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会馆图鉴:雕梁画栋之间,隐匿着江湖

2020-06-15     平话小先生

原标题:福州老会馆图鉴:雕梁画栋之间,隐匿着江湖

"

会馆,是做什么用的?

会,集会,聚会,群英“荟萃”,这个地方,有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的汇集,便成了江湖。

馆,场馆,住馆,展览馆,曾经的荣光,昔日的繁华,过往的风云,都在馆内馆外刻下印痕,吸引后人前来观览。

我们一起逛逛福州的老会馆吧,看看砖墙的褶皱中,都藏着些什么秘密,那些穿堂而过的风,又携起多少历史的尘埃。

"

•••

说起会馆,确实很“老”。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会馆了,随着商业的发展,同乡商人们纷纷建起会馆,那个年代,可没有微信群,他们就在这里联络感情,交换商品,互通商业情报。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商人、学生继续使用会馆,他们在这里协调工商业务、应对同行竞争;也在这里抒怀政治见解,探讨救国方法。

当然,动荡的岁月里,也有暂借会馆小住一时的乡亲和故人,这些不大的屋舍,微缩了一整个江湖。

南郡会馆、乌塔会馆,还有我们熟悉的福州青年会…… 这些会馆里,都包孕着别样的爱恨情仇、历史光影。

福州的每个老会馆,都有着自己的格调。

比如,南郡会馆的格调,就在“仁义”二字。

这个会馆,在台江区双杭街道下杭路,是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商集资建造的。木质构架,坐北朝南。

南郡会馆的圆雕龙柱工艺精湛,出自惠安名匠之手。在民间,还有着这样的传说: 由于这龙雕刻得太好,栩栩如生,会馆的龙柱差点被皇宫征用,后来,因为有一颗龙牙缺了角,才得以保留下来。

南郡会馆的石雕,图源福州老建筑百科

这个精致的会馆,是福州大茶商洪家修建的。

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福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茶港,花茶也流行起来,福州最著名的有三家茶商:“洪怡和”、“福胜春”、“洪春生”,这三家同属于金门洪家。

民国时期,福胜春的茶罐,图源7788旧货商城

建馆的时候,当地居民很是反对,所以,砌右墙时,居民们让一个寡妇搬了张椅子,坐在右后墙体位置上,阻碍施工。工匠们跟她商量了好半天,也没谈出个所以然,只能向洪家老大汇报。

民国时期,福胜春茶罐的盖子,图源7788旧货商城

洪家老大没气没恼,和颜悦色地说:“那就从寡妇所坐地方的后面开始砌墙吧”。因此,会馆的右墙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从寡妇所坐的地方,内缩几十厘米后,再砌直线墙体与后墙体连接。

这个做法,既给足了当地居民面子,又保证了工期按时完成,照顾了辛苦的工匠们,当然,更是为洪家留下了“仁义”的美称。

乌塔会馆的格调,则是“戏趣”。

这个会馆,在福州市鼓楼区下殿里乌塔南侧。

走进会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戏台,台中有四根方形石柱,石柱上,有这样的对联: “集今古大观,时事各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同”。

台顶有藻并斗拱,保留着曾经的精美工艺,上面画着山水楼台、花卉树木,后台有化妆室,戏台两侧,则是观众所站的看楼。

戏台对面,本来有一所正殿,2002年,会馆遭遇台风,再加上当时的保护维修并不到位,正殿垮塌,只剩下一面墙。

虽然曾经倾塌,现在,已经对乌塔会馆进行了修复,重新启用为公益戏剧演出场所,民间艺术家们在这里表演评话、伬艺等福州传统曲艺,重新寻回百年前的戏趣。

民间艺术家在表演伬艺,图源福州晚报

走进这些老会馆,在阳光下细看雕梁画栋的彩绘,栏板阶梯的纹饰,仿佛能想象到当时会馆中人头攒动的盛景。

这些老建筑,虽然样貌无法一如往昔,但漫步其中,仍能在岁月的缝隙里,窥见几分旧日繁华。

中国人的会馆很多,不仅在全国各处都有修建,还遍布世界各地。

但福州有一个会馆,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名字很特殊,功能也很特殊。

那便是 柔远驿

柔远驿,就在台江区琯后街40号,它“年纪不小”,始建于明成化八年,也就是1472年,后来在清康熙六年又重建,明代至清末, 这里并不像寻常会馆,是同乡联络感情之处,而是一个“国际招待所”,用于接待琉球国赴华朝贡的宾客与商人。

当时,琉球贡使在福州登陆后,一般先住在柔远驿,休整一番后,再从闽江坐船,到京城觐见皇帝。 可以说,这个小小的会馆,见证了琉球国与中国交往的历史。

为什么叫柔远驿呢?它的名字取自《尚书·舜典》中的“柔远能迩”,寓意为:“优待远人,以示朝廷怀柔之至意”。

这个名字,体现着历史上我国的外交理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清代琉球画家所画的柔远驿及闽江沿岸山水

