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的原罪——疯狂扩张的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礼物”吗?

2019-07-22     能量小站站

前一篇文章中,我们简单地论述了目前失信人员数量急速增长的一些原因,接下来的系列中,我们会重点剖析那些让大家“失信”的一些主要原因。尤其是从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同时需要声明一点的是,真正的“老赖”,纯属于个人素质低下,这个并不在我们探讨范围之中。

信用卡,百度的定义是:信用卡又叫贷记卡,是由商业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对信用合格的消费者发行的信用证明。持有信用卡的消费者可以到特约商业服务部门购物或消费,再由银行同商户和持卡人进行结算,持卡人可以在规定额度内透支。

如果做个小调查,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中,大概有多少人办理了信用卡?我觉得至少80%是持有信用卡的,甚至50%是持有两张以上信用卡的。

信用卡实际上已经成为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并且银行因为属性问题,他的风控更加严格,当然催收及贷后管理也更加规范。最重要的,银行的起诉时法院最爱的,证据链清晰,协商不成直接判决,然后执行局执行,执行不了的拉黑名单。几乎各大银行会集中把一批逾期不还人员名单统一寄送至法院,法院集中处理后进行执行局执行。从这个意义来说,法院或者执行局才是银行最后的“催收部门”。

我们看到过有很多人说,小贷可以不用还,小贷就是发工资,或者小贷不撸白不撸。一方面我们抵制这种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思考,为什么没有人敢说信用卡就是“发工资”呢?

因为信用卡不仅仅是计入征信的,更何况,信用卡的使用有明确的法律文件,一旦违反,那么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轻则是司法诉讼,重则是刑事犯罪。

并且,信用卡并非全无是处,他下卡快,使用灵活,额度可以调整,利率相较于网贷也不高,所以信用卡几乎成为年轻人必备之物。毕竟,大家刚进入社会,工资不高,但是生活成本很高,所以信用卡一定程度可以弥补大家的资金紧张的局面。

但是,信用卡真的是“上帝的礼物”,是商业银行为了帮助大家的吗?

显然不可能是,商业银行不同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也就是采用“吸储放贷”的模式,进行利差的收取进行获益。所以,信用卡也是商业银行的盈利手段之一,甚至到了现在已经是重要手段之一。

信用卡的用卡增速过快引发的“去杠杆”风险

大家都看到过商场或者超市有银行的人员在驻点推销信用卡。各种优惠和小礼品也让大家纷纷办理,并且大部分的人都会告诉自己:“反正我又不多用,就是临时救急一下。”

在这种氛围之下,信用卡的规模迅速扩张,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根据央行公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度为14.69万亿元,环比增长5.05%;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6.61万亿元,环比增5.68%。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23万元,授信使用率45.03%。

与此同时,还有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34%。

16.43%的逾期率,已经是很高的水平的,这就意味着信用卡整体的金融风险会加大。

并且近期银保监会对于化解银行体系内的金融风险,规范金融行业去杠杆,各大银行也开始调整自己的风控,像招商,或者四大行等,已经陆续开始大规模封卡或者降额,这个时候,对于持卡人,可能就面临着一次性足额还款的局面。

还不上怎么办?那就逾期,催收,诉讼,执行,最后成了“失信被执行人”。

从银行角度看,化解信用卡潜在风险势在必行,因为目前的逾期总额真的很庞大,每年新增的逾期人数也逐年升高。去杠杆成为化解银行内部风险的重要方式。

但是当初疯狂的推介信用卡,甚至用中介机构进行提额操作,一旦大规模的降额后,最后承担后果的还是广大持卡人。

高额信用卡是个人欲望的催化剂

前几个月,大家都被一个新闻刷屏了,珠海市一位年轻的女律师助理自杀在家,疑是因为无力偿还巨额信用卡后,在家烧炭自尽。

一个3000多元的律所小助理,却拥有总计80万的授信额度。这些巨额信用卡就像是毒药一般,助长着这个花季少女的购物欲望,所以我们记者报道中看到这么一句话:

从吴女士的叙述当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她女儿生前的消费习惯。因为吴女士在清点女儿的遗物时,除了发现一大堆信用卡和欠款之外,还有20多双鞋子以及一个售价将近2000元的未开封名牌女士手提包。

