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海口综保区跨境电商业务量猛增;苏州自贸区发布营商环境“新30条”

2020-07-20     中经云端

原标题:每日园区|海口综保区跨境电商业务量猛增;苏州自贸区发布营商环境“新30条”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海南海口综保区跨境电商业务量猛增

卸货、分拣、打包、贴制面单……2020年7月17日上午,在海口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一辆接一辆的大货车将来自世界各国的货物运送至产业园保税仓库门口,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将这些货物发往全国各地。

“这些都是按客户订单已经打包好的,一会儿就可以发走。”海南陆海港跨境电商服务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边埋头干活边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道。记者看到,在她面前已经摆了100多个贴了面单的纸箱子,里面装的是猫狗粮。

“我们现在平均每天有近3000个订单。这些猫狗粮全部来自美国、加拿大,客户下单后,我们从保税仓库出单,大概3天左右就可以到客户手上。”陆海港公司相关负责人陈翔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20年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物,所以2020年的订单量有所增加,尤其是“6·18”促销期间,每天订单量达5000单以上。

跨境电商作为贸易新业态,在丰富人们消费选择、促进外贸提质增效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20年上半年,马村港海关共监管海口综保区跨境电商申报清单33万单,货值1.5亿元。仅6月,单月完成跨境电商单量就达到9.1万单,货值3597万元,比上年同期的0.3万单增长30倍。

种类丰富、价格便宜、方便可靠、速度快……这是消费者选择跨境电商的主要原因。

在位于海口N次方公园内的JP STOER跨境日货量贩线下体验店内,海口市民小郑正在挑选着心仪的商品,“从美妆、护肤到日用品,应有尽有,价格也很实惠,而且可以看到实物比较放心。”

海南适成跨境电商有限公司负责人赵越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线下体验店内共展示了约2000种各类商品,这些商品都是从日本采购,从日本到海南大概需要4周的时间,货物到达综保区后直接进入保税仓库,顾客下单后再通过快递寄送。

对企业来说,跨境电商订单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好的政策和服务。

“海口被列入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后,我们商品进入综保区可以通过特殊申报通道,提高了时效性,在方便企业的同时也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陈翔云说,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实施后,省内消费者下单的商品从海口综合保税区的保税仓发货,可以实现“次日达”,“这将促进我们业务量增长和品类扩充。”

在海关监管方面,为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发展,马村港海关先后推出了跨境包裹通关“一站式”办理、“零跑动”网上申报、预约通关、“随到随放、随到随验”、证书“非接触”申领等一系列举措,不断优化通关流程,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实现进出口“秒过”海关,打通商品入境“高速路”,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海口综合保税区也在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备货物流分拨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二期)项目的建设。“目前主体建筑已经封顶,工人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和水电、消防管道的安装,预计8月底可以交付使用。”项目现场负责人吴浩介绍,二期项目用地面积约32亩,总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建成后库容将达到11万立方米,配有海关办公及监管仓、公共仓、智能仓、恒温仓等,具备跨境电商保税备货模式所需的各项功能。

“海南自贸港政策为我们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货品的多样性和通关、仓储、运输的便捷性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海南来,将大大降低我们的成本。”陈翔云说,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一个多月来公司已经进货超500吨,售出跨境电商产品总货值2000多万元。

海南实行零关税后,跨境电商该如何发展?海口综合保税区工委副书记陈顺告诉记者,实行零关税政策的商品清单与跨境电商的正面清单会有不同,零关税政策商品消费市场是海南全岛,跨境电商的消费市场是全国,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营不同业态的业务,互不影响。

“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我们将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探索如何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集成创新和跨境电商产业在换汇、登录外网、交货、售后等方面的制度集成创新。”陈顺说,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和目前唯一的综合保税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将充分发挥“自贸港+综保区”的叠加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发展的各类基础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力度,鼓励跨境电商差异化发展、跨境电商线下店发展,助力打造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2、苏州自贸片区发布营商环境“新30条”

2020年7月14日,苏州自贸片区发布营商环境“新30条”,围绕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优化政府服务两大维度安排了30项主要任务,并梳理细化成近200项任务清单,其中100多项举措为国内首创或领先。

“新30条”是对苏州自贸片区营商环境的又一次集成优化,明确了苏州自贸片区下一步营商环境改革的“时间表”和“施工图”。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宏介绍,作为苏州自贸片区实施地,苏州工业园区将依托亲商服务工作体系,完善营商环境建设推进机制,开展营商环境建设成效评估促改革,打造全国开发区中最具示范的营商环境高地,为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4S品牌作贡献。

“新30条”重点突出三大特点:突出改革任务上下衔接和优化落实,不仅全面涵盖苏州市行动方案,对已领先的指标,还要求“挑战极限”“再加一点”。如企业开办、注销、破产、办理建筑许可证、公用事业接入、不动产登记等10多类64项任务的流程此次进一步优化提升,其中近七成任务办理时间再次压缩,实现了园区事权范围内的指标均优于市行动方案要求。

