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清晨,大家都是从一句“早食过没?”开始。”
•••
早上六点,酣睡一晚的人伸了个懒腰后立即清醒,却仍然比街头巷尾的早点铺醒得晚一些。
闽江上吹来的风,吹过街道上饥肠辘辘的行人,在人头攒动的早餐铺前被阻止,与不绝于耳的福州话和大口朵颐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四散的香气绵延不绝。
闽江水穿城而过,散落下细密的支流。被支流划分出不同区域的福州人,在虾油味的浸润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讲究。但每一天的清晨,大家都是从一句“早食过没?”开始。
没有什么能阻止福州人“食早”。38℃的高温天气,也要端上一碗锅边糊一盘虾酥,在店门口汗流浃背。内涝时可以不出门,但早上必定在风雨中前进,即使是双脚泡进水里,也能吃完一份炒兴化粉。
至于“食早”的种类,一周不重样绝对是保守估计。老福州们有一套自己的搭配体系:拌面要配扁肉,锅边要就虾酥等炸物,炒粉加蒜头酱最好还能有份鱼丸汤……很难一一列举,只能粗暴分类一下。
拌面、扁肉
福州早餐的市井之气,和拌面脱不了干系。一份拌面的制作时间不过几分钟,快速买好,拌匀酱汁后,混进“食早”大军中,快速吸溜起来。空气中急剧上升的酱香味,全方位地刺激着大脑皮层。
拌面必须用碱面,水沸时下锅。烫煮时,用长筷子轻轻翻动以防面条打结,面条入锅后立即上浮,不过一分钟即捞出,才能保证面条的韧劲。剩下的时间,得趁面条热气升腾时快速搅拌,稍有迟疑,就会相互纠缠难解难分。
在福州人心里自有的标准体系中,拌面和扁肉必须是锁死的“国民cp”。比起馄饨,扁肉皮薄而透亮,肉馅口感十分弹牙。
用木棒打成的肉泥,必须选用猪后腿上最紧致的瘦肉。虽然由于产量大,如今市售的扁肉已经采取机器绞打,但肉馅的脆劲儿却依然如故。
将煮好的扁肉淋上用猪骨熬成的高汤盛入碗中,撒上葱花,从汤头到扁肉,满口咸香浓滑。
一口拌面一口热汤,包裹着舌头上打过的倦意的盹,连着福州人的胃,在清晨早餐铺的烟火袅袅中清醒。
锅边、虾酥、油条、芋粿、海蛎饼、炸春卷
大米磨成的浆,泼墨般匀进抹过油的锅沿,锅里是烧至微沸的蚬子汤。直径80厘米的大锅被煤气灶迸出的火焰烤至滚烫,待米浆逐渐凝固成型,迅速铲进锅里。
撒虾米、铺紫菜、抛入葱花和芹菜,淋入适量虾油,最后快速装进碗中。
老式的锅边店总会在门口架起一口大锅直接烹煮,而煮锅边糊的师傅,就像是福州街头优秀的魔幻艺术家。制作的过程,既是招牌,也是对食客们最直白的邀请。老福州们路过时,总是会眼前一亮,直奔锅边而去。
“要几碗?”
“一碗。有无芋粿、虾酥?”
“喏,在那边,自己拿。”
锅边糊的绝配,是金黄酥脆的炸物天团——海蛎饼、虾酥、油条、芋粿、炸春卷。
海蛎饼皮被炸得金黄酥脆,包菜馅吸饱了猪肉和海蛎的荤腥之气。小巧的虾酥挨个在滤油架上码齐,咬下几口咯吱咯吱地响,满口油香。油条得是刚掰开就能听见声儿的,沾一点锅边的汤汁,细腻和酥脆搭配得相得益彰。外酥里嫩的芋粿被掰成小块,淋上酱油,就是充满榕城气质的早餐。皮薄馅儿多的炸春卷不止豆芽菜一种内容,还能包上切碎的包菜、香菇、木耳、粉条,油炸后混着清香的汤汁,一边怕烫嘴一边却完全停不下来。
舀起一大勺锅边,热烈的香气扑面而来。就一口炸物,热气顺着口腔滑进胃里,表情满足无比。
“哇哈,好有味!”
鱼丸、肉燕
一辆凤凰牌二八自行车,后座的一头是口铁锅,生着炉火,煮着暖融融的清汤;另一头是个桶,桶里装着小贩凌晨起床打好的鱼丸和肉燕。小贩单手骑车,另一只手拿着瓷碗,碗里有个瓷勺,边骑边敲。
当啷当啷,早饭时光,鱼丸肉燕汤。
一听到这声响,晨起买菜的依叔依伯、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街边闲坐的老人,纷纷围了上来。
“老板,鱼丸一碗。”
“大碗小碗啊?”
“小碗就够咯哇。”
“要醋吗?”
