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品牌不賺錢,經銷商下一步怎麼走?

2023-03-19     新經銷

原標題:一線品牌不賺錢,經銷商下一步怎麼走?

作者丨任文青

2022是疫情三年最嚴重的一年,出差、線下活動,都受到極大限制。

雖然如此,過去一年我仍走訪了大大小小几十家經銷商,與他們深入交流。

他們中有年銷數億的數字化大商,也有年銷幾百萬的傳統小經銷商,當然更多的是年銷1500-3000萬不等,做到一定規模艱難維持的經銷商。

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有一個體會:商貿流通,這個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行業,正在加速變化。但正如「魚兒不知道自己在水中」,絕大多數經銷商身處其中,並沒有感知到這種變化。

當先行者已經踏入新世界的時候,他們仍停留在舊世界的框框里。

今天我打算用一篇文章將我的觀察分享與你。耐心讀完,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

渠 道

一線品牌的代理,還要不要做?怎麼做?

這是很多經銷商在思考的問題。

過去30年,中國有一大批經銷商在品牌的帶領下成長起來,根據品類不同,一個地級市經銷商如果做到幾千萬,其中可能有40%-70%是由他的主導品牌貢獻的。

沒有品牌,這些經銷商不可能發展起來,不止是帶來銷量,關鍵是品牌教會了經銷商,如何去維護終端、設立組織架構、制定流程、人員分工等等。

但是當經銷商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得不重新審視其與品牌的關係。

為什麼?

某經銷商跟我們講,一線品牌給我10個點的毛利,但是我們運營成本就8個點,再加上各種費用,仔細一算其實根本不賺錢,搞不好就是虧錢。

經銷商想,我辛辛苦苦,起早貪黑,為品牌在區域市場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就掙這點錢?甚至還要虧錢?

但是廠家想的是,我給你代理權,給你投費用,幫你建立起團隊,當初沒有我們品牌你的生意不可能做起來,現在少賺點就不想做了?

站在任何一方,都有道理可講。

但是商業要講的不是道理。

對於品牌來說,經銷商只是渠道,渠道的本質是什麼?規模化觸達。經銷商因品牌而生,但品牌帶起經銷商,不是出於善意,而是品牌需要你在一個區域市場規模化觸達成百上千的終端。

經銷商發展起來了,考慮要不要繼續合作,也不是「忘恩負義」,而是它需要利潤,需要生存,需要發展。

這是商業的理性分析,但它背後其實有更深層的經濟學規律,在決定著廠商關係的變化。

這就是稀缺。

稀 缺

稀缺是經濟學大廈的基石,也是我們洞穿商業本質的透鏡。

商業價值的本質,是稀缺資源的變現。

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

過去幾年新消費品牌不斷出現,但真正存活下來的很少。原因很簡單,線上流量可以讓你迅速起量,但是流量需要你花錢買,看似銷售額不少,但根本就沒有利潤可言,甚至只能靠融資去續命,這當然不可持續。

不只是新消費品牌,成熟品牌同樣如此,線上價格遠遠低於線下,而且需要投入大量費用去做推廣,買流量,很多品牌只賺取極低的利潤,甚至也是賠本賺吆喝。

錢都被誰賺走了?

平台。

想一想,你是品牌,平台只是渠道,為什麼渠道賺走大部分利潤,而你卻淪為幫平台「打工」的角色?

因為平台掌握了稀缺資源——消費者,它賺的錢本質上是它擁有的稀缺資源的變現。

誰擁有稀缺資源,誰就有選擇權,誰就能賺取更多的利潤。

廠商關係中,為什麼經銷商只能掙得辛苦錢?因為品牌稀缺,渠道資源不稀缺,品牌賺取更多利潤,本質上是它自身品牌這個稀缺資源的變現。

過去幾十年很多經銷商跟隨品牌把生意做起來了,但是他們依賴廠家做市場,自己沒有建立起終端推廣和運營品牌的能力,所以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微薄,沒辦法也只能苦苦維持。

不過稀缺資源正在發生轉換,因為行業在加速變化。

第一,渠道交易結構在改變。過去幾年大商化趨勢明顯,很多地方的小經銷商要麼被淘汰,要麼淪為分銷商、二批商,商貿流通行業正在向標準化、集約化和規模化演變。

第二,消費存量博弈,且消費者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我們早已從品牌主權時代,進入到了消費者主權時代,這使得品牌的市場集中度越來越低。

這導致什麼結果?

過去,經銷商不稀缺,品牌稀缺,好產品稀缺。

現在,好產品不稀缺,掌握了終端資源,擁有推廣能力的經銷商稀缺。

稀缺資源發生轉換,一定會導致廠商關係的變化。經銷商的市場角色變了,但很多經銷商並沒有意識到,思維仍在原有的框架里,從原來的視角看待問題。他們想的是如何跟品牌要更多的返利,要更多的支持,這個品牌不做了,如何找到下一個主導品牌繼續維持銷量。

他們的思維仍停留在舊世界。

但是,總有先行者,他們已經在新世界探索。

講兩個案例。

服務好客戶

去年11月我拜訪了某地級市經銷商張總。

張總過去10年一直在做一件事兒,就是針對終端客戶的需求,去選擇品牌和產品組合,早年代理的一線品牌除了少數,基本都砍掉了。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獲得了同行2-3倍的利潤。

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

他組建了一個超過200人的導購團隊,覆蓋當地200多家商超,他思考的是怎樣服務好終端,他研究的是當地消費者的需求。

他說:「我們憑什麼賺錢? 滿足客戶的需求,最終是消費者的需求。」

講得非常好。

最初你是品牌的編外團隊,掙的是品牌付的「工資」,發展到一定規模,團隊有百十來人,抓住了當地核心網點,它就是一個獨立的企業,你必須贏得「利潤」。

企業利潤從哪裡來?

