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多经历过周围人的离世,说陌生是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亲身走近它,即使我们知道每个人终将与死神碰面。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确定又是存疑的。确定是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是百分百,说存疑是谁都无法预料这件事何时会到来,哪怕每个人的心里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确定的期望,那就是越迟越好,但我们很早就知晓了人生无常的苦涩事实。
没有人会对此无动于衷,我们可能避讳谈起,但我们都对之肃然起敬,也许生活中我们都会时不时在遇到挫折苦难的时候蹦出一句“我不想活了”,但大多数时候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或者抱怨的时候负责加强语气。没有人真的可以表述死亡的感受,因为但凡感受过的都已不具备诉说的机会。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一书起因是谢利•卡根教授在耶鲁大学教授的课程《哲学:死亡》。谢利•卡根教授198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在1995年到耶鲁大学任教之前,他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
这门课不仅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也是网易公开课最早的人气课程。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带领读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反思死亡话题,解开了一直困扰我们的诸多疑问,并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生存、死亡的意义与关系,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最后落实到生活本身,启发大家形成正确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趟旅程。
灵魂存在吗?
在谢利•卡根教授看来,灵魂存在说无疑是错误的。有一个二元论理论,说的是肉体和灵魂相互作用。在这个理论看来,所有肉体发生的动作都是受到灵魂的差遣。但同时,肉体与灵魂惺惺相惜,当肉体开始劳作,灵魂也会感知到肉体的一系列举动。
这就好像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力。但同时又有物理主义者否认灵魂的存在,认为人只是肉体。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讨论灵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灵魂这个东西不能用狭隘的感官去确认它,比如我们说,你告诉我灵魂长什么样,你把眼睛转到内心去搜索一下,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办法去描述灵魂的样子。
那么,虽然我们看不到原子,但原子依然可以被证实存在是因为它对于事物具有解释作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是通过理性的推导,从A到B,由于B的存在所以可以反推是由于A的作用。那么假设灵魂存在的话,应该也可以推导出某一个可预见性的结论。
但是放眼望去,我们并不能找到这样一个可以论证灵魂存在的特性。于是又继续推导出“超自然”现象来验证灵魂之说,这通常是和一些通灵师结合,对方当传声筒一样传递信息。
对于这点,谢利•卡根教授半信半疑,既没有完全否认,也没有对此表示信服,因为对于他来说,我们要找寻的是最佳解释而不是可能解释。但在最佳解释这里,缺乏百分百可信的证据,从而使得灵魂存在说站不住脚。
我们为什么害怕死亡?
虽然每个人从出生一刻就在去往死亡的路上,但很少有人会直面它。它仿佛是一个尚未喷发的活火山,你知道它总有一天会喷发,但由于你不确定它的时间,所以暂时都认为是安全的,时间一久就会忘记其实这是一个随时都会引燃的定时炸弹。
比如你原本安排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要在几岁的时候达成某一个目标,但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原因,家人去世计划中断,你气愤不已,命运啊命运,为何要那么快剥夺他人的性命呢?
死亡之所以令我们感到恐惧是因为它满足了恐惧的三个要素:有一个令人恐惧的坏事,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坏事会发生的几率,而且这个几率还达不到成为一种确定性的程度。生命逝去这件事让我们恐惧,而这件事发生的几率是百分百,而且什么时候会发生还不知道。
长生不老好不好?
