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焦灼》当我无可救药爱上你,而你只是同情我

2020-02-17     林小路

茨威格笔下的爱情,女主总是处于被动的求爱低微等待状。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心灵的焦灼》,无一例外。虽然都属于一片痴心被辜负,但每个女主的表达状态都不一样。前者更具隐忍性,而后者无疑更具爆发力。

出生于维也纳的茨威格热爱艺术,常常在作品中把故事的发生地选在他的家乡。得益于维也纳充盈的艺术环境,他在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上有着非常高的欣赏水平。

《心灵的焦灼》是茨威格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颇具意义和代表性,谁能料到4年后他在巴西和第二任妻子绿蒂双双自杀。



这本小说的主要核心是在探讨同情,虽然最终女主是因为爱而不得被负心丧失生命的力量自杀,但本质上与我们狭义理解的男欢女爱无必然关系。

同情与爱情的界限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奥地利的骑兵军官霍夫米勒,二十五岁正值青年的他大半生在军校度过,感情经历单纯。他与当地贵族冯•凯科斯法瓦一家相识,同老人下肢瘫痪的闺女艾蒂丝之间的不对等的情感纠葛最终导致了悲剧。

作为父亲的凯科斯法瓦把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极度娇惯,有求必应,并时刻关注女儿的任何需索,导致艾蒂丝成为了一个在近乎真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恃宠任性又极度敏感。据说五年前因为芽孢杆菌,她一双灵活的腿突然坏死,从此过上了需要依靠轮椅才能过活的日子。虽然一直多方求医从未放弃,但病情仍然不见好。

女主也是把霍夫米勒当成自己爱情的唯一,但这里面有多少是一厢情愿的强迫和占有有多少是出于真正的爱,让人无法苟同。这里面贯穿着一个对照人物,就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康铎。他出于最高级别的同情娶了因为他治疗不好的女病人。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很多人都打着高尚的旗帜,用人格担保说体谅他人的痛苦,但实则只是出于高人一等的心态把给予他人的施舍当成是“我理解你”的共鸣。一旦让你真的设身处地甚至分担痛苦时,所谓的同情就变成了惊吓,第一反应是逃离。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但我无法真的接受把这痛苦嫁接到我身上。

它讨论了爱情,但又似乎没有;它暴露了爱情的丑陋,也揭示了人类本身的弱点:即在面对未知责任的时候,你到底是向前一步去拥抱还是最终败下阵来自保,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

真正的勇士稀少而高贵,因此值得世人永远敬畏,他们抛弃了小我和个体主观爱转而去把爱的定义扩展到对人类共同体的关怀,去身体力行地帮助他人。这样对于爱的另外的阐述,跳脱了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我爱你你不爱我”的世间执念。

“我第一次开始预感到,真正的关心是不可能像电路开关一样随意插上拔下的;凡是关心别人命运的人,一定要失掉一些自己的自由。”

医生的同情就是第二种,他本有机会娶一位教授的女儿,迎向光明的前程,摆脱贫困的生活,但他娶了因为救治失败的普通盲女作为自己的妻子,不仅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更是让他的妻子焕发出了光芒来。

因为他明白,对于一个需要接受后半辈子失明的无助女人来说,如果他再弃之不顾,她便会走向毁灭,所以他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后半生承担了这个重负,直到力量耗尽也不停歇。康铎对盲女本无爱情,是同情使他承担了这份责任,积极地同情使得盲女对他充满信赖。


男人与女人的地位

这个故事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遗憾的是都基于男性的视角出发去选择女性,而女性都是被动的状态,如果男性决定选择你了,那么你就是幸福的,但如果一旦不选择你,就是不幸甚至会要了命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又让人觉得背脊有些凉飕飕。

除了康铎和霍夫米勒的对比外,我们还忽视了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就是身为一家之主的凯科斯法瓦,他本不是一个贵族,但在用小聪明掠夺了原本属于女佣的狄辰霍夫的财产后吗,决定娶她为妻,他明明是一个诈骗犯,但在诈骗阴谋得逞后动了恻隐之心,不忍伤害那个全盘托出并无条件信任他的女子,原本是一段令世人感到荒谬不已的结合,却成就了一辈子幸福的婚姻。

这原本是有利益纠葛的两个人,但这样的对立面却成为了一辈子的羁绊与捆绑。谁说凯科斯法瓦一开始不是出于同情的因素呢,但这样的同情令这个看惯了别人眼色低声下气的女子感受到了平等的尊重和关爱,重新焕发出了奕奕神采。

但我们反观霍夫米勒,一开始他出于同情接近艾蒂丝,但随着女方对这份感情执念的加深,他发现承担着越重的心里压力,这种非己所愿的爱成为了他无法呼吸的源头,内心的小我开始伸张正义,让他开始不自觉地逃离,感到反感,因为他无法回报对方的爱情,他们原本就不在同一个天平两端,康铎让他坚持到艾蒂丝去治疗,然后自然而然就让这份感情冷却。

他的初衷带有一些小矫情和虚荣心,如果可以结交贵族,就意味着他受到来自另一个阶层的肯定。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所在,因此当困囿于轮椅中的艾蒂丝炙热的目光投来,毫不保留地向他表达爱意,并表示仅仅为了她倾心相爱的人,才愿意接受治疗时他不寒而栗,惊慌失措地抽身而退,几次三番想要逃离。

