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杭州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杭州高新区作为科技部确定的10个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之一,要按照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决议》,围绕“全球创新源、世界数字港、未来智慧城、国际魅力滨”战略定位,持续深化“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生态、开放合作、社会治理达到一流水平,全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经济体。
一要全面打造一流产业集群。立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产业基础,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领域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和较强话语权的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发挥数字安防与网络安全领域龙头企业特色优势,培育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把握未来前沿技术,紧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展开攻坚,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一批行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一批高成长科技型企业集群,着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梯队。
二要全面打造一流科技供给。坚持把创新摆在新一轮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杭州高新区特色和现实发展需求,加快链接一流大学和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加快集聚全球一流人才,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级高能级平台,推动构建企业研发平台、开放创新平台,以支持企业协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级,加快建成一流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
三要全面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坚持国际标准、高新特色,构建以科产城人全面融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科技服务供给效率,增加对高能级资源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推动大企业裂变创业,以亚运会为契机,加快部署建设硬科技试点应用场景。深化全域大孵化发展理念,推进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和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全门类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共同体,以一站式优质创新服务提升“类硅谷”双创生态服务能效。
四要全面打造一流开放格局。围绕国家开放战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深度融入和布局区域创新网络。深度参与浙江大湾区、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在技术、人才、产业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创新城市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合作新模式。主动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深化与全球创新高地战略合作,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
2、1958高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落地青海
2020年7月18日,一个集仓储、物流、文化、创意、生活、旅游等多元素为一体的创意园区——“1958高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在原“青海汽车制造厂”旧址落地,标志着这个曾经为青海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厂区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据了解,“1958高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预计总投资5.26亿元,是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优化产业结构,成立高科技领域转型的试点企业——青海奥邦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建设主体,负责园区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和前期的开发建设。项目以汽车工业文化为主题,利用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区位等元素,促进阿里巴巴集团与青海省各领域的多方面、多纬度合作,力争打造第一个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的创意产业园示范标杆。
园区建设将依托阿里集团云计算信息化优势,加快产业工业互联网化。应用阿里云ET工业大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智慧工厂、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等,支持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同时,通过园区整体项目建设,建设覆盖园区的智能、整合型云平台,积极参与区域智慧城市建设,构建西部城市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联合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共同打造互联网园区样板间,全力打造青海省经济新生态系统。
3、黑龙江虎林:建设2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虎林市把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新技术推广、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8个。2020年,虎林市示范区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辐射带动农田150万亩,提高农田单产,推进农业三减,加强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年增产粮食2000万斤。
近年来,虎林市以科技示范、提质增效、促农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在全市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8个、农业“三减”示范区33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30个、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11个。集中推广智能浸种催芽、大棚旱育稀植、侧深施肥、垄三栽培、大垄密植、高光效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模式,改造提升农田基础建设水平,将其建成规模连片、灌排畅通、道路平坦、机械配套、互联网应用、科技培训、示范观光融为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园区,示范区平均单产比普通田亩增产100斤。
4、河北沧州: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94个
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31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52.1%;全市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94个……近年来,沧州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呈现了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做大规模农业。该市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31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52.1%。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301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745家。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全市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达到94个。
创新科技农业。目前,沧州市拥有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9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5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星创天地”42个,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38个。实施农业科技研发专项行动,推广绿色高效优质新品种、成熟适用技术、粮改饲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0个,全市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8%、95%。
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实施畜牧业升级、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全市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季节性休耕71.05万亩,实施小麦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补贴项目148.6万亩,实施旱作雨养种植18.9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30万亩。
打造品牌农业。以孟村肉鸡、黄骅冬枣、泊头鸭梨、献县肉鸭、献县金丝小枣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打造农业特色牌。目前,全市已拥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6个、涉农省名牌产品51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
推进质量农业。组织申报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项目58项;创建部级蔬菜标准园15个、省级蔬菜产业园8个;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24%;认证绿色食品达到32个。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市共发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457本,建立电子信用档案10034个,建设追溯试点180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14个县(市)建立农产品质检机构并开展检测工作,实现了农业县(市)安全县创建全覆盖。
5、新疆昌吉农业园区:“农旅双链”打造融合新业态
这几天,新疆昌吉农业园区华兴生态旅游景区热闹起来,不少游客来这避暑。
走进华兴生态旅游景区,人工湖小木屋、烧烤园小池塘、水上游乐场迷你动物园、卜鲁格云小院等,成为游客休闲体验的童话世界。看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近年来,华兴生态旅游景区先后投资1亿多元用于农家乐升级,新增了100亩蟠桃采摘园,新建了民宿篝火营地,并精心打造千亩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酒庄。现在这家由昌吉民营企业华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景区不仅是“自治区四星级农家乐”,而且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增加就业岗位100个,使周边农户吃上了旅游饭。
在昌吉农业园区新疆农业博览园A3智慧农业展示馆,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甜瓜不是趴在地上,而是都爬在事先搭好的藤蔓上,直立两米多高,引的游客纷纷驻足观看。“这个采用的是潮汐槽式无土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种植过程中营养液的吸收利用。这种吊蔓栽培方式种出来的西瓜、甜瓜,不仅可以全方位采光,而且可以减少许多病虫害……”2020年7月4日,工作人员穆宵云正给一拨游客解说。
2020年,昌吉农业园区对新疆农业博览园智慧农业展示馆和新疆农产品展交馆等部分场馆景观进行了提升改造,5月1日正式开放。游客在现场可以体验如何通过机械控制播种、催芽、育苗以及清洗、消毒杀菌等系列生产流程,更好地体验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近年来,昌吉农业园区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深耕“农业+”模式,打造现代版田园综合体,形成全链条发展、多业态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两年来,随着昌吉农业园区头屯河沿岸生态绿化工程、屯河北路亮化工程、海棠景观大道以及占地75亩总投资2900万元的健康公园陆续建成投用,进一步提升了昌吉城市东大门形象。
昌吉农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张明清介绍,未来,昌吉农业园区将不断拓展“农旅双链”产业链,建设国家农业公园,以康养特色小镇为核心,串联新疆大剧院、新疆农业博览园、头屯河流域景观带、老龙河都市胡杨林及示范农场等,以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促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形成“产、城、园、田、景”有机结合的旅游新业态,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使全域旅游成为昌吉农业园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n7mfXMBd4Bm1__YGB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