死亡代表着与现存世界的终止,它剥夺了你生命中享有的美好事物。所以我们都希望尽可能延长生命的时间,除了想要越活越久以外,最好还可以长生不老。
针对这两点,谢利•卡根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越活越久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你的各个器官都开始衰竭了,你虽然还再人间存活但并不能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美艳动人,也没有足够的体力支撑你爬山涉水,你每天需要按时吃药,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医院了,这样的日子是你所期望的吗?活着不就是为了可以瞎蹦跶嘛,不然每天如死水一样的生活早晚得老年痴呆啊。
好了,那么长生不老好了,时间永远停格,但永生这个话题却得到了反对,因为永生可能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有趣。
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认为,每种生活最终都是你想摆脱的生活。永生可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比如你喜欢吃小笼包,但是在未来的数千年里都要吃小笼包,你是不是就觉得难以下咽了?或者你特别爱看电影,但在数亿年里都看电影,是不是想到电影两个字都想逃?永生的状态就相当于一直在推石头的西西弗丝,陷在一个不断重现的镜像里,好似一个永动机,也像一个莫比乌斯环,周而复始相同循环,绕不出来。
所以,最佳的状态其实是:你爱活多久就活多久,当你有了自主权,你就成为了人生的主人当你某天对人生厌倦了,就可以结束它,好不惬意。也就是说:直到我们得到生命能赋予我们的所有美好事物时,这才是一件好事。
但这个美好的愿景暂时看是痴人说梦,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坦然接受死亡这件事。
你要独自面对死亡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须,但是谢利•卡根教授提出了让我们都大为震惊的一个观点:在面对死亡时,每个人都是独自死去的。
你离开这个世界的路上,哪怕你受到周围人的簇拥,但最后停止呼吸的那刻都只有你自己。没有可以替代你的位置或者替代你去经历死亡。
即使你本来因为某件事而可能失去生命但另外一个人救下了你,举个例子,一次交通事故发生,本来你是作为受害者的,但是旁边一位好心人在车撞向你的时候把你推开了,你的命保住了但是好心人却死亡了,你也许可以说他代替了你的死,但本质上他在经历的所有痛苦和过程都是他自己的死亡,他并没有代替你的任何感官,死亡说到底,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再简单点说,有一天你因为开会晚吃饭,然后你的同事说今天老板请客,你的那一份我们代替你吃掉了。那请问他们是帮你吃饭了吗?并没有啊,他们吃的还是他们自己的那份。
自杀有理吗?
自杀这个问题一直被人讨论,从道义上探讨从伦理上剖析从法律上评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谢利•卡根教授也提出了和大家同样的困惑:一方面,不能因为我们终有一死就可以肆意妄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毕竟能够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本身是一种幸运,你被赋予了生命,你应该珍惜它;尤其是从道德层面分析,你的离开可能会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带来无法挽回的悲恸。
但另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始终生活在痛苦中,而这痛苦已经超过了他的负担能力,他希望获得解脱,那自杀是否是一件利好的事,摆脱尘世间无休止且无能为力的软弱换取一次新的机会。比如一个得了绝症的人,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呼吸机度过,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在流逝,医生要也已经明确表示没有其他治疗方式了,那么自杀对于他甚至家人来说是明智的决定吗?
因此《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提出,只有当你考虑了方方面面,权衡了所有的利弊后依然深信不疑只有死亡是更合理的决定时,自杀有时也是正当合理的。
不过,但凡有任何一丝把生活变好的可能性,都值得期待和耐心等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人生会在哪一个拐角就发生变化,既然已经那么糟糕了,还能再糟糕到哪里去呢?既然承受的住,就值得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积极的入世和不气馁才是谢利•卡根教授想要和大家共勉的。
向死而生
生命的质量从来都与长度无关,就好像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曾经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书中讲述了一名耶鲁大学学子在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一年或者两年可以活的时候的安排。这位在大一期间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的同学,决定继续完成耶鲁的学业拿到学位,还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选修了谢利•卡根教授的死亡课程。
最后,在他临终前,耶鲁在他的病榻前为他颁发了学位。所以,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当你知道你的生命在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摆上议程,但如果你认真思索,你就会发现,你心里的答案可能就是你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终将会死去”这个概念在乐观主义者看来是积极的,因为虽然有生必有死,但能够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还是美好的;但悲观主义者则认为既然要死,何必要出生呢?
如果一个人,可以完成一些持续的有意义的事,可以增加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然对于失去生命这件事,我们无能为力,那么何不尽量让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更有价值并在我们还拥有它的时候去发现并提升它的价值呢?
就好像肆虐的新冠肺炎,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病人的强烈求生欲和对人间的渴望,只有离死神很近的时候我们才明白,原来能够健康活着的每一天,是那么的无比美好。
就像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说的“只要有一天过着神的生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wHVs3AB3uTiws8KmJ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