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闯荡的人们都会遇到一个情境,你能否一路晋升就看你能否和你的老板直接行程良好的联动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彼此之间工作的契合度,这当中少不了提问回答的过程。这个提问回答可不是小孩子指着电视屏幕里的两个人问你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都蕴藏着灰色地带。
我遇到的陷阱
陷阱一
我常常会担心自己说错话,或者当我刚把问题说出口后就被老板的一个反击哑口无言,“你确定你说的是对的嘛?”“你要不要再多想想这个问题?”
久而久之每当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变得过于矫枉过正和忐忑,不知该用哪一个词语和哪一个语句顺序才可以正确猜到老板的意图又能不过于锋芒毕露。
陷阱二
我也担心自己回答问题不到位,因为我习惯于使用非黑即白的单线思维,但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存在了许多先决条件,大家都遇到过这个情况,老板问你:你觉得这个决定怎么样呢?
你在一般情况下会回答这个决定好或者不好,但你可能忽略的是,这个决定如果满足条件A,则会有B结果;如果满足条件C,则会有D结果;而我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所有条件都直接指向B,而使得自己会在老板面前形成不经过仔细思考的傻大妞。
陷阱三
又或者某天信誓旦旦去和老板讨论一件事的时候,他围绕着我准备的话题进行延伸,而我只准备了话题本身的问题,却对他由此而展开的其他内容一概不知,搞得万分狼狈。
于是我开始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何每一次的提问回答都有自己意料外的状况发生。老板之所以向你提问是为了可以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他没有想到而你正好可以给他补充的,这也就成为了你可以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亮点,并脱颖而出的法宝,但很多人往往一张口就注定走音了,别怪城市套路深,是你自己太傻太天真。
《学会提问》这本书告诉我,只有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的人才能在提问回答中胸有成竹。
作者之一的尼尔•布朗(NeilBrowne)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获有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德州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合著七本书,并在专业期刊发表一百余篇研究论文。
而另一位作者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M. Keeley)则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完成的结晶使得《学会提问》更富有立体型和多元化。
这本在美国被推荐为大学生必修的书目共有12个章节,贯穿提问的方方面面,手把手给你示范如何用批判性的思维助你一臂之力,在提出假设、询问问题、回答问题等多个维度进行一一破解。
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互动习题,让你在学习之余也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加深印象和巩固提高,从而具备批判性思维。
每个章节的划分都是三个部分:内容讲解和关键词分析(当中带有案例),章节知识点总结,实际操作演练加解读,让你理论结合实际活学活用。
因此,一个会多角度推理分析的人要比傻乎乎不经大脑思索就脱口而出直观问题的人更容易在职场大染缸里存活。当你可以跳出常规的思想框架,摆脱感性的束缚,更加全面看待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运用淘金式思维
我们自己可能未曾察觉,但人的思维方式其实可以分为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种。海绵式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信息,不假思索也不加过滤的那种,但海绵式思维一旦吸收过多信息后就会导致判断的短路,因为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而你却不知应该如何筛选,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让淘金式思维上线了。
它是在你通过海绵式思维吸收到信息后进行大浪淘沙的抉择,评价到底哪些内容是对你有用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作用。
找到问题的结论
你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去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你在和对方阐述一个话题的时候,最好可以直接从论题中就得出结论,让别人产生一种“你怎么那么懂我”的惺惺相惜。
通常来说,论题有两种,分别是描述性和规定性。描述性的问题一般来说在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结尾通常是“如何”、“怎么样”;而规定性的问题就很两极化“应不应该”、“是或不是”,通常是征求一个确定的明确的答案。
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你要做的是找结论,通过结论来进行客观评价。这当中是有若干个技巧的,有些关键词诸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就会给你带来明确的信号。
理由+结论=论证
你光有一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除非你还可以有支撑你结论的理由,共同形成一个论证。不然别人会怼你:你凭什么这么说啊?而你却支支吾吾,则使得你的论证不具备可信度。你可以学着圈圈画画,在你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语句的划分,并且把理由和结论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
这当中要注意对于关键词的获取和解读。你有时候认为你和老板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然而老板可能话里有话,这个时候追问就显得很有必要,你可以和他确认“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而不是在心里自以为是地认为你想的和老板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模棱两可或者指向不明的词语更要小心谨慎。
用假设进行推敲
你明明知道一件事是错误的,但是和你关系亲密的人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请问你到底是揭发还是不揭发?这样的有两难问题就可以算的上是价值观的抉择问题了。这里就需要你亮出你的价值取向。
《学会提问》里列举了一个例子,说到在一个企业里,因为界定如何才能升职加薪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歧。第一种说的是必须要进行竞争,在竞争中胜出就可以升职;而另外一种则是强调合作,以工作经验和学历背景作为一种依据。那就会产生两种价值观的假设:竞争大于合作,合作大于竞争。这个时候在企业里,当你的主管问你应该如何做选择时,你就务必要注意价值观的取舍了。
还有一种是描述性假设,就是给你一个模糊的愿景让你来做出假设。比如说一辆车可以带你前往任何一个地方,这本身就是一种期许,而它隐藏的含义就是这辆车的性能很好,但这么直白的含义是需要你去通过前者诗情画意的描述所推理得出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把你放到演讲者的角度,去体会在何种情况下你会用这样的语句。
寻求证明
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谬误、带有偏见的数据分析、也会出错的专家等,所以你需要遵循推理的结构来反复印证你的观点。你要拨开看似清楚明确的原因而找到隐藏在背后的具有高信服力的精髓。所以,锲而不舍地钻研精神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必不可少。
你的结论也许也不是那么单一的,是通过多方整合后在各种不同的条件满足下后得出的不同的结论。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会让老板觉得你不是单线条生物,而是一个可以做到全面思考和完整统筹规划的人。
《学会提问》全书都在不断传递一种理念:你必须在面对各项事务的时候拥有批判性的思维,从而找出最佳的答案去实践,才会对你的工作、人生产生锦上添花的作用。
你不用再抱怨说老板看不到你的价值,当你用批判性思维给到他问题的各个维度解读和在各种条件下的解决方法时,他从你的思维模式就可以断定你是一个有前途和潜力的年轻人啊!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编。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