“蛮滴一点吧。”
一单点完,小贩会熟练地把鱼丸和肉燕投入滚水中,撒上葱花和白胡椒,凭喜好滴入白醋。滚圆的鱼丸和饱满的肉燕浮在汤中,升腾起辛香诱人的热气,这是上个世纪的福州人在早餐时度过的祥和时光。
手工做出的鱼丸与机器捏制的不同,颜色并不完全雪白,表面也谈不上光滑细嫩,带着坑坑洼洼的痕迹,有一股粗糙的质朴劲儿。咬下去,鱼香味在唇齿间回弹,偶尔能尝到细碎的鱼刺,十分有趣。
肉燕的终极奥义全在于燕皮,轻薄柔软,煮熟后弹性十足,很难把它和猪肉联想在一起,这是最接地气的分子料理。
如今,福州的街头巷尾依然找不见凤凰自行车的踪影,甚至连“行走中的鱼丸摊”也不知所踪。但鱼丸和肉燕却跨越早饭时间被端上了宴席的餐桌,并成功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无鱼丸肉燕不成席。
炒粉、捞化
兴化粉就像是一张包容性极佳的白纸,可炒可捞也可浇头。炒粉镬气,捞化鲜甜,组成了一半热烈一半温婉的个性早餐。
炒粉纯粹。早餐店里一份4元的炒粉,加的配菜并不多,基本绕不开胡萝卜、豆芽、包菜的搭配。
简朴的做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兴化粉本身的米香味,口味带点福州特有的微甜。做好的炒粉会放进保温容器中,随吃随取。吃之前浇下一勺蒜头酱,才是炒粉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福州,一千家早餐店能遇见蒜头酱的一千般滋味。手工制作的蒜头酱,既是炒粉上的点睛之笔,也是抓住老福州们的胃的灵魂。
与略显狂野的炒粉相比,捞化就显得精致许多。香菇、腐竹、豆腐、黄花菜、金针菇……光是浇头里的素菜,就能占去菜单的三分之一篇幅,剩下三分之二,都融进了肉食爱好者们情有独钟的荤香里。
和日式拉面的浓骨汤不同,捞化的汤用猪骨熬制,加上虾油,浸泡着无数浇头却仍然清澈透亮。粉和汤的关系要恰到好处,若即若离。既不能少了汤底和码子的味道,也不能因为汤味太重掩盖米香。
一碗兴化粉,有着福州人性格的缩影。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精致内敛,底蕴深厚。
花生汤、藕糕、糯米饭、马耳、马蛋
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里说:“福州食品的味道,大抵重糖。因此福州人的牙齿,十人九坏。”
在“重糖”这件事上,我们绝对可以骄傲地挺直腰板。毕竟,精致的福州食客们,早把甜食搬上了早餐的餐桌。
软糯派如花生汤、藕糕、糯米饭。花生去皮,熬得绵密细软。汤是清新的乳白色,浸在其中的花生仁颗粒分明,却早已酥烂如泥。轻盈剔透的藕糕,在勺子和碗之间纠缠拉扯,好不容易挣扎着舀进嘴里,才发现它甜丝丝冰凉凉的质地。芳香甜蜜的糯米饭,不加任何配料,米粒软糯紧实地在小碗中挤挤挨挨,口感劲道却不粘牙。
油炸派如马蛋、马耳。在福州,造型和名称颇具个性的马蛋和马耳,与马的联系绝对只有外形而已。外表裹满芝麻的马蛋,外皮糅杂着酥脆和柔韧的双重口感。形似油条的马耳,在红糖或白糖的填充下竟有了烤面包的口感。
在甜蜜包裹下的福州早餐,大约可以解释广东人为什么爱吃福建人。毕竟,我们福州人超甜的哦!
咸粥、甜粥、茶叶蛋、榨菜、肉松
我们对于清粥小菜的感情,总是那么欲拒还迎。离近是嫌它平庸寡淡,疏远久了,反而又怀念起那种抵得住岁月百般消磨的滋味。
福州人熬粥很有一套。一晚粥不仅仅是见水又见米,而是米粒熬到弯曲开花,水米融洽,柔腻如一,可盐可甜。
青菜、香菇、猪肉、红糖、荸荠、赤豆……把食材处理到它们舒展的当之际,以不大不小的火力,把它“糊化”,食材的风味便能完美地融于一体。稍稍放凉后,一层充满张力的薄衣覆在粥上,这正是清粥最大的魅力所在。
但,即使一碗粥熬得甜稠香糯上了天,没有风味强烈的配菜又何以知足?当然是重口咸、开胃酸、少女甜都各来一点。
香味十足的茶叶蛋,只需轻轻一拨,蛋壳便尽数脱落。香辣爽脆的斜桥牌榨菜,嚼起来嘎吱作响。金黄酥香的肉松,置于粥饭中,鲜甜适中,口味恰到好处。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这句话用来形容清粥小菜,再合适不过。这纯粹而质朴的味道,一直是福州人早餐桌上的镇桌之宝。
食物对人的治愈,是平实而漫长的。
也许是因为那个当下尝到的虾油咸味撞破了烦恼,或是因为只顾着味蕾的享受和刚进门的顾客争夺最后一根油条,更是因为熟悉的早餐店老板多赠送了一颗鱼丸。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而这次,有几家在福州经营了数年的早餐店要推荐给大家,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中,帮大家找到生活的出口。
柴火锅边店
地址:台江区洋中路文景苑196号
时间:5:30开始营业
推荐:锅边、虾酥、油条、芋粿
福屿鲜捞小吃
地址:鼓楼区洪山镇福二路40号
时间:8:00~2:00
推荐:捞化、拌猪杂、猪杂汤
得胜鱼丸老店
地址:鼓楼区西洪路银湖花园2座89号
时间:7:00~19:00
推荐:鱼丸、肉燕、炒粉、炒面
海鲜锅边大碗粥
地址:鼓楼区双抛桥二里与大明路交叉口东北50米
时间:4:00~11:00,14:00~2:00
推荐:海蛎饼、油条、马耳、马蛋、芋粿
连江特色海鲜锅边
地址:台江区茶亭街道群众路57号
时间:6:00~14:00,16:00~21:00
推荐:拌面、扁肉、豆芽煎饼、海蛎煎饼
没牙伯花生汤
地址:台江区老药洲街182号
时间:8:00~24:00
推荐:花生汤、芋泥、八宝饭、藕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