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即時零售

2023-11-01     新經銷

原標題:便利店的即時零售

作者丨齊瑞鵬

中國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有多大?

美團發布的報告數據,2020-2022年,超市即時零售同比增長率都高於30%。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即時零售市場將會依然保持高速增長。

業內人士普遍預測未來幾年復合增長率將會在50%左右,行業整體具有強勁的增長動力和巨大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26年底,即時零售行業相關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域零售企業應該做些什麼?

即時零售下的品牌化

中國的零售變革,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超市時代,以「貨」為中心,圍繞「貨」提供全站式購物服務。

這個階段以超市為主,超市按自己的預測及對市場的判斷,按需進貨,陳列足夠多及全的貨物,方便消費者的一站式購物需求。

對品牌商、渠道商來說,只要有好的商品,通過進場到商超,基本不愁賣。但從2014年以後,除了極少數的區域零售大超還能小幅增長,大多數連鎖超市生意都在下滑。

第二個階段,便利店時代&新零售時代,以「場」為中心,利用「場」型業態滿足消費者的便利需求。

進入到便利店時代,近場型業態,選品SKU雖然有限,但可以滿足周邊一定半徑的消費者需求。

便利店商品是精選的便利商品,通過極致的服務,極致的商品力,極致的品牌力去支撐整個商品的高溢價。

在整個便利店行業,前端的銷售毛利都能做到28%左右。但從現狀來看,便利店還有很多場景並沒有滿足用戶,如果將消費者需求量化為100米,目前便利店滿足的只有60~80米。

第三個階段,新消費時代,以「人」為中心,「貨」和「場」都在為「人」服務。

其中「貨」「場」因素的變化,例如定價、選址、服務等的變化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及提高以消費者為核心的體驗感。

即時零售的加速增長,其實對傳統的線下連鎖企業是助力,能夠更高效地承接消費者的需求。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懶,網際網路企業,尤其是以淘寶、美團、京東培養的用戶習慣的改變,讓消費者已經養成了線上購物送貨到家的習慣。

在這樣的背景,作為便利店系統,也要去迎合這種趨勢,加速即時零售下的便利店品牌化打造。通過結合平台的發力,結合區域零售連鎖的發力,去做精益化的品類,做品牌化的經營。

以便利店場景為主體,除組合拼接了快消食品、應急百貨、酒飲等常規品外,還引入熱食鮮食主打差異化、咖啡、兒童玩具、寵物用品、成人用品等趨勢性品類,以及24小時便利店,主打年輕、時尚,瞄準年輕用戶80%+細分辦公白領用戶,及追求品質的家庭客群。

便利店+即時零售

是1+1>2的生意

了解便利店行業的都清楚,便利店的發展大部分是加盟模式。最終的原因,無非是通過密集型的開店,讓消費者產生更強的體感,有更深的認知。

結合即時零售,也是同樣的原因,既能更高效的響應消費者,也能更高效的滿足消費者。

便利店+即時零售,我認為肯定是1+1大於2的。優同在做即時零售過程中,也摸索到了一些經驗。

第一,用戶滿意度。

從賣場的商品需求轉變到用戶需求時,即時零售讓我們對零售這個場景更敬畏了。

中國大多數消費者,都或多或少用過網際網路購物平台,比如淘寶、京東、美團等等。在網際網路的購物場景中,消費者評價很重要,可能一個差評就會損失不少銷量。

同樣,做即時零售平台本質上也屬於線上運營,用戶滿意度非常重要,一定要減少負面影響。

第二,門店滿意。

便利店在發展過程中,大多是以直營+特許加盟去發展的。在做即時零售過程中,要多為加盟商考慮,從管理到運營到落地,要多指導。

第三,數字化供應鏈。

數字化供應鏈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在做數字化改造時,把用戶的追溯、用戶對於商品的需求等等,做精做細。甚至細到早餐場景什麼時間段,哪一個包子賣得好。

正如優同董事長一直強調的,要不斷精益終端,強管理後端,不斷去滿足用戶需求、門店滿意,最終打造有價值的供應鏈體系。

在給大家分享一組數據,左邊是優同的即時零售品類銷售占比,右邊是某日系品牌的類目銷售占比。

從品類的角度看,品類是保持恆定不增長,但整個便利店體系,會越來越追求精益化和高毛利的商品,包括一些場景化的商品。

無論是擁抱平台,還是自己做即時到家的場景,到家業務定的目標是要做25%以上,需要花更多精力研究用戶的體驗、商品體驗,讓用戶有很高的復購。

可能大家會發現,整個便利連鎖行業這幾年一直在聚焦一日多餐的場景。

即時零售的出現,可以幫助便利店把一日多餐的場景放大。利用24小時營業及商品供給優勢,搭建一日多餐場景,滿足用戶不同時段的不同需求,形成差異化運營。

可以通過零售頁面,分時段投放場景banner,不同時段給用戶推薦不同場景品類。比如早餐時段、午餐時段、下午茶、晚餐、夜宵等,不同時段,主推的商品是不同的。

所以,我一直堅信,區域連鎖的企業結合即時零售,通過一城又一城的發展,一定是1+1>2的。

總結思考

零售後疫情時代的變革,告訴我們,便利店+即時零售的優勢逐步顯現、消費通道的變化,也對我們的零售品牌提出更高要求!

結合過去的實踐經驗,我認為有三點很重要。

第一,降低產品成本和渠道成本,擴大直采。企業要生存,要更高的商品利潤,渠道也要利潤,但消費者要的是性價比,這就需要壓縮中間環節,更多商品轉向品牌直采。

第二,商品終端周轉效率提升。從兩個層面,一是商品的選擇,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二是商品的動銷,如何通過與場景的結合,刺激消費者的購買。

第三,用戶需求,賣方轉向,精準供應。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從賣方思維向買方思維轉換,做到商品的精準供應。

最後分享一點經驗,無論是做渠道商,還是連鎖商超、平台商,都要拿出解放城市、解放用戶的心態去干即時零售,一城一運要根據特定的情況去做用戶的研究和品類差異化的打造。

【此文為山東優同便利集團副總經理齊瑞鵬先生,在第五屆中國快消品大會的主題演講內容,以此整理成文,以饗讀者(部分有刪改)】。

PS:對現場演講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新經銷》微信公眾號的近期推送,我們將把所有嘉賓的演講整理並發布,以饗讀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8acf1bc8366cfeab61587213775df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