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成雞肋:大商與大廠正面臨第三輪結構性矛盾

2023-05-17     新經銷

原標題:大牌成雞肋:大商與大廠正面臨第三輪結構性矛盾

作者丨劉春雄

大商放棄大廠,聽到這樣的消息是不是很吃驚?

目前就有不少這樣的現象。

長期跟蹤大商發展的《新經銷》主筆袁來,敏銳地發現了「大商換大廠」的現象,引用某大商的話:有量無利,做它幹嗎?

大廠是行業頭部企業,大商是區域頭部經銷商。

大廠換經銷商,很常見。

大商換大廠,少見。

少見的事高頻發生,預示著某種現象出現。

大廠與大商的這種現象,中國改革開放後已經經歷過兩輪。目前稍有苗頭的「大商換大廠」是第三輪。

大廠與大商的普遍性的矛盾,一定不是因為雙方的能力問題,而是環境變化的積累。我稱之為結構性矛盾。

結構性矛盾是系統固有的、內生的、無法迴避的矛盾。

梳理一下大廠與大商的結構性矛盾,也許能找到目前解決營銷根本問題的解藥。

第一輪結構性矛盾:做KA店無利

2000年前後,KA店在中國得到大發展,以至於廠商認識到「得KA者得天下」。

但是,中國的KA發展出一套獨立於世界KA邏輯的贏利模式:後台利潤模式。

基本特點是:KA店向供應商收取大量不保證銷量的「後台費用」,包括進店費、條碼費、陳列費、堆頭費、促銷費等多達幾十項,而且KA店實行無條件的「末位淘汰」,以致某些供應鏈費用超銷售額,不得不「倒貼」KA的現象。於是,出現了「不做KA是等死,做KA是找死」的現象。

矛盾爆發點大約是2010年前後。面臨此現象,大商和大廠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大商是不賺錢就不做。典型的利潤優先策略。只要不賺錢,先堅持一段時間,堅持不了就放棄。

大廠的策略是市場份額優先。哪怕不賺錢,也要壓制競品。

這就是大商與大廠的第一輪結構性矛盾,有普遍性。我之所以稱為結構性矛盾,就是它不是由大廠和大商決定的,而是由中國KA的經營模式決定的。

第一輪結構性問題怎麼解決?很多大廠給出的辦法是:第一,在中心城市,經銷商退出,大廠直接做KA,即「客運」變「直營」;第二,非中心城市,KA店的核心費用由廠家支付,確保經銷商做KA有利。

第二輪結構性矛盾:大商爆倉

中國市場有兩個轉折點,一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市場由「短缺狀態」進入「過剩狀態」,由此引發了後來的「市場重心下沉」(「省代」變「市代」,再變「縣代」),以及後來的深度分銷;

二是2013年至2016年,中國市場快消品各行業突然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下滑階段。比如,截至2022年,白酒行業從產量歷史高峰下滑超過50%,啤酒行業從歷史產量高峰下滑超過40%,方便麵行業從歷史產量高峰下滑超過50%。

2013年,快消品各行業銷量突然下滑時,多數廠商期待很快會回暖。

2014年,快消品各行業持續下滑時,多數廠商認為挺一挺就過去了。

2015年,快消品各行業繼續下滑時,廠商們終於認識到,中國快消品行業進入下降軌道。

由於連續多年的銷量下滑(注意,是銷量,不是銷售額),但大廠給大商的銷量任務並沒有下降,只是層層壓貨更嚴重了。

早期壓貨還是可以壓下去的,只是壓貨成本更高而已。後期壓貨已經到了,門店不怕壓,反正有政策,賣不完照樣可以退貨。不退貨就威脅「不再進貨」。

於是,臨期品大增,大商利潤快速下滑。更有大量大商出現「爆倉」現象,壓貨嚴重,流動資金困難。當然,流資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商很容易歸罪到壓貨上。

2016年前後,大商爆倉現象挺嚴重的。不少大商就此消失了。

這就是大廠與大商的第二輪結構性矛盾。過去的增量市場結束了。先增量,再增利的時期不再。

面對此問題,大商仍然是贏利優先。可以短期不賺錢,但絕不允許長期不賺錢。

對於大廠們,由於寡頭格局仍然不穩,當然要保市場份額,實行份額優先。

第二輪結構性問題怎麼解決?大廠給出的措施是:第一,中心城市,廠家介入市場運營。接管經銷商的市場推廣、訂單等職能,把邊緣化的渠道職能,如配送、資金等交給經銷商;

第二,縣級市場雖仍為經銷商主導,但經銷商業務員實行「大廠直管」,包括大廠發工資(獎金由經銷商發)、大廠對業務員實行閉環管理,只准做大廠業務。

第三輪結構性矛盾:大牌帶貨價值消失

在大商眼裡,大廠的價值是不斷變化的。

早期,大牌既能上量,也能賺錢。只做大牌也能賺錢。

中期,大牌不能賺錢,但能帶貨。大商靠「品牌組合」賺錢,即靠知名品牌帶貨,靠普通產品賺錢。應該說,大牌「有銷量,無利潤」這種現象不是大牌能決定的,而是中國流行渠道的普遍現象。當然也是怪現象。

大牌不賺錢,此現象早就存在,為什麼現在突然爆發呢?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商渠道控盤能力在加強。

