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气变冷,但上火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多了,出现眼屎多、口气臭、口腔溃疡等症状。
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孩子也容易上火呢?
冬天的火主要是来源于这两个方面:
一、盲目进补
冬天一到,很多地方都有进补的习俗。因为天气变冷,汗液排泄减少,人的新陈代谢放慢,消耗也相对减少。
所以吃进去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后,能够更好的储存在体内,从而起到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但有很多孩子出现了一补就上火的情况。
明明手脚冰凉,怕冷到不行,只要稍微一补,火气都呼呼地往上冒,化成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问题。
因为进补有一个前提,首先孩子的脾胃运化能力要好,才能将食物运化成身体所能吸收的营养。
二、情志影响
如果孩子长期处在一个比较压抑、紧张的环境中,容易形成肝郁气滞,郁气在体内滞留久了就会生火,从而引发一些上火的症状。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肯定会问,上火不是要分虚、实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实火与虚火,其实都是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
人体阴阳失衡后就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来提示我们孩子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实火就是阳多了,阴正常,通常是因为吃多了肠胃运化不了,食物在体内积累久了化热 ,因此身体会出现一些上火的症状。
虚火就是阳正常,阴少了,我们说的阴,可以说就是我们体内的津液。
但是很多孩子上火,都是虚、实相交的,就像寒咳、热咳一样。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一些表现出的症状去判断,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孩子上火也会变得反反复复。
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要发现上火的根源所在,针对根源去调理孩子的身体。
实火主要因为脾胃运化不了太多的食物,剩余的食物就会在体内积滞化热。
虚火主要是因为体内的津液少了,津液可以理解成是由脾胃加工后的水,如果脾胃的运化能力不好,人体的津液也会少。
所以,大多数孩子上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脾胃上,调理脾胃可以分这两步走:
1、消积食
控制饮食。上火的孩子要少给他吃难以消化的食物,比如鱼肉这些食物,做到清淡饮食,减少脾胃的负担。
【板门】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按揉脾俞】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次。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脾俞3分钟。
效果:按揉脾俞能健脾和胃、促进食物消化。主治孩子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积食等疾病。
【摩腹】
定位: 整个腹部。
操作:用掌心顺时针推拿孩子腹部,5分钟。
作用:消食,理气,通肠道。
【逆内八卦】
定位: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为半径,所组成的圆。
操作:用大拇指轻轻逆时针画圆。1~3分钟。
作用:宽胸理气,行滞消食。
可以用一些食疗方辅助孩子消积食,最常见的就是焦三仙
健脾胃
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孩子上火应少吃一些清热的药物,更不可长期食用,因为长期的食用这些药物,会损伤脾胃,伤阳气。
另外,也可以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米油,帮助孩子健脾。
【补脾经】
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捏脊】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
【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左右各一穴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3分钟
作用:按揉足三里有健脾和胃、调中理气的作用。经常按揉可主治孩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问题。
孩子脾胃好了,一些疾病、症状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情志调节
如果孩子的脾胃没有问题,就需要考虑孩子最近情绪怎么样了。
《黄帝内经》中提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情志内伤,容易引发其他疾病,包括“上火”。
我们都说孩子是无忧无虑的,但是也会有自己的各种情绪,而且不会自我排解,因此需要家长特别的呵护。
我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不要一味的批评孩子,让孩子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多户外运动,解放孩子的天性,还能增加亲子关系。
上火是孩子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小情绪“,不管在什么时候,家长都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饮食情况,并且冬季进补也是有讲究的哦~
我们不能从症状简单的判断孩子是实火还是虚火,要从导致孩子上火的根源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