除开“外交史的见证者”这样的宏大命题, 这所会馆还留存着我们与邻国的羁绊、友谊,那些年、那些人的生活痕迹,也被悉心收藏。

比如,会馆的梁上,就挂着一块“海不扬波”匾,那时,琉球人来到福州要在海上航行数十天,于是,大家祈愿风平浪静,平安行船。

道光年间,福州籍官员林鸿年出使琉球,琉球王送了他一颗如斗大的牡蛎壳,这来自大海的礼物,现在还珍藏在正厅主建筑的楼下西厢房。

有的琉球人来到福州,求学、生活、结婚生子,最后也长眠于此。

琉球人的墓碑

琉球人的传统服装

这位是福州人周子和,空手道的一代宗师。琉球人上地完文曾到福州拜周子和为师,学了十三年中华武术。

现在,柔远驿已被改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博物馆,馆内陈列有福州与海外之间外交、文化、贸易等各种往来的文物和其他展品。

馆内除了和琉球相关的外交展品,和福州对外交流有关系的人物事迹,也都在展览之列。

当年日本赠送的礼物

马可波罗、郑和、福清隐元禅师……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都藏在柔远驿这间会馆之中。

数千年来,世界已然经历了沧桑巨变,但这间建筑为我们保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在这里,岁月并不如烟般缥缈,会被风吹散,而是浓墨淡彩,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

不过,会馆也不都是供人观瞻的老建筑。

福州有这样一个会馆,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新的时代,又重焕新颜,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这个会馆,就是 福州青年会

记得去年夏天,想看电影了,就坐20路,到福州青年会,如果来早了,还能买根烤肠,跟朋友边吃边等。

也正是这个地方,放映了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想到这个,看电影的时候,就更有氛围了点。

第一部无声电影《火车进站》

那是1910年,民主革命家黄乃裳先生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为让该会有个固定的活动会所,以便联络各界人士,他决定在苍霞洲筹建新会所。他亲自捐款数万银元购置地皮,美国总统罗斯福把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奖金全部捐献给福州青年会,1916年,福州青年会建成。

福州青年会的老照片 青年会大楼有着相当多元化的使用功能,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早的综合楼之一。除了基本的教室和学生宿舍,这里有游泳池、健身房、灵修室、图书馆、西餐厅、电影院、理发厅和淋浴室等生活用所,还有个专门的女青年会部。

福州青年会校董们的合影,图源新浪福建

青年会拥有这么齐全的功能配置,因此, 这里不仅是人们教授知识、传播思想的地方,还是福建众多名流聚首谈论文学艺术、关心动荡时局之处。我们所熟知的福州近现代名人,当年就出入于此:陈宝琛、林纾、严复、冰心、林徽因……当然,还有那位爱福州爱得深沉的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

1926年,他在青年会四楼的一间临江房子里住了半年。1936年,郁达夫在福建省政府任职,也住在青年会,并在此发表了名为《中国新文学展望》的公开讲演。

在讲演中,郁达夫提出: “新文学的趋向应以民族解放为中心,继承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吹响抗日救亡的号角。”

也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福州的青年,是有血性的。

五四运动时期,福州人民号召抵制日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福州青年学生群起响应。 在“台江事件”中,青年会的热血学生奋起抵抗日本暴徒,不屈不挠,最后,以日本政府公文形式向中国政府道歉、赔偿而告终。

有学者认为,这可以称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首胜。

福州青年会青年们的合影

抗战胜利后,青年会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解放战争中,青年会是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的重要情报据点和地下交通站。

福州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代表谢筱迪在福州青年会工作了整整半年,为福州市的解放提供了有力支援。

上文中提到的南郡会馆,也曾是中共地下党联络点。

地下党的工作人员们,隐姓埋名,掩饰身份,与亲人朋友不得联系,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之下,在难以想象的严峻环境下,艰难地送出情报,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青年会的大门上,有四个大字:“道义之门”,图源福州老建筑百科

正是因为他们为国家事业所做出的牺牲,我们才拥有了现在美好安宁的生活——这句话,我们很多人都听到过, 但是真正站在这里,也许更能感受历史的厚重,也更能珍惜现在的生活。

曾经,有志青年们在此挥洒青春热血,意气风发;地下党工作人员在这里秘密工作,保家卫国。

而现在,我们可以在青年会喝咖啡、看电影,在台江的街上匆匆走过,青年会则是我们一瞥之下,安安静静的半片光影。

那些曾经的战火烽烟,紧张急迫,都已经收进了时光的盒子,留存在老会馆的围廊、拐角,留存在教科书、老照片和我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当下生活的最好注脚。

如果你想更亲近历史,也更亲近当下的生活,不妨选一个午后,去这些老会馆看看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互动一下

你去过老会馆吗?你还知道福州哪些老会馆?它们又有什么故事,让你念念不忘?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我们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v68t3IBnkjnB-0z9zRw.html
















你也还没睡?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