突出企业需求和用户体验,将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工作成效唯一标准。此前集中反映的企业开办登记仍需跑两地、审图测绘业务时长不可控、项目审批各环节仍需重复提交申请资料等30多个共性问题,此次均得到了优化和解决。

突出改革举措的创新性和国际视野。“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深化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等一系列先试先行的做法通过正式文件被确定下来,今后将成为常态化举措。

从具体内容上看,“新30条”更加注重优化集成便利的政务服务,致力于通过“一张网、一件事、一扇窗”的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的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找最少的部门、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时间、交最少的材料”,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针对一次性事项,“新30条”重点聚焦企业设立、施工许可、水电气接入、不动产登记、清算注销等办事流程优化,提高企业办事效率;针对经常性事项,“新30条”重点聚焦融资、纳税、通关、合同、投标、用工、供地等企业运营服务优化,提升企业运转效能。

在建立诚信公平的法治环境方面,“新30条”强调加强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包括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劳动力市场监管效率提升、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提升、安全监管与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

3、庐江高新区:打造安徽省最大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2020年6月12日上午,由合肥市宣传部主办的“走进产业园探寻产业地标”系列新闻发布暨集中采访活动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庐江县政协副主席,庐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何平向媒体介绍,目前,庐江高新区正围绕“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着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化工三大主导产业。

据介绍,庐江高新区瞄准打造全省最大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基地,现代化工产业基地三大目标,建设3个百亿级产业基地。以国轩高科龙头企业招引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项目,加速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已成为全省最大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现有投产的电池材料相关企业9家,全部达产产值可达82.6亿元。同时,积极引进电子信息配套产业链企业,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有投产的博大电子、凯创五金等电子信息企业4家,全部达产产值可达15亿元。此外,园区现有投产的蓝田,沙隆达,辉隆中成化工企业3家,全部达产产值可达82.6亿元。在建的项目有2家,预计产值31.5亿元。

2020年以来,面对疫情,庐江县积极推动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区复工企业已经达180家,规上企业复工率达100%。”何平表示,园区将围绕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庐江县“四送一服”7个工作小组深入园区,为企业纾困解难。企业反映问题281个,已经办结258个,正在办理23个。为12家企业新增投放贷款2000余万元。为34家企业发布2500个岗位需求,帮助企业招工1500余人。5家企业享受增量留底退税政策退税3496.70万元;帮助企业申请各类奖补730.988万元,减免企业水、电、气、房租等1000余万元。

据悉,2020年1-5月份,庐江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18.8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税收3.06亿元,同比增长21%。新签约13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达31.25亿元。推动兆如电子、鼎端电子、鸿泰控股、摩腾科技等14个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中驰、屹盛机电、微特电机等15个已建项目竣工投产。

4、四川省:广安武胜携手重庆合川共建产业园区

2020年7月15日,广安市武胜县与重庆市合川区签订共建产业园区合作协议,两地分别挂牌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圏合(川)武(胜)共建产业园”,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两地将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定位,优先支持相关企业配套,做强产业链核心项目,提升主导产业协同能力和集聚能力;协同招商,两地将紧盯主导产业,互通招商信息,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共同培育企业,以合川信息安全产业城和高校资源为依托,每年定期对武胜县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培训,共同打造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标杆典范。

5、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6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习主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时刻,习近平主席在书面致辞中再次阐释了“一带一路”来自中国、惠及世界的发展主旨,为世界团结合作、共克时艰贡献了中国智慧,在特殊时期释放了中国与合作伙伴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信心,为人类携手抗疫、共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新考验,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通过“一带一路”这个规模巨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凝聚全球战疫力量。在全球抗疫进程中,通过坚持开放包容、团结合作,“一带一路”可以成为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在疫情蔓延之时,坚持互联互通,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一带一路”成为驰援全球战疫、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通畅的健康之路;在疫情持续期间,“一带一路”的许多重要工程依然持续推进,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在“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一带一路”通过持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为相关各国乃至世界带来更多增长机遇,必将成为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疫情虽然带来困难和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在携手抗疫的过程中,各国更加懂得“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面对病毒,各国不能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合作、共同抗疫。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历史潮流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能够促进互联互通,有利于实现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各国在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要继续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深化疫苗研发等科技合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要加强政策沟通和协同,携手共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成为团结抗疫的合作典范;要打通经济循环,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充分挖掘新机遇、释放新动能,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复苏反弹,以扎实的行动共同打造“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

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发展是各国一致的愿望。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人类战胜疫情、实现发展的重大而必要举措。各国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团结合作、守望相助、同舟共济,让“一带一路”成为人类战胜疫情、走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深化发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naUb3MBiuFnsJQVVr1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