就是大眾名牌升級(主流換擋)和高端化,在價格帶上儘可能遠離自有品牌價格帶。
第一,主流換擋
2016年後有一撥主流抵擋的機會,很多企業抓住了機會。比如統一的湯達人。
最近,不少品牌正在謀劃大眾名牌的價格調整。2023年東方樹葉的爆紅可視為一例。
2024年開始的幾年內應該是主流換擋的機會窗口。當機會之窗到來時,誰搶占先機,誰就有優勢。比如,啤酒企業近幾年的主流換擋就非常不錯,青啤的白啤、雪花的喜力、燕京的U8等增長很快。
第二,高端化
高端是遠離主流,但不及奢侈的價格帶。比如白酒行業的次高端。
以大眾名牌為分界線。自有品牌及硬折扣發展越快,離自有品牌價格帶的產品越危險。同時遠離自有品牌價格帶越近的產品機會越大。
行業縮量,自有品牌及硬折扣,影響最大的是低端品牌。低端品牌的價格帶與自有品牌重疊,品牌背書上無優勢。
有人幻想能夠成為自有品牌供應商,但中小品牌商應該很難滿足自有品牌供應鏈苛刻的要求。當然,目前很多中小零食品牌還是有機會的,主要原因是零食硬折扣還只是從廠家拿貨,沒有進化到參與產品研發、生產。
我建議低端品牌儘快遠離低端,未來高端比低端機會更多。越是低端,規模優勢越重要。而高端恰恰是差異化的,反而有中小企業的機會。
大眾名牌的機會,首在主流換擋,次在高端布局。主流換擋是有規模的,而且價格帶就是大眾名牌價格帶,有優勢。高端重在布局,不在規模。因為主流換擋是個持續的過程,現在的高端,未來可能成為主流換擋。
受過去追求銷量規模的影響,現在很多人特別警惕銷量下滑。其實,縮量時代早已到來,主流換擋和高端化是必然趨勢。即使是自有品牌和硬折扣,也改變不了主流換擋和高端化的趨勢。反而會因為硬折扣的推進,加速主流換擋和高端化的節奏。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有兩句名言:
- 成功不是因為解決了問題,而是抓住了機會;
- 機會就像暴風之夜沒關上的窗戶,不知道什麼時候打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關上。
當機會之窗已經打開時,就毫不猶豫地抓住它。畢竟,如此戰略性機會,一生並不多。
小結
占據一個價格帶,就是占據一個時代。硬折扣不是低價時代,而是重劃價格帶的時代。越早占據新價格帶,越有可能在該價格帶占據支配地位。
敢漲價嗎?
回到本文的主題。硬折扣時代,快消品牌還敢漲價嗎?
我的答案是:硬折扣時代,快消品牌應該漲價。越是低價位區間,越應該漲價。如果無力漲價,早做撤退打算。因為品牌商在低價位區間是不可能與自有品牌的硬折扣競爭的。
但敢不敢漲價,取決於三大因果:第一,對時代的認知;第二,對新環境營銷能力的自我認知;第三,對營銷目標的定義,到底是獲得短期收益還是長期行業地位。
當然,漲價的最佳方案不是老產品硬漲,而是通過推新產品塑造品牌溢價。既追求硬折扣的性價比,也追求品牌溢價,這是每個消費者心中兩個相互衝突又能夠合理調和的消費方向。哪個方向能夠取得主導,取決於消費場景所勾起的消費慾望。
備註:本文參考了《自有品牌革命》中的大量觀點和數據,在此致謝!畢竟,歐洲自有品牌占零售份額的38%,全球領先。自有品牌是硬折扣的前提,歐洲硬折扣的演變給中國發展硬折扣提供了示範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