特別是縣級大商,現在渠道控盤能力普遍較強,甚至強過中心城市大商。當然,這也是一直以來中心城市經銷商邊緣化的結果。

特別是最近崛起的部分新型經銷商,經營能力特彆強,對大牌的依賴很低。

基層市場的頭部品牌向頭部大商集中,大商有了與大廠博弈的籌碼,不再一味對大廠妥協。

第二,白牌崛起,不需要大牌帶貨了。

白牌崛起,是營銷界從深度分銷向「bC一體化」轉型的結果,也是中國目前法制完善,製造業普遍進步的必須結果。

電商做白牌,社區團購做白牌,KA店做白牌,經銷商做白牌,確實形成了對大廠的壓力,也給了大商擺脫對大廠依賴的決心。

第三,大牌帶不動貨了,喪失了對大牌最後的信心。

長期透支大牌帶貨帶來的極端結果,就是大牌真的難賺錢了,而且帶貨也有難度了。當然,還有一些小商對大牌帶貨有期待,但大商不在乎了。

有量無利,大商不願意跟著乾耗了。

面對第三輪大廠與大商的結構性矛盾,大廠怎麼辦?

癥結:份額與利潤難兩全

只要是大廠,一定是市場份額優先。只要有市場份額,就有賺錢機會。第一輪競爭的勝利者,一定是規模領先的企業。快消品進入寡頭的企業,一定是在規模上取得了優勢。

應該說,截止目前,大廠仍然是市場份額優先。這是戰略。

但是,對於大商而言,其戰略當然是利潤優先。因為市場主導者不是大商,如果市場份額不能換取利潤,短期可以承受,長期絕對不幹。

大廠的市場份額優先與大商的利潤優先,在面對市場環境變化時就表現為結構性矛盾。

面對著結構性矛盾,表面上表現為大廠的「進」與大商的「退」。

大廠「直營KA」是進,大廠「承擔推廣和訂單職能」是進,大廠「給經銷商業務員發工資」是進。

大廠的「進」,就是「你不做,我做」。

大商「退出KA」是退,大商「交出業務員管理權」是退。

然而,廠家的「進」實則表現為廠家「無奈妥協」、退讓。與其說是「進」,其實是無奈「接盤」。大廠「拿人填坑」、「拿錢消災」。大商不願做的事,大廠只好親自做。

「拿錢消災」,這是市場份額優先利潤的必然結果。

但是,面對第三輪大廠與大商的矛盾,可能拿錢保市場份額也不可能了,需要新的思維。

大廠:從份額優先到利潤優先

過去,大廠銷量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行業的增長;二是擠壓競品市場份額。

現在,已經進入寡頭的快消品行業,通過價格、政策等手段擠壓行業長尾,提高行業集中度(如CR4、CR8等)已經很難了。

目前的現狀是:快消行業大眾產品的銷量下滑不可阻擋,要想保市場份額,可能份額與利潤都保不住,呈雙輸局面。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競爭的普遍規律。

行業競爭第一輪競爭是大眾產品的規模競爭。獲勝者是取得規模優勢的企業。這也是目前這麼多企業堅持市場份額優先的原因。

行業競爭第二輪競爭是高端產品的結構競爭。獲勝者是取得結構優勢的企業。這是目前轉型的方向。

行業競爭第三輪是產業鏈的競爭。獲勝者是具有產業鏈優勢的企業。這是未來的競爭,也是目前要著眼布局的競爭。

分析行業所處的階段性,以及明確目前競爭的主要選項很重要。

第一輪、第二輪大廠與大商的結構性矛盾,其實都是以大廠的實質「退讓」、「拿錢消災」解決問題的。當市場份額優先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時,換一種思維可能解決問題:拿利潤保市場份額。

利潤從何而來?從高端產品中來。

目前,影響營銷的兩大主要變量,一是高端化;二是數字化。本文不說數字化,只說高端化。

疫情之後,媒體、輿論界極力渲染「消費降級」的聲音,極其有害。現在應該是高端化的黃金時代。

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不是轟轟烈烈的。黃金時代的高潮才是轟轟烈烈的。等到轟轟烈烈時才參與,已經晚了。

不要猶豫。沒有高端化,第一輪競爭獲得的規模化優勢,將會蕩然無存。

大廠要毫不猶豫地快速進入高端化。要通過高端化,完成渠道模式從深度分銷到bC一體化的轉變。

高端化既解決大廠的利潤問題,也解決大商的利潤問題。過去兩輪結構性矛盾,大廠都陷入「保份額」還是「保利潤」之爭,高端化沒有類似的矛盾。

當高端化解決了利潤問題後,再回過頭來保利潤。用高端化的利潤,支持大眾產品打更為慘烈的營銷戰。

最後是一個市場份額與利潤雙贏的局面,即以高端化保廠商利潤,以利潤保大眾產品市場份額。

過去兩輪廠商結構性矛盾,都是市場份額與利潤衝突引發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高端化的崛起,有了兩全的機會。

高端化的競爭難道就不激烈嗎?看起來競爭最激烈的營銷戰,是基於性價比的大眾產品營銷戰。在性價比面前,消費者無忠誠可言。高端產品的營銷戰是認知戰,缺乏硝煙的戰爭。

總結為一句話:面對大廠與大商的第三輪結構性矛盾,高端化是解藥。

在市場份額大局已定時,結構化的競爭剛剛開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ca95d3985ea320f33c44efa4c59e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