他并没有意图进一步发展两人关系,也没有高尚到可以抛弃自我来成全他人的地步,但受制于道德约束,他如果就此抽身于曾经建立起来的同情根基,也必然会落下一个骂名。所以他陷入了对于未知的迷茫,事情的发展出现在了他的盲区。霍夫米勒的同情引发了艾蒂丝的爱意,倘若霍夫米勒不爱她或者不接受她的爱,她觉得生不如死,宁可立即结束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无法责备霍夫米勒,他的同情可能是每一个人的同情,他的怯懦一点也不陌生。他答应坚持,但谁料到事件进展得比他想象的更快,而女子对他占有式的依赖最终引起了连锁反应,他无法承受,他选择逃离,他接受求婚又反悔,他离开原本的工作岗位又没有做好交接沟通,结尾处处在绝望之中的艾蒂丝坚定地从露台上跳了下去,五六层楼高的露台下面尽是硬石头……她死了。而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恰恰是出于高尚动机施予同情的霍夫米勒。

但反观艾蒂丝,她利用他人对她残疾的内疚而要挟获得全部的爱,把怜悯和责任当成筹码去拴住对方,一旦未能如意就走向极端,也令人不寒而栗。

这种道德绑架贯穿在全文里,让我们在爱情与同情的谜径上寻求线索,回答内心的疑惑。她把自己的痛苦传播开,向四周辐射,并贪婪地稀释他人的情感。

令人感到可悲的是茨威格笔下的女人的低认同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风流浪荡作家男主,对于陌生女人一生的爱慕就是看了一场精彩而悲戚的戏。感动过后,该怎样就怎样;而《心灵的焦灼》里的艾蒂丝把活下去的动力全部嫁接到霍夫米勒的认可与接纳,也是令人心寒的;包括出于同情娶了盲女的康铎,身体不完整的女性如果没有男子愿意娶她为妻就要寻思,在今天充满了励志反转重新活出人生精彩成为人生赢家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无稽。

如果艾蒂丝在我面前,我会告诉她:你一堂堂白富美,腿不会走路怎么了,依然不会阻挡你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也不会妨碍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为何把自己看的如此卑微去奢望一个不懂得你的好的人的垂涎?任何一个为了负心男人而去死的女人用现在的观点看来都是愚蠢之极的。

小我与大我的较劲

霍夫米勒在每日前往拜访艾蒂丝的过程中获得了重视与感激,对方予他了更多的重视。他喜欢的烟每次去都摆在那里,想要读的小说也会在茶几上静躺着,他一个当兵的获得了权利与尊重,小我开始膨胀。

部队里他是个听从命令的人,现在他却感受到了自己道德的高尚。但是,当他得知艾蒂丝索要的不仅是他的友善而是他全部的爱并且希望把他全部的人生也捆绑后,他开始害怕。这时候的小我又开始权衡利弊,告诉他爱情需要两厢情悦不可以掺杂一丝勉强。

但出于大我的考虑,他觉得应该跳脱小我的狭隘而去做一个拥有大爱拯救弱小的勇士,于是他硬着头皮继续往前冲,去安抚那个嚣张怪癖的女子。

有一天,艾蒂丝把霍夫米勒的手移到胸口,轻轻抚摸,这一本身饱含爱意的举动却成为了煎熬困乏的时刻:我昏昏沉沉,如梦似幻,享受不停地从肌肤传到神经的酥软感,只能束手无策,无力抵抗。然而潜意识又感觉羞愧难当,受人如此极端爱恋,自己除了怯懦害怕,心绪扰乱,以及一阵尴尬的战栗外,竟没有其他感受。

小我和大我开始打架推搡争吵,小我说:爱情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你不爱她又如何真心对待她,你的情感无法躲藏,终究是瞒不住的;但是大我又喋喋不休: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你的退步会拯救一个女子的生命,你的同情将会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康铎医生曾经说到:只做一半的事和只说一半的暗示向来都不是好事;世上所有恶事的罪魁祸首都要归咎于半心半意。

谁又说不是呢?这个世界上,太多人带了伪善的面具,明明内心无法与痛苦的人同频,但为了掩饰自己的冷漠,伪装成一个热心的、善良的、并能体会他人心意的人去安抚弱者,可如果真的需要他们冲锋陷阵用实际行动来分担痛苦的时候,又会流露出为难的脸色,并趁机溜走,沽名钓誉的人太多,却善用博爱来标榜自己。

所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爱终究是一个太过宏伟理想的泡沫。霍夫米勒既不想做坏人,又不愿意委身自己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合,导致犹如走钢丝心态的他摇摆不停,最终选择逃离。

茨威格笔下的爱情,男女主人公的看待是割裂的。女方无比卑微和投入,把一腔热情代入其中,而男方通常站在高处俯身,无法在同一水平对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你看不到相爱,你看到的只是爱情错位后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你感慨的是女主永远是痴情守候却等不来回应的那一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女主直到去世男方都没有在心里留下她的位置,而《心灵的焦灼》里男主在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后也逐渐从自我内疚中挣脱展开了新的生活。

生活的本质,是我们和自己讲和,无论是心灵的焦灼还是宽恕,都是为了抵达最终的平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Js-W3ABjYh_GJGVeb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