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古文的最早发现者王懿荣

2019-10-08   朝阳阿力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尚无定论,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清朝光绪年25年(1899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年)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人们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另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当时药店收"龙骨"有规定,带字的不要,所以王懿荣不可能在药中看到,是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卖给了北京的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年)光绪六年进士,翰林编修

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

由于药铺老板拒收上面有刻画痕迹的龙骨,小屯村的农民就用小刀将上面的痕迹刮掉,以6文钱一斤的价格,将挖出的龙骨卖给药铺。于是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当作药吃进肚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的文字史推进到了3000年以前。学术界基本认同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

王懿荣为清末翰林,进士出身,具有深厚的金石学造诣。他在得到甲骨之后,即认定其上文字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遗物,并开始重金收购有字甲骨,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共得到1508片。王懿荣对甲骨的收购,逐渐引起学者重视,古董商人则故意隐瞒甲骨出土地,以垄断货源,从中渔利。王懿荣好友刘鹗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皆以为甲骨来自河南汤阴。后来罗振玉经过多方查询,终于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洹河之滨的小屯村,这里与古文献记载的商朝后期的殷都所在地相吻合。

甲骨文

甲骨文

然而,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的符号被确认为的商代文字是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既十分偶然又极富戏剧色彩。

甲骨文

甲骨文

王懿荣殉难后,他的儿子为还旧债出售了家中所藏古物,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在1902年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于1903年11月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荣誉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