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南宋大诗人朱熹的《春日》,是一首读来让人心头为之一亮的诗篇。诗句清新自然,平淡中蕴含着哲思,如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幅蓦然呈现在眼前。
和风习习的春日,倘徉在泗水河畔的诗人,望着眼前无边的春色,内心对天地造化的赞叹油然而生,于是,一首抒情写意的佳篇自然而成。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然万物一遇到春风,便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春风化育万物是一种自然过程,然而,其磅礴的威力却令人叹为观止。所以诗人朱熹用了一个“等闲”, 举重若轻地表达了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与敬仰。
Artist:H.H. Dorje Chang Buddha III 山水画《杨帆东去》
诗句的开始,用赋的手法,道明时间、地点与诗人出行的意趣,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纪实手法,让大部分解读者理所当然的认定此诗为游记应景之作。人们认为,这首游春诗,描述了诗人在河边踏青的情感状态,所看到的是万紫千红的景色。因此毫无疑问的定性认为,这是赞美泗水之滨美好春景的诗篇。
笔者认为,其不知,这是因为今古知识结构的不同,而造成的误区。在此,诗人是以虚构的景象入诗,以诗情画意为载体,借此传达宇宙人生思考的哲学诗篇。诗句寓哲思于画意诗情,三者融合无间, 借游春之意境,阐发作者内心认识自然规律的悟境。哲理诗并非只以气息浓郁的道学面貌出现,而是以鲜活感人的诗情画面为媒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诗中之内涵,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
Artist:H.H. Dorje Chang Buddha III 山水画《柳荫湖畔》
纵观朱熹文集,其作品用虚构的景象入诗,以充满诗情的画面传达人生思索的哲理诗稿并不少见。其中《观书有感》第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看题目,仅从诗歌字面看,这似乎又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这是一首哲理甚深的诗篇。人们在品味一幅山水画作品时,时常有一种悦目赏心的艺术体验,然而这些诗句,正是诗人将内心的诗情转化为可视的画面,把内在的哲思化作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让读者自己去品味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清净无染的内心与精神境界,这才是千百年来,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文/春明