所以,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外的购物行为,直接导致了这个小助理最后的债台高筑。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等你反应过来,你已经陷入了债务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我们看到过很多年轻人购买最新的手机,购买最热门的AJ,没事去星巴克坐坐,假期出个国或者去趟海边,手里拿着名牌包包,清晨用的也是高档化妆品,穿着的也是名牌衣服。乍一看,都是精英白领一样。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些看起来“精致”的精英白领,每天都在计算着自己的各张信用卡的还款日和还款金额。

新时期的这些人,尚未学会艰苦度日,就已经深陷在“超前消费”的温柔乡中。等到自己蓦然回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月薪连信用卡的最低还款额都还不起了。这个时候,逾期,失信,催收,甚至诉讼,都像魔鬼一样纠缠着每一个负债者。

人都有欲望,而信用卡就是实现你欲望的毒药。就像是毒品一样,让你无法自拔,甚至让你迷失在“有钱人”的感觉中。最后的恶果,可能不仅仅是你一个人承担,更加重要的,你可能摧毁了一个家庭。

信用卡的不当时用引发“复利”泥潭

先看一下复利的定义:复利是指一笔资金除本金产生利息外,在下一个计息周期内,以前各计息周期内产生的利息也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

说白了,就是利息计入本金,继续催生新的利息。这种链式反应,最后的债务增长是指数形式的。

所以,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们可以看一个案例:

几年前,林先生办理了一张广发银行的信用卡,那时林先生用这张信用卡消费了差不多一万元的样子,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还款,现在已经欠下了近十九万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林先生在办理信用卡后,平时是正常消费正常还款,但是在2014年,林先生发生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触犯了国家法律。使信用卡逾期了八九个月。由于在这期间,林先生没有及时还款,导致信用卡欠款金额从一万余元变成了三万余元。从那以后,林先生再没有使用这张信用卡进行消费,现如今这张信用卡已经丢失了,在这之后林先生也陆陆续续还过一部分钱。而到了今年,银行卡的欠款金额从三万多叠加到了十九万,这让每个月只有四千多工资的林先生实在没有能力进行偿还。

我们梳理一下林先生原本是欠款1万,逾期八九个月,欠款额变成3万,现在逾期了四年后,总欠款额变成了19万。

也就是说,原本一万的债务,经过逾期后,四年变成了19万,各种复利加罚息等,一共是19倍。

这就是复利的威力,但是我们很多人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并没有顾虑这么多。

现在大家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一般的还款方式有以下几种:

1.全额还款

2.最低还款

3.分期还款

除了第一种,大家一般都是第二和第三这两种操作方式。但是这些都是有有续费的。既然是有有续费,自然就会有利息等,如果你没有在账单日内还清,那么复利的种子就已经开始发芽了。

根据银联数据披露,分期手续费和利息收入为我国银行信用卡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5.49%和31.10%,分期手续费收入占比超过利息收入,为信用卡第一收入来源;回佣收入占比15.29%,违约金占比13.56%,年费占比3.70%。

如果你还有套现或者以卡养卡等行为,那么你就滚进了“复利”泥潭中。除了快速了解债务,你越拖,后果越悲惨,更有甚者,不惜新卡还旧卡,短短数年间,变累积了数十张卡。这个时候,一旦你的资金链断裂,或者银行突然降额,等待你的只有沉重的债务压力。


最后,信用卡本质就是信贷,就是一种借款行为。

有借有还,这个是道德和法律要求的,也是我们逃避不了的。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但是量入而出,适可而止却很难做到。等到债务自己无法承担的时候,再去哭诉自己的生活悲惨,这个有点说不过去。

不可否认,银行在信用卡的办理和使用中,存在着不光彩的行为,但是,最主要的,使我们要学会自己克制,学会理性消费。对于信用卡,一定要怀有警惕心理。任何信用卡的用卡行为,都是饮鸩止渴。如果你能快速还上,那么还可以操作。但是一旦超出你的经济承受范围,那这势必是一条不归路。

用卡之路,且行且珍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O8-GWwBmyVoG_1ZC-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