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里看城市变迁——无锡的“化茧成蝶”之路

2019-07-22     锡楼



文/杨荣


过去,幼时的老师跟我们谈及无锡。

她站在讲台上看着我们,讲了那堂课的第一句话:“作为一个无锡人,我希望你们,要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这是你们的本,将来无论到哪里,都不能忘了。”

自商末,泰伯携幼年弟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筑城而立国“勾吴”。

无锡伴随着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历经数千年的沧海变迁,屹立至今。

自古,位处江南的无锡便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向来都是国家之粮仓,社稷之基石。

清末至民国初期,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纺织、针织、染织、面粉、造纸等二十多个工业门类六百多家企业,享誉世界。

无论是“四大米市”,还是“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乃至“小上海”,这些响当当的称号, 无一不在向世人诉说着,北倚长江、南滨太湖、京杭运河穿城而过的无锡,是个人杰地灵的福地。

这一点,亘古未变。

而自49年建国之后,无锡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与变迁?让我们带着回忆,试着打破时光的桎梏。


PART. 1|建国初期



1949年解放后的无锡分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

自民国起,无锡便是继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三大的工业城市。

荣德生先生曾这样描绘“大无锡”的远景:“极度发展之大无锡,将为雄踞京沪线、并合苏常、人口数百万之大都市。”

当年,无锡市国民收入为0.71亿元,社会总产值2.08亿元。

小时候,长辈们提起老无锡,总会说,乌龟壳里的无锡,才是最早的无锡城。

当时,我不得其解,在这张老地图里,我才看到了依稀的轮廓。

来吧,虽然百废待兴。但是,无锡,未来,是属于你的。


PART. 2|七十年代



这一张地图里,老城区“乌龟壳”的形象就要明显了许多。

70年代无锡主城圆形版图初步形成。

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作为两大城市主轴,以四条解放路环绕,构建无锡主城的圆形版图,并规划了从1路到11路的公交线路。

这些公交路线,成为了一代无锡人出行的记忆。

不难看出,在当时,无论是西南方向的河埒口,还是北面的刘潭,锡沪路以西的东亭,以及现在正南放向的新体育中心,都还属于偏远的郊区。

而如今大放异彩的五大新城板块,除了蠡湖新城板块由于属自然资源的缘故,出现在了当时的地图上。

其他的板块,我们还未见其踪影。


PART. 3|八十年代





80年代,无锡开始踏上了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进程。

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

1981年,无锡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同年,国务院批准无锡为全国首批”较大的市“之一。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经济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1984年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

无锡的城市建设发展,开始尝试突破原有的主城圆形版图。

向东西稳步拓展,往南北,尤其是南面去延伸发展的大方向,已经可以在当时的地图上窥得一二。

同时无锡交通路网的完善,也为城市的格局得进一步延伸夯实了基础。


PART. 4|九十年代





时间来到了90年代。

1993年,无锡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小康标准。

93年后,无锡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无锡、江阴、宜兴融为一体,“大无锡”格局初见雏形,让锡澄宜三地居民对“同城”新生活有了更高期待。

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锡澄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陆续建成通车。无锡三地实现了交通高速化。

县乡公路在基本实现村村沟通的基础上,道路等级显著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

市内以路桥建设为重点,加快了城市布局调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扩建了一批干道、桥梁,新建了火车站广场。市区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

无锡城市格局逐渐拉开,规划开始清晰明朗——巩固主城区核心地位,逐步向主城区周边层递发展,并进一步为朝东南拓展延伸打好基础。


PART. 5|千禧年至今


千禧年初,无锡市撤销了锡山市,新设了惠山区、锡山区,正式确立了”大无锡“时代的到来。

2001年,无锡市政府作出“打太湖牌,唱运河歌,建山水城”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2年年初,在原有金匮路基础上,按高标准景观路和城市主干道的规划将其全面拓建,并于2002年9月全面建成, 并更名为太湖大道。

一条太湖大道,成为了无锡东西双向的”城市大动脉“

当时,太湖大道两侧用地功能定位,规划了结构为“一心”(太湖广场地区行政中心)、“二片”(蠡溪路至湖滨路之间的居住片、清扬路至广南立交之间的居住片)、“三区”(蠡溪路以西为城市旅游发展区,中部为行政商贸办公区,广南立交以东为科技研发区)、“四带”(西蠡湖沿岸的太湖沿岸滨水带、吗蠡港亲水景观带、新运河风光带和古运河历史发展带),形成展示无锡现代化城市外貌及无锡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湖滨城市特色的景观轴线。

城市规划的重心,开始正式逐步南移。正式突破了“乌龟壳”老城的发展格局

“滨湖时代”,正式来临。




2001版无锡城市总规划提出“南拓北展、东联西优”的发展战略,对无锡城市发展特别是新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2年起,无锡市连续实施了三个三年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开启了大规模、系统化的城市建设序幕。先后重点建设了蠡湖新城、惠山新城、锡东新城、太湖新城,实现了城市布局优化与产业升级的联动并举。

此后,“快速内环”建设工程项目——一项历时三年的,无锡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大型工程项目于2008年建成通车。

全线包括高架快速路18.7公里,地面快速路6.8公里,隧道段3.8公里。




这条全线畅通无阻的快速通道的建成,使得锡城百姓不论从哪个放向进入快速内环,只要15分钟左右就可以驶出中心城区,完成交通转换,中心城区就此绘就了“15分钟生活圈”。

至此,无锡市进入了“环线时代”


PART. 6|未来?




这是一张2018年发布的无锡快速路网规划图。

根据路网规划,无锡将形成“两环十二射三联”的快速路网结构,总规模325公里。

“两环”为快速内环和快速外环;“十二射”为凤翔路、通江大道、新锡路-长山大道、锡虞路、太湖大道-锡山大道、金城路、机场路、南湖大道-华清大道、蠡湖大道、钱胡路-宜马快通、江海西路、西环路;“三联”为钱荣路-金城西路、梅梁路-具区路-S230,以及雪梅路-新韵路-锡东大道。

老话说:“要致富,先修路。”

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 我们总能在道路交通规划上看到大致的痕迹。

曾经,老人们说,乌龟壳之内才是城里,其他都是乡下。

“快速内环”建成之初,人们都习惯把它称之为“快速外环”。

核心会扩大,核心也会变迁。

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人们的习惯而发生丝毫改变。

如今,“内环之外,又有一环”的迹象已经越发的清晰可见。

未来,锡城将有一条如内环一样的快速环线,将“锡东新城”、“太湖新城”、“蠡湖新城”、“惠山新城”连成一线。

届时,无锡,这一座“大城中的小城、小城中的大城”,区域与区域的距离将会被无限的拉近。

近年来,无锡道路快速发展,交通大发展良机凸显,江海西路口无缝连接洛社新城,串联城市发展脉络,把无锡带向“二环时代”。

内环踏入二环,二环遇上洛社新城,无锡,又会有何种巨变?

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vNaHmwBmyVoG_1ZhK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