來自於市場,來自於客戶。

這是一個底層思維的轉變。

我們講過,好產品不稀缺,掌握了終端資源,擁有推廣能力的經銷商稀缺。

張總的利潤其實是其掌握的稀缺資源的變現。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服務好客戶,就是變現的方式。

如果你的生意規模在區域已經做到頭部,終端網點覆蓋沒有問題,你一定要發展自己的運營和推廣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強化你的稀缺性。

整合供應鏈

另一個案例,是去年9月份拜訪的樊總。

樊總早期代理的品牌很少,只能從當地經銷商或者二批那裡拿貨,漸漸地眾多品牌都願意直接供貨,甚至過去不願合作的品牌都主動需求合作。

成立僅僅5年,現在覆蓋17000+小店,經銷的產品有6000+SKU。

如何做到的?

靠的是B2b平台帶來的效率優勢。

傳統商貿業務,代理幾個品牌,但自建B2b可以直連數千家終端,通過規模化的覆蓋,集中需求,進而跟更多的上游廠家建立業務關係,幫助數百個品牌,完成幾千個SKU的規模化分銷。

與傳統商貿相比,B2b數字化經銷帶來的是碾壓式的優勢。

這樣的公司還有很多,有像樊總這樣,過去沒有商貿經驗,直接高舉高打快速顛覆行業的,也有從傳統商貿轉型,即使忍受3年虧損也要堅決完成數字化轉型的。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B2b本質上是依靠數字化工具整合本地供應鏈,實現規模化的覆蓋和分銷,從而構建效率優勢。直連數千乃至上萬家終端,一個地級市,最多可以容納兩個B2b平台,這是真正的稀缺資源。

有條件的經銷商,一定要參與到本地供應鏈整合中來。因為這個機會,你不做,一定會有別人做。

寫在最後

一線品牌不賺錢,經銷商下一步怎麼走?以上兩個案例,明確無誤地發出了這樣的信號:

經銷商的角色在發生改變,傳統經銷商是服務品牌,做好分銷覆蓋;未來的經銷商則是圍繞渠道客戶,做好供應鏈服務!

有實力的經銷商已經從掙「工資」的品牌編外團隊,轉變為服務好客戶,將稀缺資源變現為「利潤」的企業。

這不是個別經銷商意願決定的,它是商業從低效向高效演化,品牌主權過渡到消費者主權時代,這兩個因素疊加帶來的趨勢的必然結果。

小代理商,未來就一定會消失嗎?依賴一個絕對頭部品牌,做好市場,就一定活不下去嗎?

當然不是。

我們講供應鏈整合是趨勢,數字化經銷是趨勢,但所謂趨勢,在一個大的時空里來看,區域不同,品類不同,它發展的階段和結構肯定不一樣。

在可預見的未來,傳統的經銷商不會消失,他們依然會存在,但他們會停留在舊世界。

新舊世界的劃分,是思維、是視角,是能否洞悉行業變化,進而採取行動,抓住先機,贏得未來。

2023年4月6日-8日,第八屆中國快消品創新大會將以「新世界 新快消」為主題在成都非遺博覽園緹沃麗酒店(青羊區光華大道2段601)舉辦,「新經銷」聯合全國TOP50區域數字化經銷商,共同發起「中國快消品數字化經銷聯盟」,搭建交流、學習、合作的平台,並在大會現場舉辦啟動儀式,有志於抓住未來機會的經銷商,歡迎您的到來!

PS:本次大會將圍繞【新世界 新快消】為主題,3天時間,130位嘉賓,13場平行論壇,聚焦行業頭部品牌高管、平台創始人、全國各地優秀經銷商等,共同探討在新世界時代下,關於快消行業的最新動向,渠道的最新變化,市場發展的最新趨勢,學會如何在新世界裡,應對新變化,實現新增長,成為新快消!

截至目前已確認的部分重磅嘉賓有:

1. 華潤啤酒(控股)有限公司執行長侯孝海

2. 雀巢集團執行副總裁、雀巢大中華大區董事長兼執行長張西強

3. 分眾傳媒創始人兼董事長江南春

4. 波士頓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丁佳川

5. 尼爾森IQ首席業務增長官鄭冶

6.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營銷中心總經理申長亮

7. 李錦記醬料集團中國區總裁張福鈞

8. 用友網絡高級副總裁王勇

9. 彩華商貿(悅合集) 總經理姚旭鴻

10. 東鵬特飲數字化負責人董文波

11. 山東魯花集團CIO姜波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dcbaf1bd3624e0ee3dc01dfd63ef8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