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吹錢偉長寫論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但這的確不符合學術規範

2021-04-21   AI科技評論

原標題:網吹錢偉長寫論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但這的確不符合學術規範

作者 | 陳彩嫻

編輯 | 劉冰一

近日,錢偉長先生在2002年發表於其創立的《應用數學與力學》期刊上的文章《寧波甬江大橋的大撓度非線性計算問題》因為在「參考文獻」一欄標註「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而引起網友熱議。

圖註:中文版文章的「參考文獻」部分

圖註:英文版文章的「參考文獻」部分

在了解錢偉長先生傳奇般的生平後,微博網友大多一片叫好,並似乎因此默認錢老的文章符合學術規範:

錢偉長(WEI-ZANG CHIEN)生於1912年,民國元年,姓名使用舊式拼音,一生經歷無數坎坷,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捆在一起,在918事件爆發之後決定棄文從理,科學救國,從歷史轉到物理與數學,從零開始,最終以優異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赴加拿大與美國攻讀博士、博士後,師從世界飛彈之父馮·卡門,在科研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毅然回國。

他為科研與教育事業付出了一生。雖擔任上海大學校長,卻沒有領過校長的工資、享受過校長的福利,名下無房產。他推導過13000個三角級數求和公式,研究過漢字計算機編碼,發明了獲獎的「錢碼」,是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對於錢老,大家自然是萬分欽佩。

但是,熱議中的「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言論,也容易讓人誤解錢老對學術研究與科研規範的態度。該話題在知乎也引起討論,並將錨點對準了錢老:

且不說錢老已於2010年仙逝,網友從道德與情理層面均不應隨意評價已故先人,從學術規範的角度看:這篇文章是否符合學術規範?參考文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在談學術規範時,我們在談什麼?

1

網友評價:不符合學術規範

錢偉長先生的這篇文章是否符合學術規範?目前知乎高贊回答大多表示:該論文不符合學術規範。但是,錢老不應因為這個工作而被質疑其對學術的態度。

首先,這篇文章更接近「article」(文章),而不是「paper」(論文),因為論文里的內容本質是計算推導,其中引用的知識有一部分屬於為目標讀者(約稿群體)所知的教科書內容。就像我們看到「吃飯」二字,立刻能想到二字所代表的內容,無需贅言。

知友@科技小捕快提到,錢偉長先生的這篇論文實際上是數學推算,其中的基本理論已經編入教材、並非錢老所創:

但Ta認為,這件事本身的責任在於「媒體炒作」,因為錢偉長先生非常重視文獻資料,多次強調要創新就要先參考別人的東西:

錢偉長先生在板殼問題、廣義變分原理、環殼解析解和漢字宏觀字形編碼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媒體不應拿這篇文章大肆宣傳,構建學術權威

在該發言下面,網友@yank提到,錢偉長先生在2002年之所以發表這篇文章,是回應寧波大橋事件:

事實上,仔細閱讀參考文獻部分,錢老也指出了該文不需要參考文獻的兩個理由:

理由1:文中有關小撓度的理論在一般的材料力學書中都能輕易找到;

理由2:文中首次提到有關非線性大撓度梁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其近似解法。

其次,也有人(知友@華沙)認為錢老的這篇文章屬於較為「輕鬆的溝通」,科研論文有很多題材,而錢老的這篇文章屬於通訊(Correspondence)文章。這篇文章是約稿,讀者是請他推導這部分計算的特定人群,因此錢老的這篇文章更多是展現科研思路,而非科學發現

另一位網友@Tzar Xe也提到,錢老的文章不符合最基本的學術規範,「學界外對學術成果種類的認知匱乏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大量的邏輯悖論和不協調之處」:

Ta 還提到,錢偉長先生的這篇文章更適合發在側重於知識-教育性為主的期刊上, 能夠使老舊教材版本跟上新時代、提供可信知識、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2

為什麼需要參考文獻?

那麼,參考文獻為什麼被視為評判一篇學術論文是否規範的標準?

我們知道,學術論文一般包括摘要、關鍵詞、致謝、正文、參考文獻等部分,其中,參考文獻位於論文的最後,篇幅短,只作簡單的工作羅列,但卻不可或缺。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的介紹,參考文獻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 列出你的信息源,顯示你已經做了正確的研究工作;

  • 讚揚其他研究者並肯定他們的工作,當一個負責任的學者;

  • 避免剽竊其他作者的工作與觀點;

  • 方便讀者追溯某項研究的信息源。

簡而言之,就是:參考文獻關乎學者個人的學術信譽。

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