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药要不要抓呀?医生说我们女儿只是消化不好,没有什么健康问题,但是之前我们看了那么多中医,他们都说女儿脾虚、肾虚,还阴阳双虚什么的,身体很差,需要调理很长时间;这医生竟然说孩子挺好的,到底有没有认真给我们看病呀。”妻子愁眉苦脸对丈夫说,坐一旁的小女孩很乖巧,很安静,但是小眼睛忍不住好奇到处看。
“看都看了,就吃吃看吧!”丈夫无奈的说了一声。
“这样一直吃中药,会不会伤身体呀!孩子已经吃了半年多,真心疼她每天这样吃药!”妻子内心很纠结。
“那么就不吃吧!我看医生讲也有道理,女儿挺好的,就是瘦了点!”丈夫安慰妻子说道。
“哎,我就是担心不调理,身体会更不好,那么瘦又爱生病,每次生病都折磨人,我都弄怕了!”妻子彻底陷入两难的境地。
夫妻二人沉默了,一旁的小女孩似乎感觉到父母的不开心,就爬到爸爸的身上,逗爸爸开心。
这又是一对陷入“标签思维”里的父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父母就开始跟“脾虚、肾虚、肝火旺、阴虚、阳虚”等这些词语较劲,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之后,孩子就走上了艰难的健康之路。
后来,跟很多父母聊天才知道,他们给孩子贴上这些标签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看过的一些医生,给自己孩子下了这样的结论;二是看过书籍或文章,孩子符合这些结论的症状。
仔细想想,多数医生或文章并没有错,但是问题出错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父母对于中医知识的了解缺乏深入的认知,缺乏判断力,所以会被这些“疾病标签”困扰,甚至成为心理阴影,比如听到孩子肾虚,心里就很恐惧,每天这样诚惶诚恐带孩子,对孩子健康容易雪上加霜。
多数孩子有体质的偏颇,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有些偏阳虚一点,有些偏阴虚一点,有些确实五脏六腑功能会弱一些,只要身体运作正常,日常我们根据体质特点,注意孩子的饮食、运动、情绪、睡眠等养护,不要跟体质对着干,顺着体质养孩子,体质上的一些小偏颇,一般问题都不大,如果我们大动干戈去折腾,心存恐慌,反而会出问题。
最让许多父母担忧的就是脾虚和肾虚问题,其实我们看看中医对小儿生理特征描述,就知道孩子具有“脾常不足、肾常不足”的特点,本身还处于幼苗阶段,就是“娇弱的”,跟大树比起来,自然是“虚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脾虚肾虚是小孩子暂时身体阶段,并不需要太担忧。
再仔细看看《黄帝内经》中对于肾气的生长规律描述,我们就会心安:
关于女孩的肾气描述:
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7岁)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14岁)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21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28岁)
关于男孩的肾气描述:
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8岁)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16岁)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24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32岁)
你看肾气不是一下子达到巅峰,而是一个过程,孩子是逐渐强壮的过程,在幼儿年代,孩子就犹如一粒种子一样充满生命力!
在就医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医生,每个医生的性格、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医生可能会把孩子潜在的所有问题,都抛给父母;
有些医生可能只是把孩子主要问题,告诉父母;有些医生心思没有那么细腻,不知道在他看来很普通的“用词”,会对父母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恐惧,所以很多父母会出现文中开头遇到那对夫妻一样迷茫,不知所措。
对于孩子体质偏颇问题,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客观去了解,这样可以顺着体质养孩子,助孩子成长一臂之力,但不要“贴标签”。
撕掉那些让我们恐惧的“标签”,如果孩子暂时没有急症重症,没有感冒生病,就回归生活,把重点放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等,才会养出健康的孩子,在日复一日之中,一点一滴调整孩子的体质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